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正式成为一名铁路建筑工人。从此走向了新的征程,开始了新生活。那是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几百名呼兰儿女,在哈尔滨登上了到北京的列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这么远的火车,而且还是进京的快事,是黑龙江最好的列车十八次,感觉很兴奋,心情澎湃。经过一夜的旅行,列车到过首都北京。踏上北京的大地,很是激动,我一个农民的儿子,也能到北京来看-看。我们在北京逗留一天,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视野大开,原来天安门广场这么雄伟壮丽。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念。接着又到了东单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虽然没钱买东西。但参观了,心里也高兴。下午我们在北京站前饭店吃饭,记得那顿饭好像十分香,好像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美食。其实就是一碗大米饭,和一盘猪肉炖粉条。二十四日晚我们又登上了北京到西安的列车,一夜的奔波,二十五日早到达陕西省孟塬车站。来到了大约有一公里远的工地。工地在刘家寨附近,紧靠刘家寨遂道工地。到工地后,领导先训话分配工班和所住工棚。我被分在十班,一共有二十几人,工长是浙江宁波人,叫王洪伟个子不高,要求很严。当时单位实行军管,实行半军事化,按军队管理要求我们。第二天给家里写信,才知道住地是陕西省华阴市孟塬车站,单位名称是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三处四大队二分队。从此开始了我的铁路生涯。时间飞快,不知不觉四十七年过去了,想起来,甚是欣慰。艰苦的环境和艰苦的工作,造就了呼兰人顽强的性格。呼兰儿女到三局工作的五百多名,这些人现已步入老年,但他们优秀的品质,是值得发扬光大的。这批人都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安家在全国四面八方,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大中城市。他们中也有姣姣者,其中有局长,处长,部长,经理,总工,教授,医生,教师等。有的虽然调回地方,也都是姣姣者。通过网络把我们又连在一起,应感谢这个平台。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是兰河儿女,都是三局战友,为参加过铁三局而骄傲吧!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军训与学习
参加工作第一站是陕西省华阴市孟塬车站铁三局三处四大队。我被分配到二分队十班。全班共二十一人有一名班长,一名学习委员,下分两个小组,每组一名组长共十名工人。全班住在一个工棚里,两边是通床,地中间是取暖用的地笼。工棚是土房也有帐蓬,我们住土房,地笼烧煤,屋里不冷,每人发一个毡床垫,床上也不凉。伙食也不错,比家里强,粗细粮各半,食堂每天都炒菜,有回锅肉,炒肉丝,炒白菜,炒萝卜等菜。回锅肉每勺二角五分,炒肉丝每勺三角钱,炒白菜每勺五分钱。
前三个月的工作就是十天军训,学习和干些零活。军训由部队派军人来进行,以班为单位,集中训练。大致做法和部队一样队列训练齐步止步走,慢跑,快速跑,拉练等。工人管理实行半军事化。起床,吃饭,学习,劳动,睡觉。都有统一规定。班长具体负责落实。
军训结束后,就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学习以班为单位,由班长组织,学习委员负责读毛选,各类文件,每学一篇要记笔记,还要写学习心得。除班长是老工人外其他都是一起来的呼兰老乡,有我认识的,也有在家不认识的。我是学习委员,他们都要交给我笔记,由我检查学习情况。下午就到已经基本完工的刘家寨隧道清理余土,清扫工程垃圾。隧道(山峒)是土质的,当地的黄土很硬,隧道大约有一公里长,是由二分队修建的,也是由山西省风陵渡到陕西省孟塬车站这条铁路的一个较关键的工程。没修这条铁路前,火车从山西太原只能开到山西省风陵渡,再往前就是黄河。一条黄河挡住去路。当年日本鬼子打到了风陵渡,到底也没过去黄河,可见地势之险要。对岸是历史上很重要的潼关城。现在这里叫港口。潼关城南移二十公里,新建了一座潼关城。历史上三国时期有名的潼关城。早已被黄河吞没,成为黄河河底。这条铁路经国家批准,经过铁三局三处五处历时三年终于完工。三处主要修建黄河大桥,五处主要修建隧道线路。
这一天我们穿着统一发放的印有三局标志的工作服(到工地不多时候,我们就领到了从头到脚的劳保用品,有棉衣棉裤棉帽大头鞋还有大衣)坐着汽车行程近三十多公里,到达老潼关处机关,这里早已是红旗招展,东方红的音乐响彻天空,参加黄河大桥到孟塬铁路通车典礼。那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参加典礼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热情高涨。上午十时,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领导们走向了主席台,参加典礼的领导有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陈永贵同志(那时还没当副总理)有山西省军区司令员。有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有陕西省军区司令员。还有铁道部的领导,还有工程局,工程处的领导。会议由铁道部领导主持,首先具体介绍了这条铁路由开工到峻工的过程,赞扬了筑路工人革命精神。接着宣布由陈永贵同志讲话。那天陈永贵穿着军大衣,头包着白毛巾。讲话声音很高,慢声慢语,一字一板的念着讲话稿,没念多少个字,就翻一篇纸,可能是秘书写的字很大造成的。讲话完毕,立刻响起热烈的鼓掌声。接着由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讲话。讲话完毕后,接着由陈永贵等领导剪彩完毕后坐上轨道车驶过了黄河大桥。接着火车也从太原直通开往西安。那天我们都很兴奋,有幸看通车一幕,老工人们更是高兴,经过三年日夜奋战,用汗水和泪水亲自修建的铁路终于通车了。有的老工人眼里闪着泪花,把胜利和喜悦献给为修建黄河大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同志们!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慰。据老工人们讲那年黄河涨水,一条三处施工的船只,在作业时,被黄河水吞蚀,被巨浪卷入河底,船上有三名工人,也同时被吞没。找了很长时间,动用挖泥船等各种工具,始终没有发现。修建铁路条件艰苦,并有生命危险。可以说每一条铁路都是筑路工人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游华阴庙
华阴庙是现在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的昵称,(那时叫华阴县,又改华阴市)当地百姓去华阴都说上华阴庙去。华阴市建城距现在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在此设华阴邑,秦朝时改为宁秦县。到汉高祖刘邦时改为华阴县。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三秦要道,有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孟塬离华阴庙有五公里左右,有近路需要翻过多个沟沟坎坎。记得那是一个星期日,我们休息,几个人结伴去游华阴庙,那天天气晴朗,十二月的陕西省也挺冷,还刮着西北风。一路上看见的全是黄土。这里正是黄土高原,所以到处是黄土。由于唐朝时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因此形成了一沟沟一川川的地形,最深的黄土沟有几十米深。一路小跑似的来到了华阴城,浑身上下都沾着黄土,打扫一下,向城里走去。走了一会就看见一所大庙,也不要门票。一路走去,原来这里是华阴文庙,原来这庙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是华阴县丞黄文明所修,为祭祀孔子先贤和兴办教育而建。大殿内供奉孔子坐像。走出文庙,又赶上那天华阴大集,卖什么的都有,而且价格都挺便宜。鸡六角钱一只,鸡蛋每个五分钱。转了半天什么也没买。集市上的市民穿着很土气,跟电影里解放前陕北人一样,大棉袄,二棉裤,头上扎着毛巾,看着有些落后。岂不知这里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五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有三国时的名士杨修。有隋朝皇帝杨坚。还有隋开国宰相杨素。有清廉为政,名彪青史的关西夫子杨震。有书法家颜真卿,还有唐初四杰杨炯等。走出集市来到一个废墟处,这里一场大火过后留下的已有两年了。据老百姓讲是文革时两派武斗造成的。一伙造反派和一些百姓在此看戏(陕西秦腔),另一派把门窗赌住,放了一把火,烧死了几十人,是一桩大案。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全国文物保护建筑——西岳庙。
走进西岳庙一看,果然不一般,原来这里是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的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公元前一百三十四年,西汉元光元年修建的当时叫集灵宫。东汉时迁至到此,改称西王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重要场所。占地面积一拾二万四千平方米。在里走马观花近一个小时。感到腹中饥饿,找了个饭馆,也尝尝陕西羊肉泡馍是什么味道。于是每人来一大碗,学着旁边百姓的吃法,不一会就吃出了汗,感到很香,很有特色。吃完饭和老乡搭搭话,他们说华阴好玩地方很多,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魏长城遗址,另一处是西汉京师粮仓。还有杨震墓,杨修墓,等等,都在各乡镇也没有时间去。在饭店里休息闲聊了一个多小时,然后顺着原路往回走,又来到了集市,有的人买了鸡,有的人买了鸡蛋,有的用布票换了鸡蛋,这种交易要背着市场管理人员,发现后没收。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开始往回走,经过一个多小时,回时比去时要费力,是一路上坡。终于回到住地,个个也都累得够受。虽然很累,但很高兴知道了这么多历史,了解认识了华阴庙,也值。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理发
孟塬车站在华阴市孟塬镇内。孟塬站是陇海和太西铁路的交汇站,是必经之地。车站坡上是孟塬镇,下边是几十米深的黄土山沟。刘家寨就离车站不远的地方,好似一座城堡。我们那时理发就在刘家寨。那天是星期天,我和同伴一起去理发。从住地出发大约走十分钟路,我到了刘家寨(相当于东北的村),那时叫刘家寨大队。呈现在眼前的是十几米高的土城墙。墙头上还有敌楼,打听老乡理发师傅住哪,他告诉我们从东门进去,不远有招牌。于是我们找到东门,一看门洞也有七八米深,两边都有大门。好像走座城。进城不远处,看到理发的牌子。进屋后看到一老者正在给人理发。于是老者用一口正宗的陕西话说还得等一会我问得多长时间,他说一个来小时吧。我问我们到外边转转一会回来可以不。他说可以。于是我俩顺着城墙边转了一圈。只见城墙下边有顺水沟,沟旁是两排树木好像有榆树杨树我就认识这两种其他树叫不上名字。百姓都住在用土建成的院落内,家家如此,每户都用土墙围着。鸡鸭鹅狗猪都在院内。寨内还算干净,农民们都穿着自制的粗布衣裤。成年人都扎毛巾,年轻人都带帽子。一路看到有赶羊群的,有拉手推车的,有捡粪的,忙忙碌碌。看了一圈,回到理发室,刚好,快轮到我了。我问师傅,知道他也姓刘,我说是一家人。我这时细打量一下刘师傅。只见他个子约有一米七八的样子。穿的比外边的农民稍好一些,也比较干净,长瓜脸,留一羊山胡子。略显单薄些,但双眼有光。轮到我了。坐下来围上围裙,问我剪长些还是短些,我说稍微长些。他动作不是很快,有些慢条斯里。不像家乡胜利街的理发坎师傅,动作飞快,几分钟就剪完一个。每次去他那理发,就觉得好笑,坎师傅外号坎大下巴,人长得也好笑。就像现在动画片熊出没里的大熊一样。但人挺好,都喜欢到他那去理发。这是一段插曲。还继续说刘师傅。剪头,洗头一项一项做的有板有眼的。他使的洗脸盆,是老式的铜盆,用的刮胡刀,磨刀用的皮条,也都显得很古老的样子。洗完头,也不问你刮不刮脸,就拿热毛巾把脸盖上,闷一会,用刀在皮条上来回蹭十几回,拿掉毛巾,开始刮脸整个脸上刮个遍,耳朵,鼻子,嘴,都刮完了,最后刮眼睛,把眼皮上眼皮下统统都刮一遍,最后是打眼睛,把眼皮翻过来用刀在里边打刮,据说这样可以医治沙眼,反正刮完后,觉得眼睛挺轻松。这样的功夫,一般理发师都不会,就在当时也很少有人有这手艺。在刮脸过程中,我就好家睡了一觉似的。刮完脸后,又在头部脸部做一遍按摩。这才算理完,顿时感到舒服了不少。交完二角钱理发费,刘师傅也不说下次再来,只说走好啊!在刘家寨理发的经历,在我的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还哪有跟城堡一样的刘家寨。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
游玉泉院
一个星期日,我和同工班伙伴商量,去华山脚下玉泉院玩一玩,吃过早饭,我们六个人一起,来到孟塬车站。登上列车到华山车站下车。走了约有一里路,来到了玉泉院。那时不用买票,于是我们就从大门进入。大门上写着玉泉院三个大字。院内绿荫蔽天,回廊曲折,一派仙境。
玉泉院坐落在华山脚下,位于华山北口,是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隐居修真之处。陈抟仙逝后,他的弟子在此建希夷祠,以示纪念。清代改为玉泉院。因院内有清泉一股,相传与山顶镇岳宫玉井相通。有一个故事说唐代玄宗李隆基之八妹金仙公主在镇岳宫玉井中戏水洗头,将玉簪掉入水中。却在玉泉院用泉水洗头,无意找到自己的金簪,方知泉水与玉井相通,于是赐名为玉泉院。
新中国维修并扩建了长廊,如今亭台楼阁,金碧辉煌,分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主殿为陈抟老祖殿,东西为客房和住房。青砖兰瓦,古朴无华四周为参天古柏围绕着。真仙界也。据说陈抟老祖创建道教派别。陈抟,字图南四川安岳人,没能考上进士。隐居武当山,后移居华山元台观修道。与隐士吕洞宾,李淇为友,创建了华山派。相传陈抟老祖活了一百多岁。我们从正殿进入希夷祠。希夷祠的名字因宋太宗赐陈抟“希夷先生”称号而得名。希夷祠分前后两个大殿,前殿左侧是“华山全图碑”,右侧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第一山”石碑。后殿有陈抟塑像。在陈传老祖塑像前,我们行了礼。然后走出大殿。一路来到山荪亭。山荪亭建于一块大石上,据说陈抟常在此观赏山景,著书立说。亭旁有一古树名为无忧树。是老祖亲手栽植。只见玉泉院绿荫蔽天,回廊曲折,见者使之顿时精神爽快。再往前行,来到“石船”,但见一泓清水,中间建有石船。船上有画舱,并有曲桥与池岸相通。凭栏观赏,山影侧映。游鱼相乐,水天一色,十分有意趣。往前走十几米远,来到“无忧亭”,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十分开阔,站在亭内往北一望,可看见渭南城,眼前风景优美,在此处观赏,有乐而忘忧之感。因此得名“无忧亭”,当地民谣说:在无忧亭睡觉有天大的事都能睡着。可见无忧到何等程度了!在往前走,看见一个石洞,进去一看,洞内有陈抟老祖图像一尊。据说游人如果身体哪个部位痛,就用手摸那个部位,然后就不能再痛了。此洞是宋朝天佑年间,道士贾得升亲手开凿的,洞内还刻有“崇宁癸未洞”题记。走出山洞,一看表,时间已到下午一时,在院内已游玩三个多小时了。伙伴们一商量,反正肚中饥饿,先去吃饭,休息一会再登车返程。于是哥几个在树荫下面前行,来到正门,方知已在院里转了一圈。
我们来到街上一家饭店,边吃饭边休息,边喝茶水。大约到了三点钟了。于是打道回府,结束了一天的游玩,约好下次登华山。此次游玉泉院,深感此地确实是人间仙境啊!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登华山
好不容易又盼到了星期日,伙伴们商量好,一起去登华山,吃过早饭,我们一行五人,直奔孟塬车站,登上西去的列车,来到华山站。出站后一路小跑,大约走了十来分钟,到了华山脚下。来登山的游客很多,得排队登山。大约等了十几分钟,才轮到我们开始登山,那时年轻,刚开始还登的很快,后来就慢走,走了一半,就觉得有点累,就走一会,休息一会。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北峰山顶。顿时感到心旷神怡,眼界大开,如同仙境一般。四处远望,仿佛在天界一般,往下低头一看,整个渭南城历历在目,黄河也一览无余。从山脚下顺着登山道路,一路走来,看到的是峻岭,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仙洞,庙宇遍布华山。真乃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上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北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四米。
华山不愧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华山也称西岳华山,雅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接秦岭,北瞰黄河。自古就有“夺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一路向上过长空栈道,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岩,这些险关都说明华山之险,真乃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在《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在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过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华山是古今名人墨客必到的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自隋唐以来,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等不下千余篇。石刻也有上千处。在华山诸多故事中广为流传的有《陈香劈山救母》,巨斧劈山,宝莲灯,吹箫引凤等二百多个。山上的回心石是元朝志真道士,带领两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凿完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日久天长,两个徒弟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跟师父学点道法,却天天开洞。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选洞时,两个徒弟居心叵测,剪断绳索,眼看师父坠入深渊。两人徒步下山,当走到“回心石”处,与师父相遇。此时已知师父成仙。已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随师父上山继续修炼。后来二人都修练成仙。现在回心石三个字旁,还刻有“英雄进步”、“当思父母”等石刻。
我们在山上转悠一圈,看到山上景观很多,有真武殿,焦公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涯,倚云亭,老君挂梨处,铁牛台,白云仙境,长春石室等仙景,走马观花,也没有细看,更不能看华山日出,如果要看得住一晚上,我们明天还要上班,只好告别仙境,徒步下山,下山速度比上山要快些。没用三个小时,就到了山下。这时已快到五点钟了,急忙打道回府。结束了此次华山之旅,也使我终生难以忘怀!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逛西安
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到孟塬后,一直想到西安去玩玩,但一直没抽出时间,终于在三个月后的一个休息日,同工班都来自原野村的老乡商量去逛西安。于是一行九人,坐上火车来到了西安城。出站一看,大开眼界,真有大城市气势。高高的楼房,宽宽的马路,我们抓紧时间,在一天内,多看几个景点。
登古城
我们一路马不停蹄来到城墙下,顺着旅客行走的路线,走到了城楼上。西安古城墙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西安市中心。明朝洪武十年修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垣建筑。在古代是易守难攻,上面有马路,有敌楼,城墙又宽又高。
据《史记》记载,西安古城是由周文王营建的,建于公元前十二年。先后有二十一个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在此建都的朝代有,周,秦,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一千二百余年。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登大雁塔
从西安城墙下来,又赶紧坐公交车,直奔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城南,大慈恩寺内。是唐永徽三年公元六百五拾贰年,唐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的往卷佛像而修建的。塔身七层,高64.57米,底边长25.5米。我们从塔底很快登了上去,四处观望,西安城历历在目。西安果然成规模,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其他三个是罗马,开罗,和雅典。快速离开大雁塔,直奔小雁塔。小雁塔坐落在荐福寺内,建于唐景龙年间。塔高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的艺术遗产,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建筑。由于时间很紧,我们没有登上小雁塔,坐上公交车直奔火车站,这时没有客车,正好有一列货车开往孟塬方向,我们哥几个立即上车,不一会车就开了。
此次西安之行虽然只参观了几个景点,但对西安已有一个初步了解。西安还有好多景点没有看到,比如西安周围有20多座帝王陵墓,著名的有轩辕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秦始皇陵,有释迦摩尼舍利存地法门寺,唐大明宫,华清池等驰名中外的景点。以后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我们乘坐的火车一路狂奔,直奔潼关方向前行,大约五点钟左右,到了孟塬车站,眼看列车没有停的意思,我们九个人着忙.赶紧下到火车扶梯底部,每人把住一个梯子,正要往下跳,突然车站值班员高声喊道:“千万不要跳啊!太危险了!”连续喊了好几次。我们一看下边车站地都是硬面,跳下去准没好。只好作罢,又回到车箱里。列车每次到孟塬车站都要停车的,因为要加挂一辆机车车头,这次是破例了,没有加挂火车头,可能是整列车都是空车皮。列车又走了两个来小时,终于停下了,下车一看,已到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三门峡火车站。只好在站内等开往西安的火车,不一会功夫,真开来一列郑州到西安的客车,我们赶紧上车。终于快到九点时到了孟塬车站,因为还没吃晚饭,就买了面包和咸菜,回工地再吃。就这样我们九位同乡,有惊无险的来了次西安之旅。既观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做事千万不能冲动,如果不是孟塬站的那位值班员,我们这些年轻人还不知发生什么情况,也可能有重大伤亡啊!一失足会成千古恨哪!办事千万不能冲动,感谢那位铁路同行,好人一生平安!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在工地过年
一九七零年二月六日,是春节,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第一个没有在家里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一起过的年。五号这天是大年三十,工地也没有什么年味,只在大门口挂了一个红灯笼。队里的大部分领导和大多数老工人都回家乡探亲过年去了。剩下的是我们新来的这批工人,和少数的老工人,还有一个副队长没有回家。我们这批新工人,刚到工地不久,因此没有探亲假,只好留在工地过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伙年轻人岁数大的也就二十出头,最小的才十五岁,都十分想家,因此每个人都提不起精神。我和他们一样,但精神稍稍比他们好些,也能想得开些。堂弟就不一样了,还偷偷的掉了几滴眼泪。我们的工长也回去探亲了,班里的工作,由二位组长负责劳动,各组管各组的事情,我负责学习和队里沟通的事情。这天食堂做了些比较好的菜。我和堂弟一起过年,到小卖店买了两瓶果酒。那时白酒凭票供应,市场上没有白酒,只有果酒。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买了两瓶河北省昌黎县生产的梨酒。下午四点钟,铃声响了,是开饭的信号。我和堂弟一起去买了四个好菜,回来后一起喝酒。堂弟是四叔的大儿子,那年才十七岁,还是个孩子,由于想家比较厉害,我还得劝导他。我比他大三岁,没有那么脆弱,哥俩个一人一瓶酒,开始喝着有些甜味,也不像白酒那么辣。吃饭喝酒一会功夫,一瓶酒见底了。不大一会我就感到脑袋有些晕乎乎的,看到旁边工友抽烟,我就要了一支,抽了起来,直呛眼晴,还咳嗽几声,感到很好玩,有点刺激。从那天开始我一直抽了二十八年的烟,后来越吸越多,每天由抽一盒,到抽一盒半,再到抽两盒。直抽得嗓子发干,还常常咳嗽,总是吐痰。终于在一九九八年戒了烟,开始有些难受,过了几天就忍过去了。有些人说越戒烟,捡起来后就抽得越多。我想还是自己决心不够,定力不够。自已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兑现。否则算不得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吐口唾沬是个钉。这是一段插曲,书归正传。从那年过年起我也学会了喝酒,也喝醉过几次,但绝不胡言乱语,酒后无德。又扯远了!
那天堂弟喝一瓶果酒没事,而我却喝醉了。浑身无力气,胃里翻江倒海,难受极了。于是早早躺下。年夜饭也没吃,初一早晨,勉强吃了几个饺子。好像得了一场病。直到初三那天,才恢复正常,其他工友,有的去了西安,有的去了华阴庙,有的去了华山。我却哪也没去上。到初四就开始参加劳动了,一切又恢复正常。过年休息这几天除了看书就是看报。那时没有电视机,甚至连收音机也没有。正月十五那天休息我和堂弟及另外两名原野老乡一起,逛了一天华阴庙,庙会很热闹街上挂满了花灯,到处都是看灯赶集的老乡,也有花鼓,人们都穿着鲜艳的衣服。可比《水浒传》里,开封正月十五闹花灯。听说晚上更热闹,可我们不能观赏,队里规定五点前必须归队。我们又走了一个小时的上坡路,五点前回到工地。第一次在工地过年就这样结来了。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的哪!
往事记忆——孟塬见闻兄弟情
一九七零年元宵节过后,我们工班继续在刘家寨隧道出口两侧维修护坡,清理残土。将两侧护坡加宽,防止雨后土方滑落,影响列车通过。这时该铁路己经通车,施工时需要防护。工班长分配堂弟当防护员,看住来往火车,如有火车通过,招呼大家停止施工。我负责在坡上清理土,有的工人在坡下装车,运到百米外的深坑中。这种工作没什么难度,也提不起干劲。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这天下工后,回到宿舍后,工人们开始清洗。然后去食堂打饭。我洗完脸后刚拿饭碗去食堂。忽然听到一个姓刘的工友骂起人来,我一看是和堂弟,堂弟也不让分,这时刘姓工友还打堂弟,我赶紧上前拉仗。我问因为什么事呀?刘姓工友说,堂弟洗脸盆占了他的地方,他用脚踢,堂弟怪他踢脸盆,这时又上来几个工友拉架,也没能制止。刘姓工友还继练伸胳博来打堂弟。这时我气不打一处来。扯过他的头发,伸手就给打一耳光。这时他也不打了,目蹬口呆地站那不动了。一场争斗就这样结束了。刘工友个子挺高,大概有.75米,身体也壮实,也挺胖。过去我跟他说兄弟对不起了,我不应该打你。他说没什么的,主要是心情不好。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年轻气壮,好冲动。姓刘的工友那年十九岁,家里只有他是男孩,平时也挺受宠。他也是老乡在建国街住。半年以后他请了探亲假,回家后就再也没来。也不知他干什么工作了,反正失去了联系。
时间挺快转眼到了年底,这天堂弟收到了四叔来的电报,说四婶病重,叫他速归。于是堂弟拿着电报,去队里请了假回去探亲。第二天早晨,我帮他把行李打好,送他到潼关车站,他登上东去的火车回家了。那时我明知他回家就不能再归队了。由于刚参加完分水岭隧道的施工,深知工作艰苦和危险,陆续走了几十人。后来听说呼兰去三局五六百人中,有一百多人,当了逃兵。堂弟和他们一样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丢掉了来之不易的铁饭碗。
堂弟回家后,到建筑工程队当了力工。后来四叔没到退休年龄就退休了,于是堂弟接了班,到哈尔滨客运段,在餐车上做了厨师,后来升任厨师长,直到退休。他亲弟没能接上四叔的班,只好在铁路大集体劳动服务公司在列车上做了一名售货员。同村一起去的老乡,也跑回来一多半,他们宁可在家种地,也不愿到三局去挖山洞,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我和他们想法不一样,情况也不一样。我家父母辛辛苦苦地劳作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加上兄弟姐妹多,都还小,光花钱,不能挣钱,因此家里生活一直比较难。我好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绝不能放弃。每月还能有三十几元的收入,开始为父母为家里做点贡献了。必须坚持。我永远也忘不了,离开家那天,母亲那忧郁和期待的眼神。出发那天母亲比我起的早,烧开了水,给我冲了碗鸡蛋水,煮了几个鸡蛋,我六点起床,吃过饭,背上行李离开了家,七点钟要在县法院门口集合,步行去火车站。母亲送我到大门口,我说娘回去吧,别送了!娘说这一去还不知哪天才能回来,离家又这么远,自己多照顾自己,别惦记家。我说娘知道了。然后娘一直送我到公路旁。我告别了母亲,向街里走去,走了十几米,我回头看,娘还站在那望着我,我大声喊道娘回去吧!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这就是娘,我知娘舍不得我走,连当时我要参军,己经体检合格了,娘都没让我去。以致哥兄弟六人没有一人去当兵。现在想起娘那种期盼和不舍的眼神,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我坚持了,我也没有让父母失望。我也算成功了,知足者常乐!
往事记忆——奋战阳安线奔赴新工地
阳安线铁路,是由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到陕西省安康市的一条铁路。一九七零年四月初,我们所在的陕西省华阴市孟塬车站刘家寨隧道已经完工。我所在的铁三局三处四大队接到上级命令,开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的分水岭隧道施工。三天后我们背起行装,直奔孟塬车站,登上事先预定好的郑州开往成都的列车,我们是第一批一共有五百多人,一共有五节车厢。施工机械设备食堂用品一律不带。列车一路向西,过西安直奔宝鸡车站,在宝鸡车站要换电力机车,因此列车在此停留十五分钟后,一路向南前行,列车需要翻过秦岭山脉,所以车速不是很快,秦岭这段路隧道众多,桥洞也不少,线路却不多。秦岭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岭南是南方,岭北即是北方。秦岭绵延多公里,也是中华民族父亲山,被称为华夏民族的龙脉。其重要是可想而知的。列车到达观音庙车站,可在此看到火车有三层铁轨重叠的场面,地势十分险要。列车经过一夜的奔波早晨到达阳平关车站。阳平关是宁强县的一个区,四面高山峻岭,中间有一块盆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蜀国赵云在此驻过军队。此地是出入川之险地,诸葛亮多次北伐都经过这里。
我们出站后,看到几十辆一排排崭新的一色的解放牌卡车,我们按车号分别上车,汽车继续前行,公路两侧大都是高山,南山脚下是一条河流,向东流淌。汽车前行大约五十分钟后,停了下来,工地到了,这里是一块较大些的盆地,地势仍然是两山夹一水,一条公路两边是很多工棚。原来这里是铁一局的工地,人已搬走,原有的设施一律未动。下车后领导简单做了动员后,按已定好的方案分配住处。职工宿舍很大,每间可住五十多人,分上下铺,我们三个班住在一起,行李安顿好后,休息了一会,就买饭票,然后到食堂买饭,食堂没有吃饭的地方,一律回宿舍就餐。吃过饭,全体集合,领导做动员报告。这时我们才知道阳安线全程公里。与襄渝铁路接轨。从一九六九年一月起由铁一局在此施工。这次由铁三局接管分水岭隧道,就是要在百天之内贯通。中央政治局7会议决定,必须在一九七一年底阳安线全线通车。全体干部工人必须提高认识,认真执行中央决定,全力依附坚决完成任务。于是第二天我们就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开始了我平生第一次挖山洞的经历!
往事记忆——奋战阳安线
开挖山洞
我大队主要任务是贯通分水岭隧道。隧道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大安区境内。紧靠安阳公路。两侧是高山峻岭,路南岭下是汉江。这里就是汉江发源地。许多的泉水由山上往下流淌,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水流,水不深,淡季也就五六十厘米。江水清澈透明,弯弯曲曲的很是优美。
分水岭隧道长5公里,由进口出口两个方向向中间开挖。中间设三个斜井,使开挖点增至八个,形成全面开花,多点作业,大大加快了开挖进度。
我工班被分在出口向进口方向开挖,负责打眼、放炮、崩石,运送碎石出洞。隧道高约十米,分上下导洞施工,上导洞挖出的石料,均落在中间搭建的平台上,平台由下导洞,用圆木支撑,上面用五零板铺平,石头打眼放炮后落在上面,然后由下导洞辅设的小轨道,把用电瓶车牵引的轨道车,在上面把铺板撤掉,往车里放石料。下导洞往外运石料,用人工装车,上下导洞均已挖好,后续由另一伙工人支模板,然后打入混凝土,在平台上先完成下导洞,然后再完成上导洞。撒模后就形成了完整的山洞。施工所用木料,圆木都是从小兴安岭运来,板材一律从大兴安岭运来。整个施工没有轻活,都是重体力。用风钻打眼,又脏又累,风钻响声,震耳欲聋,使人心烦意乱,听习惯了还好些,施工时,边打风钻边注水,还要戴防毒面具,穿雨衣雨裤雨靴,洞内潮湿闷热,下班后全身发痒,起了湿疹。我带领五名工人负责挖心工作,挖心就是在平台上往轨道车上放石头,遇到大块石头用铁锤打碎,再大些的石头用风钻打眼,放上炸药,炸开后往下放。开始进洞时,看到洞内的环境,心里很不好受,这是什么地方,石头散发的土毛子味,炸药味风钻声,鼓风机声,打锤声,搅在一起。可想而知是什么心情,洞内不见阳光,阴暗潮湿。浑身上下都觉得不自在。心想这是什么工作呀,但又一想可不能怕困难那,要克服,要坚持,别人能干,我也不差什么,日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转眼间就是一个月,这时班长通知我,明天开始到三号斜井,去学开卷扬机。因此我又学到了一门技术。
往事记忆——奋战阳安线三号斜井开卷扬机
阳安线分水岭隧道三号斜井,靠近出口一公里处。那天,我上班到这里来工作,开卷扬机的师傅姓周,湖南道县人,一口湖南话,瘦高的个子,人看着挺精明的,一双大眼睛放着光。我说明来意后,他说好学几天就会了。我跟他学习三天,第四天他叫我操作,他在一旁看着,我很快熟悉了工作的流程,也能单独进行作业了。三号斜井离正井有五十米远,井口离正栋有50米长,呈30度斜坡。主要是用卷扬机把洞内装好的碎石车,拉上洞口,然后卸掉,再把轨道车送入洞内。在工作的六个小时,没有休息时间,只是不停的操作,因为洞内开挖的速度很快。由于实行全面开挖,不停的传出放炮声,浓烟也不断地顺着井口往外冒。有一天,我刚上班,就看到离洞口不远处的空地上,躺着一排人,我问上个班的师傅这些人是怎么了。他说,这是放炮后,烟没排完就去工作被烟呛的。正说着,又抬出几个人来,按照顺序平躺在板子上,看着就挺吓人的。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这些人才一个一个的被扶起来,又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后来就又进洞劳动。为了抢工期工人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打破了放炮后,烟排完才能进入掌子面(工作地点)的规定,才造成了这些工人昏倒。这些工人都是民工,都是当地的老百姓,男女都有,看着挺可怜的。
有一天突然洞下面传来铃声这是往上拉石渣车的信号,这时周师傅立即开车,车到了洞外、停下来,从车内抬出一个人,放在木板上。随后,用衣服盖上了脸部,周师傅问怎么回事,那人说是电工,在检查线路时没注意到轨道车来了,撞着了,人已不行了,当时就没气息了。原来,这位电工四十多岁,四川人。他永远留在了分水岭隧道三号斜井旁,修了坟,立了碑。周师傅说,原来在这里修建分水岭隧道的铁一局的工人,已经在这里干了快两年了,为什么突然撤了,更换了铁三局工人。原来在这里隧道施工过程中,铁一局的工人,由于塌方,已经造成了三名工人伤亡。因此,这些工人有些胆怵,工程进度受阻,经铁道部研究决定派铁三局工人前来接替继续施工。哦,原来是这样啊!后来这件事,我们三局的干部工人也都知道了,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受影响,而且干劲越来越高涨,终于在第九十九天的时候。打通了分水岭隧道,这一天,图纸工程师们预测到这天可以贯通,告诉了领导,那天准备了锣鼓,红花彩旗。听说,在山洞打通的时候,当工人们看到对方灯光的时候,立刻欢呼起来,喊着“我们成功了,我们胜利了!”随后,双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汗水泪水顺着脸淌了下来,与土毛子,灰尘搅和在一起,个个都成了三花脸。消息传到了洞外,立刻响起了锣鼓声欢呼声。历经百日会战,终于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打通了分水岭隧道。这是铁一局和铁三局,以及地方民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秦岭山脉,那花岗岩一样的大山,终于败倒在工人阶级的脚下。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这里没有星期日没有休息日,更没有时间去游山玩水,欣赏汉中、宁强、勉县等地的名胜古迹。虽然有些遗憾,但打通了分水岭隧道是最高兴的一件大事!
每当人们坐着舒适的火车,通过一座座的山洞,一座座的桥梁,欣赏着列车外祖国美丽的河山,优美的风景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是多少铁路建设工人和人民群众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结果。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要忘记守护在这里的永远留在这里的每一位筑路工人!
往事记忆——奋战阳安线工地生活
阳安线工地生活很紧张,工人实行四班倒,每六小时一班,中间不吃饭。工地食堂很大,能供千人就餐,食堂24小时开饭,随时都可以去吃饭。食堂伙食挺好,鸡鸭鱼肉,新鲜蔬菜都有。工地供应站,日用品烟酒糖茶,也都满足购买。只是开的工资不多,三十几元钱。家里的状况,也不允许购买高档商品。
工地供应车从全国各地采购物资。要从生活上保障一线工人吃的好。以便更好地完成施工任务。那时工地提出的口号是:“要洞不要命”,奋战百天,打通分水岭。那时单位实行军管,由某部参谋长等人组成的军管会驻扎在工地,对工人实行严格管理,以便更好地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阳安线务必在97年底全线通车的决议。每天休班的工人,要组织一小时的学习,每周五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检查自己一周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各级领导干部也住在工地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充分发挥了领导的带头模范作用。
我常看到有个朱副局长、局政治部李主任、三处李处长等各级领导,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他们不吃小灶,也不吃领导饭,更没有什么四菜一汤,完全是自己掏钱买饭。还经常深入工地,一次朱副局长到三号斜井检查工作,由于年岁较大,耳朵不灵活,差一点被拉着石头的轨道车撞到。幸亏被旁边的人拉到一边,才避免了一场灾祸。军管会对工人实行严格管理,一次有位山东的63年入队的工人,也就二十六七岁。下班后,到发电机旁边的化清池里洗澡,被军管会知道后,召开了职工大会,让他在大会上做检讨,还差点被打成破坏生产的反革命分子。有时休班时,三五成群地到工地附近的山里转转,一进山里心情顿时开朗,这里风景秀丽,各种野花相继开放,泉水轻轻流过。我们找一树丛空地,坐下来,说说话,聊聊天,有人还把二胡拿来拉了些春天的小调,我们也跟着哼哼。也有人,拉些悲伤的小调。听着鸟儿吱吱的在旁边叫,这时,更感到生活如此多娇。也时常聊起这里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想着抽时间去玩一玩。光知道汉中在历史上的重要,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发祥地。在刘邦当汉王时,驻扎在汉中,这里土地肥沃,地势险要,远离中原是非之地。因此,刘邦在此广积粮草,训练士兵,拜韩信为帅,后来一举夺取政权,建立了大汉,统治中国几百年,此乃龙兴之地。后来三国时,诸葛亮也在此养兵蓄锐,多次北伐,都是在这里出发。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宁强县是汉中管辖的一个县,在汉中西部,这里毗邻八县(东临勉县,南郑。南接四川旺苍县,朝天区,寿川县、西连甘肃省康县,系卫,洲旧)。宁强县在汉朝时叫汉寿县,解放前改为宁强县。这里独特的地势和地理位置,具有秦蜀风情,巴蜀文化特色鲜明,李白有诗:“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道,锦城长作帝王洲。”这里还是汉江发源地,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的美称。这里是古代兵家必经之地,现在也是重要的战略后方。特别是三国时诸葛亮曾经在这里陈兵布阵,驻扎军队,这里著名的战役有:“定军山”,“张飞大战马超”,连诸葛亮死后也葬在这里。可见中央政治局对修建阳安铁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专门开会制定了政策,可见其战略的重要性!
刘元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