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旺苍县 >> 旺苍县文化 >> 爱派的

爱派的

成都古时旧址在郫县附近,因该处潮湿,公元前四世纪,蜀王开明五世迁蜀都城至此,取周太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

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驰名天下,在城西南筑有锦官城,故成都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王孟昶时,在城墙上遍植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都江堰

都江堰地处成都市城西,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原名灌县,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

自贡

自贡,这个以盐而发财出名的地方,连名字也离不开盐。该地最早的一口露天的自流盐泉“自流井”和一眼生产贡盐的“贡井”合称,自贡之名便诞生了。以后提到自贡,满满的都是盐了……

荣县

荣县县名,最开始是在明太祖洪武九年(),因为降荣州而名荣县。境内山有荣德、荣梨、荣隐、荣陵;水有荣川。荣也就是梧桐,古代时县境内的梧桐树多,是“荣”名的来源。

武胜

公元年蒙哥四路大军伐宋失败后,在蒙宋20年的对峙期,南宋在四川的前哨据点是重庆市合川区的钓鱼城,蒙元的前哨据点在今武胜县旧县乡的母章德山,并于公元年在此设“武胜军”(军与县同级),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武胜县”由此得名。

峨眉山

峨眉山市,在四川省中部,隋置峨眉县。因地处峨眉山东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

一说峨眉作蛾眉,谓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于是有“峨眉天下秀”之谚。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

井研

井研县隶属于乐山市,汉置井研镇。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一说因县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

眉山

关于眉山的名字来源,史料中没有很确切的记载。相传眉州改为眉山,是来源于当地的一位名人,这便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据说有人见他眉如山丘,智冠五洲,觉得他的特征正和天相,便建议县令改名为眉山。如今看来,这其中大概多有巴结之意吧。但如今的眉山,的确以这位文豪而闻名遐迩。

简阳

有网友开玩笑说,之所以取名简阳,是取了“羊”的谐音,因为简阳的羊肉很出名。

据《太平寰宇记》:“取界内较简池为名。”一说因县有简池和赖简山,以怀念蜀汉简雍在此为政。年废州改县时,乃取简州之简,阳安之阳,始名简阳县。

德阳

据说西晋太康初年,担任旌阳县令的道教仙人许逊有着点石成金、化符水祛除瘟疫的本领,从而救死扶伤、有德于民,朝廷为了表达对他“德政如阳”的赞赏之意,便将旌阳县改为了德阳县。

攀枝花

攀枝花是一种花名,又称木棉花、英雄花。每到春天,繁花似锦,红艳如火。但据说,这个名字最初其实是取自一个叫做攀枝花的村名,因为正是在那里,发现了数亿吨的巨型矿藏。

它也有一个曾用名——渡口。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原渡口改名为攀枝花。攀枝花市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卉命名的城市。

雅安

雅安的曾用名是雅州,几经变更,这个名字终于成为它如今的大名。因为雅安是连接西藏的重要物质转运站,“安”也寄予着大家希望它平安稳固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它的别名“雨城”倒是颇有些诗情画意,也更显其气质。

遂宁

遂宁作为一个地名,开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各国之间的连年混战,使得人民痛苦不堪。公元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

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境内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令他感慨万端,因而在这里设郡,定郡名为“遂宁”,以表达“平息战乱,达到安宁”的意愿。

金鹅

内江市隆昌县金鹅镇,传说以前这个镇有一只金鹅守护,人们都过着富裕繁荣的生活,有一天一个可恶的地主,把金鹅赶走了,人们重新回到了水深火热的日子。人们对地主的做法非常气愤,为了纪念那只金鹅,把名字定为金鹅镇,寓意美好的生活,和对那只金鹅的企盼和怀念!

凉山

凉山的名字不用多说,自然是源自于其境内的大小凉山。而凉山的山名又是因为它“群峰嵯峨,四时多寒”的特征而得名。

甘孜

甘孜不仅风景相当好,名字也是相当漂亮的,在藏语中,它是“洁白美丽”的美好寄托。

阿坝

阿坝一词形成于年以前,唐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迁民于松州以南地区,并在此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阿坝”则意为阿里人开发的地区。

(根据《四川日报》)

干货:四川各市县行政区划详细: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唐初分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简称“西川”“东川”。川,指平川广野。末代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书省,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至今。

位于四川省中部。秦置“成都县”。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年设“成都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年改为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唐设金堂县。因金堂峡为名,一作金台山。一说县西有金堂山,水通巴汉,故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西魏置温江县。以温江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仁寿二年(年)置双流县。取《蜀都赋》开二江之双流为义。李冰开成都二江,自合江亭以下可以行舟,是为府河。县治原在河岸中兴场附近,故称双流。一说地当岷江与温水,二水挟县东西而南流,故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秦置郫县。因境内郫江(今都江堰内江)而得名。一说因位岷山之阳曰郫,郫即卑,有低下之意。

位于四川省中部。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年)置彭州,因天彭阙为名。一说为古彭国地。或言县西北有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而名天彭门,县因取名。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秦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都”系氐羌语“地方”之意。意为新地。

位于四川省中部。汉为武阳县地,因县居皂里江(今名金马河,为岷江正流)津之所,位金马河、同羊马河、西河(文井江)、南河、杨柳江五水交会之五津渡口,即在今县东五津镇(俗称旧县)。初名新津渡,亦称新津市。北周置新津县,隋始迁今城。

位于四川省中部。南宋绍兴十年(年)升高宗为崇庆军节度。孝宗淳熙四年(年)以高宗潜藩于此乃升为崇庆府,以示崇庆之意。元置祟庆州,年置县。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秦置临邛县。年设县,因邛蛛山为名。因山多风云雨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今西昌、汉源)而来,故名邛来。或云邛(指邛都,今西昌)人所由来也。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蒲江县。以蒲江为名。以盛产蒲草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唐置大邑县。据《太平寰宇记》:“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位于四川省中南。年由自流井、贡井置自贡市,以二地首字得名。自流井因盐水自流得名,贡井因盐质精良以入贡帝王为名。

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唐置荣州,宋置荣德县,因县东北荣德山得名。与县北荣隐山,县东荣黎山合称三荣。一说因荣隐先生居此而得名。明改为荣县。

位于四川省南部。明置富顺县,因富顺监而得名。一说取其盐井之富而顺治为名。

位于四川省西南。年设渡口市,年改今名。因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树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本为迷易干户所,清置迷易巡司。年设迷易县。年改米易县。

位于四川省南端。古为盐源县。年设盐边县。因地处盐源边缘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东南。粱设泸州。年改泸县。因县当泸江(金沙江)下游而得名,其水色黑,故以名之。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东南。年设泸县,因县当泸江下游而得名,其水色黑,故以名泸。

位于四川省南部。清光绪三十三年置古蔺县,因古蔺河而得名。传说因蔺草丛生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宋改戎州为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乾隆元年,置叙永直隶厅。”年改叙永县。一说取叙(指叙州府,治今宜宾市)属永宁之意。

位于四川省中部。唐置德阳县。据《华阳国志》:“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县名盖取在德不在险之义。”一说因在德水之阳为名。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宋改中江县。以古中水(今罗江)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市北。汉置绵竹县。因此地产绵竹而得名。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史记》称“汁方”,“汁”古义为柒,即漆字。自古此地产漆。古代习惯将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方”,如“羌方”等。有人疑为汁方就是发明用漆的民族。汁音十,亦作什方。

位于四川省中部。唐置汉州,因汉水为名。年设广汉县。误用汉代广汉郡旧名。取汉代广汉郡名的广大之义,言郡之广大至于汉水也。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涪江河畔。隋置绵州。年设绵阳市。因在绵水之阳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涪江河畔。本作江油。三国置江由戌,西魏改为江油县。江由,取涪江水清澈如油之意。一说系油溪而来。年改江彰县。年复改江油县。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清置三台县。以城西三台山而得名。其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以之名山。

位于四川省北部,邻接甘肃省。三国为阴平郡之广武县,晋改平武县。取阴平、广武二名而成。

位于四川省中部。西魏置盐亭县,以境内盐井而得名。或言因县旧有秦亭,富有盐井,因以名县。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唐置龙安县,因境内龙安山而得名。明改安县。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汉置梓潼县。因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北周时置北川县。因县西北有北川城而得名。一说汶川又称北川,因此得名。

位于四川省北部,邻陕西省。元置广元路。取扩充元朝疆土之意。明置县。一说以土地广大为名,取广为阔,“元”为大之意。一说元初用兵四川,而取“广找元路”之意。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北缘。唐置青川县。因清川得名。清川指入白龙江的那条黄沙河的上游部分。

位于四川省北部,与陕西省为邻。原为望苍坝。坝上四望皆苍松翠柏,故名。年设县。一说因县四面皆山,其中地势平坦,有宋江和黄洋水环绕其间,四时登眺,望之苍然。又昔时文人以望苍四时,有兴旺之气,故名旺苍。

位于四川省北部。年设剑阁县。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据《水经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一说因诸葛亮相蜀,有大小剑山之险,乃凿石架空,筑飞阁小道,以通行旅于此,故名剑阁。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东晋始置遂宁郡,取“谯纵乱后,移于石坪。盖其地多獠,官方力弱,不相威摄”,故名“遂宁"。取“遂宁兹土”为名。年设“遂宁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西魏设射江县。县东南有射江,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土人讹江为洪,后周从俗改今名。”一说因县当梓潼河入涪江之口,本地称江口曰洪,梓潼江急流如奔直射涪江口,故称“射洪”。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据《太平寰宇记》:“天宝初改为莲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一说因县有蓬山(又名蓬莱山)和溪水(即蓬溪水)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原名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文帝避其杨忠之讳,改为“内江”。年设内江市。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西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位于四川省中南。汉置资中县。故蜀人称沱江为资水,沿沱江数百里只此一县,居其中部,故称资中。一说因位资江(即沱江)之中为名,相传黄帝以后,此地多以资赐姓,故山川多以“资”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唐武德三年(年)置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后周置资阳县。因县城在资水北,故名资阳。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北周设安岳县。因县西南有安岳山,岩险易守,以山为名。一说因安泉山和岳阳溪得名。

位于四川台中部。据《太平寰宇记》:“取界内较简池为名。”一说因县有简池和赖简山,以怀念蜀汉简雍在此为政。隋置简州,西魏时县名阳安,年废州改县时,乃取简州之简,阳安之阳,始名“简阳县”。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开皇三年(年)置威远戍。十一年改威远县。取折服“夷僚”,威抚远人之意。

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明隆庆元年置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属之。因地履唐代昌州,又属明初荣昌县,并于明隆庆时于唐隆越县地置县故名“隆昌”。

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清设乐山县。县南有洛山,当地读乐为洛,又作乐山。一说因市西南有至乐山为名。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峨眉县。因地处峨眉山东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一说峨眉作蛾眉,谓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于是有“峨眉天下秀”之谚。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夹江县。县城在青衣江边,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故名。或谓岷江与青衣江之间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汉置井研镇。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一说因县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洪雅县。因县东有青衣江之流洪雅川(今安溪河)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开皇十八年置仁寿县。因梁为怀仁郡地,命名仁寿,寓意吉祥,又取仁义长寿之意。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丹棱县。据《今县释名》:“县北有赤崖山,高耸赤色有棱,如鸟游之状,拱翼县治,丹棱之名,盖取诸此。”

位四川省南部。汉置犍为郡,因犍为山为名。隋改县。相传犍和为乃古动物,其状若猴,一目似豹,因以为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昔蠶丛氏衣青以勤农业,西魏置青衣县于此,有青神祠,即青衣神。后周因名县。”一说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

位于四川省中部。宋置眉山县。因峨眉山为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唐置沐源镇,因在沐川上源故名。以城东南峰岩耸立,如人沐浴名之。年设沐川县。

位于四川省中部。唐置彭山县,因彭亡山而得名。山因周彭祖家于此而亡,故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马边河畔。年设马边县。因马边河得名。一说因在马湖之边故名。年改今名。

位于四川省中南部。本峨眉县地。明置峨边县。大渡河又称峨水,县在大渡河南岸,故名。一说因在峨眉山之边或峨眉县之边而得名。年设峨边县。年改今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唐置义宾县,取慕义来宾之意。宋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宾县。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南部,邻接云南省。明万历四年改兴文县。其东南有文印山,取文印山地区兴旺之意。一说“取偃武兴文之义”。

位于四川省南部。汉为僰道县地,梁置南广县。隋避讳改南溪。据《太平寰宇记》:“县在僰溪之南,因为名。”樊溪即南广溪。

位于四川省南部。明置珙县。因县西南有珙溪,溪中有石如壁玉、大石如大壁,即称珙壁以名县。

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之畔。宋为长宁军。明置长宁县。因地居川南最远地方,每有事而能长远安宁以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唐置高州,明因置高县,因州得名。据《郡县释名》四川卷下载:高县“治南有眺远山,即云崇冈,其峰最高,登之则四远皆可眺望。旧志所谓崇峦崄者此也,县之名高以是。”

位于四川省南部。西汉置江阳县,东汉置汉安县。隋兼取二县为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唐置筠州、连县。宋设筠县、连县。元并为筠连州。明改为县。县四山皆竹,一色相连,以地产筠篁得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明置屏县。县东有宝屏山,山如屏障,县以此名。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隋置南充县。以在汉充国县南为名。年设南充市。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宋置营山县。以县城西南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故名营山。县因山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秦置阆中县。阆山四合,阆水迂曲,绕县三面,县居其中,故名阆中。高门曰阆,故阆中城又名高城。一说阆中为古壮语地名,意为圩市。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后周置蓬州。年改今名。因县有蓬山,状若海上蓬莱,置县以安,故名蓬安。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南朝梁置仪陇县。因在大仪山(又名仪陇山)之坂,坂大曰陇,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山巅有石铭仪陇二字,俗谓之赤葛山。”《元—统志》作大仪山。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汉属阆中县地。粱改南部县。因地居东汉巴西郡之南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唐析南充县地置县,城西北隅有西充山。县因山为名。一说因析南充县之西置县为名。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年由华蓥工农区改市。市因华蓥山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唐置岳池县。县东三十里有安岳山,山上有思岳池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明置广安州,年改广安县。乃取“广土安辑”为名。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南朝粱置邻水县,一作潾水县。县有潾水,又有潾山。刘煦曰:“潾山以重叠潾比为名,潾水所出也。”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年设武胜县。因武胜山而得名。一说取以武取胜之意。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清设达县。因此地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年设达县市。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梁置渠州。明改渠县。县城北有渠江,即宕渠水为名。渠,水居之意。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年改东乡县为宣汉县。据《太平寰宇记》:“宣汉水源并伏虞县东四十里,宣汉盖以水名也。”一说取宣扬汉业之意。

位于四川省中东部。唐置大竹县。因地产大竹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东部。年设开江县。县东有开江,因名。

位于四川省东北。齐置巴州,明为巴县,地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故名。巴江源出大巴山,经县东南。一说巴江(今南江)环绕,县在其中,故名。或谓取古巴国为名。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东北。梁置平川县,北周改同昌县。年设平昌县。取平川和同昌为名。

位于四川省东北。唐置通江县。据《太平寰宇记》:“天宝元年,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县西有诺水,一名通川江。”通江盖因通川江为名。一说因大通江、小通江流经全县会于县城,四时通航,因名。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有儿水,因水难涉,古名难江,粱因置难江县。难江一名南屯河,亦谓之南江,意谓在巴山之南。自县治南与巴江合,明因改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清雍正七年置雅安县,县西有雅安川,故名。一说县西有雅安山,县以山名。年设市,后撤,年复设。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芦山县。据《元和郡县志》:“芦山在县西北九里,县以此名。”一说因卢奴山为名。

位于四川省西南。年析置石棉县。因地产石棉,故名。

位于四川省中部。隋置名山县。有鸡栋山,在县西南,一名鸡鸣山。王象之曰;“鸡鸣山即古之名山,有名山戍,隋以名县。”

位于四川省中西。元置天全招讨司于此。清雍正七年,改天全州。年因置天全县。

位于四川省中部。荥水出大相公岭,流经城北;经水经瓦屋山,流经城南。隋置荥经口戍,唐因置县。

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年置宝兴县。因县境宝藏甚多,取古语“宝藏兴焉”之义。

位于四川省西南。隋置汉源县。汉水出界内飞越山之仙人洞,县因名。意为汉川水(今名流沙河)之源。

位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年设石砫县。以石潼关、砫蒲关二名首字而得名。县东有石砫山。年改石柱县。年改今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角。清雍正十三年设秀山县。县西有高秀山,高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画,县以此名。年改今名“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元置酉阳州。年改县。酉水所出,县在酉水之阳,故名。年改今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唐置黔江县。因县有黔江,一名涪陵江,故名。年改今名“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隋置彭水县。因彭水得名.彭为鼓声,黔江峡水澎湃之声似彭,因名。年改今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四川省西北。年设县。因玛康寺而得名。玛康为一活佛的名字,藏语意为火苗旺盛,引早为兴旺发达之地。

位于四川省北部,与甘肃省为邻。西汉在今下安乐地区建水□州,今县在其南部,故称南坪坝。清原下安乐地区治所迁至南坪坝。年在此设县,故名。今九寨沟,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年设红原县。意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位于四川省中部。晋置汶山县,北周置汶川县。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

位于四川省西北。年设阿坝县。阿坝,又称阿哇,是阿里哇的简称。系藏语,意为阿里人占有,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

位于四川省中部。清置理番厅。据《今县释名》:“西南北皆生番,领土司四,管理番民十数万户,民国三年改县。”理番,即管理番民之意。年国民党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改为理县。

位于四川省最北部。年设县。县名来自一个西藏派来的大管家的名字。管家名叫若耿,方言译写作若尔盖。一说同若尔盖部族为名。

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年设小金县。因有小金川临河山多金矿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北部。年设黑水县。黑水,系藏语“措曲”的意译。“措”指生铁,“曲”意为水,即生铁色的水之意。又因该河水色黑,故名黑水。一说以境内岷江支流黑水(因水深而黑)为名。

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年置金川县。因有大金川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北部。唐置松州,因甘松岭为名,其山产甘松。宋为潘州,因属吐番将潘罗支而名。明并为松潘卫,取二州为名。清改厅,年设县。

位于四川省西北。年设县。壤塘,系藏语,意为“财神坝”。传说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红教喇嘛到此传布佛教,走至一个芳香碧绿,花开似锦的草坝之中,定居下来,诵经传教,化缘捐款,为建寺庙筹积了很多资金。县由此得名。

位于四川省中北部。汉置汶山郡,唐置茂州。年由茂县、汶川两县及理县部分地区设县。取茂县、汶川二县首字命名。年恢复茂县。

位于四川省中西部。清置康定府。据《今县释名》:“民国二年改县,古康国地,一作喀木,康即喀木之切音,舜徙之苗于三危,三危者为喀木,为卫,为蔽,卫一作危。”因丹达山以东之部落名称康,乃取康地安定之意。

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年置县。因旧为丹东、巴底、巴旺土司地,取三名首字命名。“丹巴”藏浯意为“山谷岩城”。

位于四川省西部。清置炉霍屯。因原为霍尔章谷所属四土司之地。东南与打箭炉毗连,故名。年设县。炉霍系藏语“山岩村”之意。

位于四川省西南。年设县。因县及周围有三岩龙、八窝龙、洪坝龙、湾坝龙、速窝龙、雪洼龙、三垭龙、菩萨龙、麦地龙等九个名龙的地方(村)合置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西部。清置甘孜州,年设县。因原属霍尔甘孜,麻书土司之地,一说为朵甘思土司地,故名。甘孜,系藏语,意为白色美丽之城。

位于四川省西南。年设县。因在雅砻江畔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西部。年设新龙县。因在雅砻江之畔,又属新设,故名。一说旧名瞻对,藏语为雅龙之意,今县名为解放后所改,故名新龙。一说县驻地位于山岗,形若龙头,因新改,故名新龙。

位于四川省西部。年设道坞县,次年改道孚县。因其地从山上俯视县城其形如马,藏语称之为道孚,意为马驹,因名。

位于四川省西部。清置白玉州。年设县。县北有海子雪山,日照如白五,故名。一说系藏语白藏之意,藏俗谓白为护法神,玉为地域,即护法神所在之地,意为平安幸福。

位于四川省西南。故为里塘土司地。清光绪年间设理化县。年改为理塘县,因旧里塘土司名。理塘,系藏语,“理”意为“铜”,“塘”为“坝子”,即广阔坝子有如铜镜。

位于四川省西北。年设县。德格,系德尔格忒宣慰司的简称。系藏语,“德”为“品德”,指四德,“格”为善意,指十善。一说“德格”系藏语昌盛之意。元初其地有名福宝者,深通典籍,八思巴法王誉为四德十善之人,其族遂称德格。

位于在四川省西南。清光绪年间置定乡县。年改乡城县。乡城,系藏语,意为串珠(佛珠)之地,因县跨硕曲河与定曲河之间,两岸河原如串,其富饶有如珍珠串。

位于四川省西北。清末设石渠县。一名色许。系藏语,意为浅而多石的河流(指雅砻江)。

位于四川省西南。旧称稻坝,清宣统三年改稻城县。因盛产稻米,故名。一说藏语称其地为稻,其地之人称稻巴,遂为稻坝,清末因之置稻县,后衍为稻城县。

位于四川省西北。年设县。色达,系藏语,意为金色骏马之义,故县境又称金马干原。

位于四川省西北。清置巴安县。年设巴塘县,以旧巴塘宣慰司得名。巴塘,系藏语,意为巴山下的坝子。一说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据传古时有一只神羊在大坝上叫了几声巴,人们遂以其声音作为地名。绵羊声为吉祥声。

位于四川省西南。清置泸定县。得名于泸河,又取安定之意。

位于四川省西南。旧称得隆。清置得荣县。得荣系藏语峡谷之意。

位于四川省西南。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改卫。清雍正六年置西昌县。以今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故名。年设市。

位于四川省南部。年设美姑县。因县境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而得名。美姑系彝语“地中心”之意。

位于四川省南部。旧为交脚汛地,清宣统二年置昭觉县。交脚谐音为昭觉。昭觉系彝浯,意为倾斜的坝子。

位于四川省南部。年设县。因地处金沙江之北,故名金阳。

位于四川省西部。年设呷咯县。年因呷咯字体生僻乃改名甘洛。甘洛系藏语,意为苦尽甘来。

位于四川省南部。年设布拖县。年撤县。年复置。布拖为彝语“布特”之译音。“布”指刺猬,“特”指松树。

位于四川省南部。清置雷波厅。年改县。原为屏山县地,本雷波乡,《明史》作雷波。因县北有雷番山为名。一说因县西有池名雷波荡,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为磨箕,汉译雷波,以之名县。一说彝族称“莫波”泽为雷波。相传城内有一水池,夏天打雷,电光与波光相激,故名莫波。

位于四川省南部。年设普格县。昔格系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

位于四川省南部。年设宁南县。以地当宁远府之南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年设县。“喜德”为彝语“些夺”的译音,“些”意为铠甲,“夺”意为产地。

以古时曾产铠甲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年设会东县。因地处会理县东部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西南。年普雄、越隽两县合并置越西县。因县境越西河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南部。汉置会无县。唐设会川县。会通河流经县东,以川原并会为其所理而得名。元置会理州。年设县。

位于四川省西南。清雍正六年设盐源县。县南有盐井河,故名。一说因县有盐井,盐源丰盛为名。

位于四川省西南。年设德昌县。因元为德州、昌州地,后置德昌路,乃合二州首字而命名。

位于四川省西南。清雍正六年设冕宁县,东南一里有冕山,高耸如冠冕然,因以名县。

位于四川省西南。年设木里县。年改今名。木里,因县境森林密布,遍地树木,故名。一说木里河自北而南,流经县境,注入雅砻江,故名。一说“木里”系藏语“高而宽广美丽”的意思。

我们不懂树的爱

鲁智深:此时孤独,便永远孤独

人、佛、上帝和魔

杀死一头大象需要多少词语

玉街的秩序

远近天籁

——联系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白殿疯怎么医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cangzx.com/wcxwh/2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