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阆中民俗荟"免费订阅
古城过马哮溪渡口,走出第一道关隘五吉关,往东行约十千米便到了嘉陵江S型的另一头:河溪关码头。它是东河筏窝船进嘉陵江放下水的第一个停靠站。站在嘉陵江与构溪河的汇合口,举目东望,清代戏楼飞檐翘角,近前能看到匾额上“河溪关”三个大字。河溪关为古中的七关之一,地理位置非常特殊,阆中至仪陇、巴中两条古驿道在这里分途。在古代,河溪关码头主要是以渡人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河溪物产的丰富,逐步成为货运码头。
河溪关码头地迎条件优越,北靠构溪河出口,西接嘉陵江边,东连古镇,南抵黑山崖,南北长多米,东西宽米,上离东河口仅五公里,距古城阆中三十公里,距南部二十八公里,码头水深而平缓,地势由江边缓慢向东延伸至古镇脚下,整个码头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码头沿江两岸地势开阔,可一次停泊上百条船只,有可堆上万吨货物的货场。河溪码头延伸性强,可视其水位延伸作业面,水进码头退,水退码头宽,洪水过后便可作业。冬天河水下降,搭块跳板就到了船上。所以,河溪关码头一年中除了特大洪水停业外,其余时间随时都可进行作业,真乃天然良港。
河溪关码头所在的河溪镇,牛马桑蚕之饶,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在汉唐时期已有记载。明朝时期,码头设有水警所和税务所,专门管理码头秩序和税收,河溪集市远近闻名。这里有最大的盐市,牛、马、猪等牲口市场,煤炭、柴薪、米市、木材、山货、桐油、生丝、竹市和篾货市场,禽蛋鱼蔬菜肉类市场,木器、农具市场和犁铧、毛铁批发市场及生产建材市场。
民国时期嘉陵江码头
楼垭场的盐巴、老观的上水大米、河溪的把把丝、东河的桐油,这些都是河溪市场上非常出名的品牌,时有俗谓:楼垭场的盐巴、东河的油,巷子再深不用愁。或者:保宁镇的丝,二老千的粮,河溪大鱼扁担长。特别是桐油,因东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使东河桐油作为油漆涂料显示出特别的质量优势。油商在河溪场集中收储,根据市场情况放下水运至南充、重庆再顺江而下,供应沿海油漆化工企业,有的还转销海外。所以,河溪一个场镇对桐油的储存,交易量,在地方志书上只有“该处的桐油集中量与保宁镇相当。市场上的存油量多,成为阆中最大的桐油市场,曾达一场交易百篓(斤)的记录”。
河溪码头历来就是川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号称阆中第二大水码头。水观、二龙、文城、河溪、洪山、七里、白塔等几十个乡镇,以及仪陇、旺苍、元坝、王渡及东河沿岸地区物资都集散于此,更是下行广元、苍溪,上行南充、重庆等地船只过往歇稍之地。码头上,一年年四季,热火朝天,生机盎然。外运的桐油、木材、山货、丝绸、粮食、食油堆满码头,排着队从这里装船。碧口、广元、旺苍运米的石灰、煤炭,重庆方向运来的洋布、煤油、盐巴、百货等堆积如山,码头年吞吐量达到数十万吨以上。
民国时期嘉陵江上的货运码头
阆中又是重庆粮油的主要供应区。千佛、老观、水观、二龙、文成、双龙、洪山、七里粮油全由此集散,连苍溪都在河溪码头设有专门的粮油中专站,负责把东河两岸近临的乡镇粮油转运至河溪,加工后直接从码头装船运至重庆。由此,河溪关在年就建有阆中最大的稻谷加工厂和最大容积的粮油仓库。生丝历来是河溪百姓的钱袋子,家家养蚕,户户缫丝,俗称“把把丝”,是上海、重庆、本地丝贩最青睐的产品,以质优价廉而深受各地丝商的喜爱,重庆建筑所用木材大都是来自二、老、千和水观产地,人拉车拖至构溪、东河,放流至河溪码头,再扎成大筏,顺江直抵重庆。煤炭、百货等物资多以河溪码头为中转站,然后转运至各乡镇,乃至仪陇、旺苍。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直属的军事委员四川船舶总队阆中管理站、川江航务总处阆中派驻所在阆中设立。年,重庆开埠以后,川江航权为外国资本所攫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生公司崛起后,这一状况得以改善,并最终从英国人手中收回川江航权。抗战时期,川江成为大后方交通运输线大动脉,嘉陵江作为黄金水道的地位正式确立,从而带动沿江码头的兴旺和发达。红军时期,阆中、思依、柏垭、双龙、洪山、七里的粮油、盐巴、布匹大多要集中于河溪码头,然后用人力背运经水观、玉台、花丛、恩阳、巴中至南江川陕苏区。年至年阆中共调出粮油达到10亿斤以上,这些粮油大多从河溪码头上船起航。
民国时期嘉陵江上的木筏子
河溪关码头位置居中,上水船从河溪出发,经阆中、苍溪昭化至广元和碧口,共公里。丰水季节阆中拉上水的木船可以直接拉到广元,在枯水季节,10吨以上的木船只能停靠在昭化,广元的货物先出小船转运到昭化“圆载”后,再放下水运至阆中和河溪,运去广元的货物也是由小船“提驳”后转运到广元。下水,从河溪出发经南部、蓬安、南充、合川到达重庆的长途航线,全长公里。共有滩口。三十到年代以前,上水下水一般均为20吨以下的船只。
民国时期嘉陵江上的渡船
千货山积,帆樯如林。因为河溪关码头繁忙的水运,河溪关场上茶馆酒店,栈房,饮食业也发达。一条长千余米的半边街,街宽五米,街道为河沙卵石铺成,街道上是本地和外地商贩自己搭建起来的店铺和仓库。这些建筑,除四柱八堑是木头或楠竹外,四周墙壁用的是篾扎遮拦,上盖茅草以避风雨。一度时期,半边街是码头的中心,也是河溪镇最热闹的地方。一眼望去,招牌林立,店幌在风中呼啦啦飘。河溪关场上的饮食业极为发达,有阆中城里的干牛肉、盐叶子、蒸馍,保宁醋,回子锅盔,清真月饼;柏垭子的豌豆面、老观场的醪糟、松花皮蛋、糖烧馍、河溪的油茶和桂花汤圆。
民国时期嘉陵江上的船工
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三六九当场,十里八乡,百里四县(阆中、苍溪、南部、仪陇)的商贾、东河的船帮(他们从旺苍运来的煤炭,东河岸捎来的木材),在两岸停满上百只燕尾子、滚筒子等歇稍的船支。整个码头终日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震天响的围鼓,精彩纷呈的堂会,深情并茂的评书、惟妙惟肖的木脑壳,变幻莫测的皮鞑子,在大小酒肆、茶馆轮番上演,看得“船拐子”和赶场人如痴如醉。还有操着方言的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油商、粮商、木材商、丝商和本地的米商、牲口商常年驻扎在此。一到晚上,酒肆饭店人头攒动。酒足饭饱后,当地人回家抱婆娘,外地人就到烟管、赌场,船老板就去会“相好的”。等天麻麻亮,船工齐聚船上,驾长领队众人在王爷桩前焚香祷告后,解绳起航。
民国时期的四川袍哥人家
靠水吃水,靠码头吃码头。以操舟为业,驾船为生的行当也有无法上船的人就去力行。出现过比较富有的船商,船主,也有个人私有一条小船,自已驾船经营的船民,据统计,河溪、五马、妙高等地有近白人经营着船支,他们中间出现过比较富有的船商、船主和一条船的家庭,更有许多船工一辈子都在青龙背上抓饭吃。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附近乡村的穷苦农民,更有一些为躲逼債、抽丁者,在天灾人祸交相煎迫下,为求得一衣御寒,一食果腹,受雇于船主。
民国时期四川的袍哥队伍
河溪码头一直为袍哥所控制,码头即他们的天下。袍哥在各码头(场镇)设有分支机构,河溪是水陆大码头,属于阆中堂。冉射屏(老观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民国初年,阆中“仁”字大堂口的总“舵把子”,开山立堂,堂口定名为“保汉公”,可称之为阆中二次反袁护国英雄之一。详情参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