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年9月19日第12版
他们是“老西藏精神”的新传人、“喀喇昆仑”的坚守人、“两不怕精神”的继承人。今天我们来 “无往不胜,叫刘胜。”认识刘胜,皆因这句话。
不说别的,连队规定:哨长任期一年,他在海拔多米的国色芒色哨所一干就是4年,就是一种“胜利”。
他“胜利”的事儿还多着呢。哨所只有巴掌大小,训练受限。上任哨长伊始,他要求按正规军事训练秩序组训。有人劝他,哨所就这么大,建训练场犹如登天揽月。他却说:“没有训练场就搞不好训练,搞不好训练就掌握不了杀敌本领,我们凭什么让敌人望而却步?”
“迷你训练场”竣工那天,战士们趴在地上瞄准缩小比例的胸环靶进行射击训练。虽然辛苦,但幸福的笑容依然绽放脸庞。
哨所主要任务是执勤观察。初来乍到,刘胜一脸茫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观察、一天观察几次,他一无所知。特别是听到有侦察机在边界上空盘旋飞过,老兵们马上就能“听音识机”,拿笔准确记录下来。刘胜说他当时看到的就是一架直升机,至于什么型号,是否越线,都把握不准。空余时间,他就拿出哨所的《世界各国直升机精粹》仔细研读。别人说外军就那几架直升机,还是偶尔“热身”,时间长了就能混个“脸熟”。他却说:“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的打胜仗做准备。”
果不其然,几个月后,当一种新型直升机出现在边界上空时,刘胜马上说出机型、时速和其他主要参数,令战友们惊诧不已。
哨所雾多,全年多天见不到太阳,时而露脸,也因地形受限,稍纵即逝。
老兵们说,这样的恶劣环境种不出蔬菜,他却不信邪。他把花盆里那些只剩下枯枝败叶的绿植全部扔掉,撒上种子。几天后,一株株幼苗破土而出。为了让花盆里的菜苗快速成长,从每天能见到太阳光开始,他和几名战士就抱着花盆追太阳,让菜苗尽情享受阳光的滋润。战友看他累,走上前劝说:“抱着花盆追太阳,犹如夸父追日,白费功夫。”他却笑而不语。其实,他是想告诉战友:做事只要有一丝成功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两个月后,看着花盆里郁郁葱葱的小白菜、豌豆苗、韭菜苗等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绿色蔬菜,每个人脸上多出了一份笑容。在孤寂的哨所,那笑容就是雪山上最灿烂的格桑花。
哨所雾大,大到有时候两个人执勤,只能听到一个人说话,却看不清对方的脸。万一有突发情况怎么办?大家你望我、我望你:一直是这种情况,谁也改变不了。
站在哨楼,看滔滔的桑多罗河水从脚下流过,他思潮澎湃:守护不了和平,还叫什么边防军人?他顺着山势往上爬出多米,在沙昌多果山顶发现一处起雾时不影响观察视线的地方。他当即决定,在这里设立隐蔽的临时观察哨。刘胜站在观察镜后,信心十足地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逃不出我们的火眼金睛!”
聊起刘胜的“胜事”,战士们侃侃而谈。他们心中这位无所不胜的哨长,却说起这样一件“烦心事”。
“哨所雾大、雾厚、雾浓,是我上哨前从未见到过的。虽然每个房间上级都配发了抽湿机,晚上休息时倒空储水桶,第二天早上又是满满一桶。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每名战友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关节炎和风湿病。”
这些年,上级想了很多办法,配发护膝、抽湿机,建阳光棚等,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前任哨长杨军就是因为严重的关节炎,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
刘胜任哨长4年,也落下了痛风的毛病。连队几次想调整他下山,他却摆摆手说:“我还年轻,Hold住。”其实,刘胜是不想带着“败名”离开哨所。他想要战胜恶劣的环境给战士带来的痛苦。
能帮帮他吗?
(图片摄影:常晨玥)
印象:心有所向无所不胜
■上等兵张开心
不论生活、执勤条件有多艰难,只要哨长在我们就有主心骨。我至今记得,他说过的那句话:“只要心有所向,一切困难都是浮云。”
拉则拉哨所哨长彭小平
肩上有山初次见到上士彭小平,脑海里很快浮现出冯骥才笔下《挑山工》的人物形象。
不过和泰山挑山工相比,彭小平只能叫“背山兵”。因为他所在的哨所不通公路,从连队到哨所直线距离不过多米,却是一路的悬崖峭壁、暗冰积雪,徒手攀爬都困难,更别说挑了。
哨所成立之初,连队原想租用驻地群众的牦牛驮运哨所的给养物资,但从连队到哨所最窄的地方只容得下一只脚,有些近70度的陡坡,牦牛也只能“望山兴叹”。哨所的给养,全靠战士们自己背运。
这天上午11时,彭小平带领几名战士,每人背起约40公斤重的物资,向哨所进发。
从连队到哨所路程大约米,在很多人看来,也就是晚饭后遛弯的距离。可彭小平知道,负重走这一趟路却要几个小时。每次背运物资,战士们说你不要去了,在路上接应我们就行。他却说:“我是哨长,跟你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
彭小平照旧选的是最难背的桶装清油。在爬陡坡时,清油桶从他后背滑脱,掉下10多米高的山崖底下。他硬是绕道多米才捡回来。
哨所发电机房平静地躺着两台发电机。那台新的是彭哨长带着战友们一人搭一把手,一步三挪用两天时间抬上哨所的。3年前,哨所的老发电机寿终正寝。没有电,不能上网,看不上电视,接收不到外界的新鲜信息,使本就孤寂的哨所显得更加宁静。彭小平立即向上级申请,请求迅速调拨发电机。连队回复:发电机体积较大,已请驻地专业搬运工运送,但要一个月以后。
“我们自己抬!”听说要等一段时间,彭小平带着战友下山来到连队。虽然付出了艰辛,却没有人抱怨。因为在战友看来,这台发电机不仅能给哨所带来光明,更照亮了哨所战士学习成才之路。
没有走过这条路的人,不知道走这条路有多难;没有接触过哨长彭小平的人,不知道一名普通的士兵对责任的敬畏有多深;没有到过拉则拉哨所的人,不知道一个哨所对显示祖国尊严的意义有多大。
那年,哨所改建需要大量的水泥、砖块、钢筋等物资,一个包工头从连队往哨所爬,走到一半他说,给我多少钱这个工程也不做。上级无奈,改造工程计划只能暂时搁浅。彭小平得知后,胳膊一挥,“一分钱不要,我们自己背。”因为在他心中,一个坚固壮观的哨楼更能体现一个强国的威严,一个强国的威严更需要每一名边防军人用双手甚至是生命去捍卫。
在他的提议下,全连官兵将所有的建材物资背上了哨所。在漫漫边关,“老西藏精神”的生命力在年轻的边关军人身上延续。
因为长期负重攀爬,彭小平脊椎开始变形。一次,医院检查,医生看过CT检查报告后再三叮嘱:一定不能再使蛮力干重活了。他表面上连连点头,医院大门却将检查的片子扔进垃圾桶。深夜,他在日记本上写道:“人生不仅有诗和远方,更需要拼搏和奋斗。”
巡逻间隙,彭小平又唱起这首他最喜欢的歌,“一条小路爬过九十九道坡,小路尽头是哨所,哨所就在那山梁上……”歌声在雪海云天久久回荡。
(图片摄影:李小彬)
印象:铁肩担使命
■教导员邹才福
拉则拉哨所我先后去蹲过几次点,彭小平给我印象最深。战友们都说他像牦牛,长年攀爬在绝壁间任劳任怨。
广元哨所哨长 罗灿
任务区“活地图”“一口清”,他来广元哨所执勤点前就听说过。战友都称哨长是任务区“活地图”。
罗灿3年12月从云南曲靖入伍,8年12月到现任岗位,距今已有8年多时光。
这个执勤点驻扎在远离旅部数百公里的一个偏僻小镇上,任务是保障近百公里的光缆通信线路全天候畅通。任务区除去部分电杆架空线路外,大部分是直埋线路和管道线路,而巡逻道路就是光缆线路,只能徒步进行,每次巡逻要3天。任务区内多个标识号和电杆标号周边是什么状况,发生过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那是年7月的一个凌晨,监控报警:49公里处出现断点。
“标识号-,在旺苍县嘉川镇火车站附近的水泥厂边上,紧挨着一条河,现在是雨季,估计是发大水冲垮了河堤导致线路中断。”罗灿当即预判故障情况,等他带着战友到了现场,发现果然如此。
“怎么能预判得这么准?”听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不少战友忍不住发问。“那是用双脚作笔,汗水作墨在头脑中画出来的一幅任务区图。”排长朱梓铭解释说。
巡线要每半月一次,每次两个人。作为哨长的罗灿,几乎每月都要参加一次。别人说现在你对任务区了如指掌,又是哨长,在家值班就行。他却说:“作为维护线路的通信兵,巡逻就是训练,故障点就是战场。平时不加大训练强度做到心中有数,战时有情况就会措手不及。”
巡逻最艰难的,莫过于在高山密林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毒蛇猛兽随时出没。有一次,在山上巡线的罗灿累得气喘吁吁,顺势靠在一棵树上想喘口气,同行的下士杨轶大叫:“班长,快跑。”罗灿本能地闪身,然后扭头一看,一条赤链蛇正慢悠悠地在他头顶的树枝上爬行。“我以为是啥呢?不就一条蛇嘛,有啥大惊小怪的。”罗灿责怪杨轶。
“你不怕万一有个什么险情?”“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除去这还有什么怕的?”说这话时,自信的笑容洋溢在罗灿的脸上。
有人曾问他,光缆线路哪儿断了设备检测出来接起来就行,你了解周围地形地貌干什么?他笑着回答:“三国时诸葛亮每次北伐,都要首先调查清楚魏国的迎战将领是谁?参加过多少实战?等等。所以北伐他很少失败。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图片摄影:陈炟安)
印象:永远冲在一线
■副教导员尹新
罗灿是一个视通信线路为生命的好兵。在他的眼里永远看得到任务,在他的肩上永远看得到担当。
大邑哨所哨长 邹军
不惧从头再来收拾完行囊,邹军又折返从抽屉取走一张照片,不舍地走了。这是邹军第三次调离哨长岗位,也是第四次任职哨长。
不久前,他所在的米亚罗哨所被表彰为“红旗哨所”,他和战友们拍照留念。不论是在德阳哨所、都江堰哨所,还是在米亚罗哨所,邹军每到一处,总能把大家眼中的“后进”打造成先进标杆。
年9月,他刚到德阳哨所,院外堆满建筑碱渣,中继机房内缆线凌乱不堪,俨然一个“大工地”。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邹军,当晚就召开班务会,不料第二天便传出了闲话:“一个刚毕业的士官学员,眼高手低,你牛你来弄啊。”
有人不认可,那就干出成绩来!邹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把这“烂泥小路”修成方便通行的“砂石路”。一个人一双手要修一条路无异于“愚公移山”,一锄头一锄头挖得满手血泡。“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修完!”一个多月时间,他把哨所那辆推车轮轴都磨没了。
给人以星火者,必心怀火炬。邹军是一团火,手无寸铁硬是修好了一条路,他坚信“人只要有口气在,就没有能难得倒的困难”。曾经路修到一半,还没来得及把新填的土坯压紧加固,连续几天大雨就把路冲毁了。前面的劳动几乎白费。可天一晴,邹军依旧出现在路上,这次他学会了“稳扎稳打”。
哨所战友的变化发生在大雨过后的第三天。当有些人想着“爱折腾”的哨长应该“熄火”的时候,没想到他居然从头再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再不做点什么都不敢正眼看哨长”。
刚修完路,邹军又马不停蹄地带领战友完成了60多公里的国防光缆检修、中继机房翻新、营区小院绿化等大项工作。第二年年底,他们在团17个哨所中脱颖而出,将“红旗哨所”收入囊中。
年1月,邹军又请缨调任米亚罗哨所,专挑了一个全团有名的“后进”!
走马上任,看着道路两侧的川西大山,邹军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个养鸡鸡不活、种菜菜不长的高原哨所,官兵坚守就是奉献,自己的那点成绩在他们面前又算得了啥?
“有苦带头吃,困难一起担,苦更要体现出苦的价值。”邹军思考良久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说干就干,这次他要把哨所建成温暖的“家”。“家”里饮用水系统受损多年,喝“原浆水”怎么行?院里院外一片荒芜怎么行……
哨所苦,那是在常人眼里。邹军带领大家在院子里种树、建立流动图书馆、挖沟布线喝上了健康水,他还利用自己的摄影爱好,给大家拍了一组名为“你努力的样子真帅”的照片集挂在大厅……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横跨川西百余公里的国防光缆被他们检修一新,重新采集测试的数据配置给通信传令提速不少。自然,“红旗哨所”再一次收入邹军帐下。
邹军身上有股虎气,他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刘欢唱的《从头再来》。有战友纳闷,“你为啥会喜欢如此沧桑感的歌?”他笑着说:“我的军旅不就是各种‘从头再来’嘛。”还真是,考上大学,毅然投笔从戎;刚建设好一个哨所,又四处“救火”。这不,最近他又主动申请来到了大邑哨所,仍是一个情况复杂的“后进”。
(图片摄影:肖进宝)
印象:敢拼才会赢
■李胜子
邹哨长就是个敢拼敢冲的勇士,好像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有句话很触动我:不拼一把,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来源:西部战区
欢迎收听“雪域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