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傩戏第十代传人放宽条件招徒传承
★创作新剧本,建立传习所,
坚守傩戏55年的何元礼说:
我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人物简介
何元礼,生于年1月,旺苍县三江镇红星村人。55年时间,何元礼用生命的激情书写着执着的傩戏人生
川北傩戏第十代传人、被誉为傩戏“活化石”的民间艺人。
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我一定要顽强地活下去,把端公戏及一切剧本道具保留下来,今后一定要传承下去。”
年,经成功抢救的以《造茅船》、《孝歌》、《撵旱魃》为代表的旺苍端公戏,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人说“傩”(nuó)是中国最神秘的一个汉字。古书将这个字解读为:驱鬼逐疫,原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图腾崇拜,到了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祭祀仪式,周代起被称为“傩”。
傩戏,又被称为端公戏。“傩中有戏、戏中有傩”,在旺苍县三江镇三江村,家家户户从小就听着端公戏长大。13岁随父学艺,55年间,旺苍端公戏第十代传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元礼为传承尽心尽力,“端公戏是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通过它,能够体味到千百年前我们祖辈的信念与快乐,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责无旁贷。”
13岁学艺为不使家传戏失传父母偷偷授艺给他上世纪初,在巴中、苍溪、旺苍、南江一带,只要提到唱端公戏,旺苍三江“何家班”的名气绝对响当当。
年后,该戏被视为封建迷信一度遭到禁止。何元礼的父亲、旺苍端公戏第九代传人何心贤被迫把从明朝末年祖辈传下来的傩戏道具放在家里牛圈藏起来。在何元礼13岁那年,急切的父亲为了不使家传戏失传,偷偷拿给他几本端公戏戏本,让他边看边学。基于血脉中的天分,记忆力不错的何元礼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些有趣的剧本。白天他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晚上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戏本和接受父亲的传授。
苦修18年组建7人傩戏班子整理出13本失传傩戏剧本经过18年的苦修,何元礼逐渐掌握了傩戏的全套绝活儿,并将傩戏面具进一步完善,还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使面具可长期保存不褪色。改革开放后,何元礼在三江组建了一个7人的傩戏班子,还靠回忆,把父亲传下的傩戏戏词进行了重新整理,记录、整理出近乎失传的傩戏剧本《二十四孝歌》、《造茅船》和《劝世人》等13本剧本。年,何元礼在三江迎水寺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演出,之后每遇到节气,他都要组织戏班在该寺演出。
何元礼将傩戏面具进一步完善,还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使面具可长期保存不褪色。
技艺精湛旺苍端公戏 成功进入省级“非遗名录”端公头戴傩面具,身穿戏服,打绑腿,脚穿麻鞋,持打神鞭,走叉步、丁字步、猫步,动作夸张、滑稽,时而脚跟着地,时而足尖用力,时而腾空旋转,时而躬身打坐,既有原始舞蹈的粗犷、豪放,又有现代舞蹈的轻盈、刚劲与矫健……歌声魅影,神鬼混杂,时空错乱。年3月,时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专家小组组长、四川大学教授江玉祥带领专家,观看完“何家班”的端公戏表演后认为,“何家班”傩戏是川北地区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始傩戏,其演出技艺精湛,将其纳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重点项目申报。次年3月,旺苍端公戏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名鹊起央视专门拍摄其表演英美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观看由于何元礼精湛的表演技艺,“何家班”再次声名鹊起。曾多次应邀到成都、绵阳以及陕西、甘肃、浙江等地演出。央视1套和7套都曾专门拍摄其表演,来自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学者也曾慕名前来观看。同时,何元礼带领“何家班”也获奖无数:年获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纪念奖;年端公戏《毛船过刀桥》荣获旺苍县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三等奖;年获得旺苍县第三届“乡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美乡音乡情奖;年获得旺苍县第四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旺苍记忆故事演讲比赛三等奖。
守护传承契合时代创作新剧本建立旺苍端公戏传习所近年来,何元礼根据时代特点和现代人的欣赏特性创作了不少端公戏新本,内容以劝善、向上、报国为主。年5·12地震后,他创作了《共产党恩深重》、《劝善歌》等新本,契合了时代的发展,受到观众欢迎。“端公戏60多个剧本全在脑袋里。”今年已满68岁、精神矍铄的何元礼如是说。为了更好地传承端公戏,在旺苍县委政府的支持下,何元礼经过召开多次家庭会议,大儿子何美祥、二儿子何美绪、三儿子何美学统一意见,决定拿出多年经营煤矿产业的部分资金万元,于去年在三江镇的红星村修建起了旺苍端公戏传习所。何元礼说,如今有了资金,有了场所,亟待解决的就是传承人的问题,他的招徒条件摒弃传统中的“传内不传外和传男不传女”,改为初中以上文化、有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一定的表演天赋。(记者管寒冰受访者供图)
编辑:吴敏佳
来源:广元晚报、广元新闻网
知广元知天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