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杨氏创刊号杨氏文化综述

杨氏文化综述

杨肇征/整理

杨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在杨氏文化中,忠、勇、孝、敬、勤、俭、仁、义是其精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发掘。

一、郡望、堂号、门第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我国古代,郡望、堂号、门第是杨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徽记。

(一)杨氏郡望

郡望即郡中望族之意。是指起源和落籍于同一区域,具有同一血缘关系,同一祖宗崇拜,并用以显示自己的独特的身世、门第、声望的群族徽号。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郡是古代行政区划一级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区域地级市。在一个郡中,那些较有权势和地位的家族,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便于与其他家族相区别,往往在自己的姓名前面加上所在郡名。

杨氏历史上的郡望主要有三,即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

1、弘农郡

弘农郡,原为县级建制。元鼎四年(前年)汉武帝升格为郡,郡治在函谷关城,即今河南灵宝东北的古函谷关,辖今河南灵宝市及陕西的华阴市。东汉末年至北周时,由于避灵帝讳的缘故,郡名曾一度改为恒农郡,后所辖范围虽有一些变化,但作为杨氏郡望的弘农郡一直沿用至隋炀帝时期。到唐朝武德初年(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弘农郡作为中国古代一级行政建制,其居民并非杨氏一族,但杨氏先人从先秦时古杨国(今山西洪洞县)到陕西华阴,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使这里成了天下杨姓的大本营之一。这是由于此处在战国时期,涌现过助秦统一全国的杨章、杨款父子;楚汉相争时期有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的杨硕、杨喜父子;东汉时期有“四世三公”和“清白传家”的杨震一家;西晋时期有执掌军政大权,称之为“三杨”辅政的杨骏、杨济、杨珧一家;到唐朝则成为宰相世家,盛极一时。故《太平寰记》评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曰:“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这样便奠定了弘农郡作为杨姓郡望的首要基础,杨氏子孙便以弘农郡为荣。

2、天水郡

天水郡设置于西汉元鼎三年(前年),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至到上封(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这里居住着一个十分古老的游牧民族——氐族,而杨氏是氐族中的大姓。东汉末年,氐族首领杨腾带领族人迁徙到今甘肃成县一带(当时被称为仇池)后,杨姓人便成了当地主人,后乘中原魏晋、南北朝大乱之机,安土保境,相继建立了五个地方政权小国,即杨腾的六世孙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立国七十五年)、杨腾的十世孙杨定建立的后仇池国(立国六十五年)、仇池国末主杨保炽之弟杨文德建立武都国(立国三十年)、武都国末主杨文度之弟杨文弘建立的武兴国(立国七十六年)和北周杨腾十一世孙杨广香建立的阴平国(立国一百零三年),前后达三百余年。他们在建国期间采用的农牧并重和实行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为加速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必备的条件,这一历史功绩应予以肯定。

以后行政区域虽经变化,但后人沿袭称他们为仇池杨氏、氐族杨氏。经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氐族逐渐成为汉族大家庭一员,氐族杨氏之名也被汉民族中的天水杨氏之名所取代。

3、河内郡

河内郡置于西汉高帝二年(前年),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西晋移置野王县(今河南泌阳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隋开皇三年(公元年)废,隋大业初复置,唐武德初年改为怀州,天宝初年复改为河内郡。此支杨氏其开基祖为战国时杨章长子韩襄王杨苞,但今后裔无考存疑。

(二)杨氏堂号

堂号是家族以血缘关系为主的聚居区,虽分迁各地规模大小不一,而文化意识、道德理念和崇拜对象更为集中统一的族郡称号。

杨氏堂号常见的有四知堂、清白堂、三鱣堂、关西堂、河东堂、栖霞堂、泰和堂、鸿义堂、安阳堂、鸿山堂、道南堂、立雪堂、信海堂、北山堂、锡书堂等。这些堂号有的以宗支迁徒繁衍所在地域命名的,有的以本派开基祖的名号、谥号或德业风范命名的。其中历史最为悠久,覆盖面最广,为多数杨氏族人所认同的是四知堂、清白堂、三鱣堂、道南堂和立雪堂。

1、四知堂

四知堂中的“四知”源于东汉杨震廉洁清正拒绝馈赠的故事。杨震调任东菜太守,途径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昔日的考生属吏,为感谢杨震过去荐举之恩,便于深夜携金十斤相赠。杨震责问他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反问他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孰为无知也!”王密听后惭愧地退出,而杨震因此受到后人的敬仰。南齐王融词赋中说:“阴墙虽两密,幽夜有四知。”宋曾巩在《四知金》诗中写道:“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

独畏“四知”而辞金的清自家风,乃因杨震家族四世荣登三公而代代相承,坚持不渝,名扬天下。《后汉书》赞扬杨震一家的清德云:“杨氏载德,累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成匪忒。”故其后代子孙均自坚持以“四知”为堂号。

2、清白堂

清白堂的堂号是四知堂的承传发展和演绎。据正史记载,杨震及其三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祖孙四代,不仅都官居太尉,而且都为政清廉,克已奉公,并严格要求子孙发扬勤俭节约家风。杨震常蔬食步行,有人劝他置产业以遗子孙,他却回答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所遗不亦厚乎。”其子杨秉一生坚持做到“三不惑”,即酒不惑、色不惑、财不惑,其孙杨赐、曾孙杨彪也都始终坚持清白传家的优良家风。故后世杨氏子孙也都自尊、自爱、自觉地以清白传家自勉。

3、三鳝堂

据《后汉书》记载,杨宝勤奋好学,青年时穷究《欧阳尚书》,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时值朝政紊乱,民不聊生,所以他不愿做官,隐居华山仙峪教授学生。后来王莽篡权,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闻讯避而不赴。后汉中兴,光武帝刘秀很佩服他的高风亮节,学识渊博,特别嘉奖他,并派御车去请他出来做官,可他已届暮年,不便应诏赴任。

杨震继承父志,客居河南湖城(今河南灵宝豫灵镇)任教二十多年。一天有鹳雀衔三条鳝鱼,飞到讲台前。主持学馆事务的侍从取鱼对杨震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三台指尚书中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先生自此升矣。”后遂称讲学之所为“三鳝堂”,(故址在今灵宝市杨家村)。杨震听了之后,更加勉励自已,奋发用功。年五十应诏出仕,四迁荆州刺史和东菜太守,安帝延光二年()擢升太尉。

杨氏族人以“三鳝堂”为堂号,是敬仰杨宝、杨震爱人以德、爱屋及乌的高尚品德,激励后人,操守品德,自有善报。

4、道南堂

道南堂是由宋大儒龟山杨时,千里负笈,赴河洛从师的故事演化而来。

史载北宋熙宁九年,杨时登进士及第授汀州司法参军,调官不赴,住河南从程灏学,深受其师器重。学成南归时,其师目送之日:“吾道南矣”,故人遂以“道南”二字作为龟山杨时盛业的代词,故五夷山杨时讲学处称“道南理窟”,有的龟山后青径自称道南家族,道南世育。“道南堂”也就成为了部分龟山后裔的堂号。

5、立雪堂

立雪堂是从杨时另一求学故事而来。《宋史.杨时传》载:杨时四十岁时,又见程颐于洛。“一日见程,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程即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后“程门立雪”这一尊师重道的典故中的“立雪”一词,也就成了部分杨时后裔的堂号。

(三)杨氏门第

门第是以各种堂号为基础而衍生的一些宗支和房派的称号。就弘农杨氏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门第称号。

1、弘农世胄

杨氏世居陕西华阴,而华阴在汉朝时亦属弘农郡,故曰弘农杨氏。据后汉书记载:弘农杨氏是东汉时的名族。从杨震起四世三公俱为宰相,以廉洁著称,被称为积善之家,杨氏后裔称自已为弘农世冑,是说明自已乃杨震正宗血脉。

2、四知衍派

这是以杨震暮夜拒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一种自我定位和勉励,意在表明自己是杨震的贤裔,是正宗的廉洁奉公的杨氏家族的一员,无愧于先人的教悔和期望。

3、清白传家

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千百年来杨震一家就是属守笃行这一传统美德的光辉典范。

杨震一生为官清廉,要求其子勤俭节约,不为其子孙置其产业。东汉安帝赠杨氏“清白传家”堂号,故杨氏后人以清白传家自励自勉,是要永远发扬祖先的这一优良传统,清清自白做人。

4、龟山衍派

龟山是福建将乐县北峰山之支峰,宋龙图阁学士杨时归休于此,自号龟山,故后人称杨时为龟山先生。宋庆宗咸淳三年,以其故宅改建为龟山书院,教授生员。后人称自已家门为龟山衍派,意在勉励自己在文化思想和伦理道德方面应具有良好的素质。

5、道南家风

杨时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进士,调官不赴,跟从河南程氏学习。后不负老师期望载道南归,倡导程氏理学于东南,世称“道南”。今杨时子孙亦以道南自励,意在提倡君子忧道不忧贫,求理想不慕荣华,努力保持发扬動奋学习、刻苦求知的风气,不负师门所望。

二、杨氏家训

杨氏家训是杨氏族人治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风范。杨氏家族为了维护和建设家风家政,一些杨氏先人制订了一整套族规、家法,包括家祭、家规、家训、家约、宗规、祠规等。用以正已修身,勉励和教育后人。

(一)宋·诚番文节公家训

诚斋,即杨万里,今江西吉水县人,官终宝漠阁学士。宋光宗曾为其书“诚斋”二字,因而后人称其为“诚斋先生”。他曾于庆元已末()六月初一为重修庐陵杨氏族谱作序。

吾今老矣,虚度时光。终日奔波,为衣食而不足;随时高下,度寒暑以无穷。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院鸡一声,全家早起。门户多事,并力支持。栽苧种麻,助办四时之衣食;耕田凿井,安排一岁之种储。育养牺牲,追陪亲友,养蚕织组,了纳官租,日用有余,全家快活。世问破荡之辈,懒惰之家,天明日晏,尚不开门,及至日中,何尝早食。居尝爱说大话,说得成,做不成;少年专好闲游,只好吃,不好做。男长女大,家大难当。用度日日如常,吃着朝朝相似。欠米将衣出当,无衣出首卖田。岂知浅水易干,真实穷坑难填。不思实效,专好虚花,万顿良田,坐食亦难保守。

光阴迅速,一年又过一年,早宜竭力向前,庶免饥寒在后。吾今训尔,莫效迤這,因示后生,各宜体悉。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这子孙,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二)宋·浦城杨亿《文公家训》十六款

北宋浦城杨亿,文学世家,家势鼎盛,世称浦城甲族。文公为一代文豪杨亿的溢号,其家族世代相承注重家庭教育。流传有《文公家训》十六款行于世。

一、敦孝悌

孝悌为人伦之首,百行之源。族内若有子侄忤逆父母,不愿奉养,媳妇不敬公姑,乖离骨肉,以及败常乱俗,党恶逞强者,轻则公祠杖责,重则送官不恕。

二、睦宗族

宗族乡党乃尊卑长幼所居。非伯叔兄弟即子侄祖孙比同而处,理宜和睦。故先王设教,同乡同井尚有出入相友,患难相扶之义。况一本同枝,而休威可不问乎?如有小节辄行口角者,族房秉直叱不徇。

三、尚勤俭

一勤无难为之事,一俭无不起之家。富贵由勤俭而生,荣利由勤俭而成也。若游手偷闲,而奢侈无度,则物力有限,贫贱由此而至矣。凡我子孙务宜克勤克俭,丕振家声;万毋奢华游惰以颓祖德,违者尊长面斥不纵。

四、安生理

士农工商,各有恒业。恒业守而恒产存,恒产存而恒心在,则当家无闲人,而门内有君子矣。倘不务生业,而三五成群醉酒游惰者,尊长鸣祠重处。

五、完国课

贡赋之法,自古有然,况今功令森严,考成所系。虽值时势维艰,亦宜多方设措。倘任意拖延,而累及里甲者,不惟官法重惩,且失故家礼统。凡我子孙务须照限早完,以见急公之义。

六、戒赌博

赌博乃破家之蔽,将来萌不法之源,为盗为窝渐次而及也。倘有不肖子孙,不顾家业,掷骰呼盧者,公众送官重究;更赌尽而家贫,遂至为非作歹不法等事者,一经确据,鸣官重处不贷。

七、严婚娶

婚娶乃人伦之大典,配合贵得其宜。上以昭告于祖宗,下以传流于后世,原非浅也。若不论门户之高低,止较礼仪之厚薄,则以良配贱,有玷家风,莫此为甚。如有此等情事发生,必惩革出族,不许入祠,断不曲徇。

八、禁争讼

争斗非忠厚长者之道,乃血气勇夫之所为。即有物业不明,越理过情者,亦宜备茶入祠,见明尊长。至众论不服,方许经官。若秉公判断,挠众不从,族房众必以犯祖不考论,禀官起诉外,立革祠外,削去谱系。出官核实,亦无左袒,亦元炎凉,以伤族谊。

九、旌读书

士为四民之首,人才乃一族之望。倘无奖赏,何以鼓贤肖之心。嗣后子孙上学者,贺银二两。补度者贺银叁两。科举程仪壹两,贺金肆两。纳监贺银二两,多科贺银捌两,外花杆银二两,外拜祖桌盒陆钱。甲科倍于乡科,鼎甲倍于会科。其有异途考职者贺银壹两。更有未进而潜心若读者,每季公祠家课首选者,赏银叁钱,以充笔墨之资,亦以鼓励人才之意也。

十、奖节烈

忠臣孝子节妇,皆朝廷所旌奖者也。闺门乃风化所美,节妇乃妇道宜法。有能孀居守节白首无暇或遇横逆而侠烈捐生者,通族绅衿族长,请咨部给匾旌扬,以彰淑德。(编者按:此款乃封建宗法束缚妇女之枷锁,今世易事殊,不宜沿用)。

十一、保坟墓

坟为先人遗骸所宅,蓄留树木草竹所以为护卫也。尺地寸草宜皆爱惜,苟有不肖子孙盗采坟树,盜卖坟穴坟顶及坟坛下扦葬,或开辟栽种,有伤地脉者,族众必以犯祖不考论,禀官起诉外,立革祠外,削去谱系。

十二、警非为

族内或有奴仆娼优及世有恶疾恶名者,固宜斥逐。苟嗜利非为,不顾家风,致陷匪贱,不独先人深痛,且为合族深羞,必革出祠外,削去谱系。

十三、继绝世

族内有已娶无后者,义应立继。然立继自有定例,不得因无产不继,亦不得越分差觊觎。

十四、谨教训

族内有父母纵容子孙干犯名分,置若罔闻者,祭祠不得颁胙。

十五、安本分

清明冬祭位次不可越分,示尊卑有等也,家祠所在,祖宗式凭,若有醉酒失仪,因私事争吵,族众革出祠外,不得颁胙。

十六、循天理

房族有恃长侵诈,非理偏徇及公事推委不理者,祭祀不得颁胙。

(三)宋·播州安抚史杨粲《家训十条》

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辦贤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四)明·慎修公家训

慎修公即湖南汉寿花园杨氏,明始迁祖杨昌敬。一生以务旅为业,由于勤劳节俭,治家有方,子孙才繁荣昌盛起来。他的《家训》总细是:“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上,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事。”其具体内容以“五言六韵”表述为:

勤耕务读

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帷勤堪致富,能务亦殊荣。牛背催二月,鳌头占五更。荷蓑皆主伯,释菜谒先生。仓廩如云积,功名指日攀。后嗣敦本业,发家无兼併。

敦伦孝亲

彝垂禹范在,爱日在双亲。怀桔情宜笃,遗羹孝始纯。彩衣披菜子,春酒介芳辰。顺矣原因翕,伤哉起在贫。鸬鸠恩乃尔,轉羽咏凄人。莫请行无奈,贫听祖命申。

卑无犯上

达尊何可犯,逊顺最为宜。莫谓人堪上,须知我自卑。望中收白眼,让处有黄眉。进履真谦也,阅墙且戒之,割牲依莫倦,珍臂宁尔施。祖训谆谆在,从兹慎幼仪。

富莫骄贪

同是苍天命,贫人独寂廖,纵然推我富,绝莫向他骄。絮拥寒风透,庐斜细雨飘。何人怜魄落,有客为魂销。得意曾扬气,关情且折腰。昌黎穷可送,转瞬又分扬镖。

居仁由义

吾性从天降,存存岂外求。须知仁是宅,便觉义堪由。爱勿分秦楚,行宜学孔周。广居高许许,正路遇头头。善长功符夏,辞严道叶秋。大人征事备,此旨尔思不?

睦族合宗

莫以源流远,而忘梓里恭。敦伦须睦族,饬纪在和宗。葛嘉情宜笃,凫鸥咏可从。支分休妒忌,缺陷应弥缝。好戒忘争讼,还期共吉凶。扪心思一本,祖训即晨钟。

布衣菲食

节俭人堪效,须防习俗移。衣兮布足尚,食也菲为宜。莫厌昭其质,还思训以时。蕴袍原不耻,寂水自无饥。寒恤王章卧,鄙始曹刿嗤。唐风真足羡,蟋蟀一篇诗。

气忍家宁

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谁言气可暴,我道忍为先。物至经三反,心平养十年。一朝惩小忿,此境即中天。福萃华堂五,仑储宝稻千。张公殊可法,壮士应拳拳。

(五)明·状元杨升庵知足常乐四足歌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蔽风和兩,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高梁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組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俊俏的招是非,妖烧的把命催,只求他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貌,但得个贤恵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已求生理,再休想英勇豪杰,但得过孝顺足也。

(六)明·广东海丰杨萧严《家训词》五首

其一:勿谓少闲钱,积德传家赢美玉。莫言无厚产,买书教子是良田。

其二:交好友,听好言,好到终身无过错。存本心、守本分,传留后世得美名。

其三:处家耕读务全功,孝顺仍循轨范中。惟愿几孙遵此诀,家门自有喜匆匆。

其四:处族相安无傲轻,小心周急贵长情,无妒无贪无负义,族间敬信外传名。

其五:处乡贫富属前缘,仁义推因信要全。公爱常施无曲意,,一乡拥戴福绵绵。

(七)清·杨母马太君《常训様》

杨母马太君,系清乾隆川北旺苍人。地是一位有教养,有才识的老太太,系当地马天琳之女,杨荣之元配。她一生相夫教子,持家有道,训子有方,培育其子安仁、安礼、安智三人成才(举进士),其子孙后代恐慈训泯没,特将其《常训禄》刻于墓碑上,以示子孙常荐先妣之遗训。

亲训遗言,勒石垂鉴。为人正路,耕读两端。犁锄须勤,费用宜俭。勿荒勿怠,耕九余三。丰凶预备,饥寒自勉。衣食既足,礼义宜娴。

诗书苦读,研磨穿炎研。书行并进,精組细玩。用力之久,贯通豁然。光宗耀祖,忠孝两。君子务本,孝悌为先。父母俱存,俶水承欢。

手足一本,弟忍兄宽。凡迂尊长,徐行后焉。岁时伏腊,少长勤勉。至于持家,尤为要端。黎明即起,洒扫庭前。内外敬慎,门户谨严。

万事俱忍,和气相联。出言让人,作事凭天。矜孤恤募,扶危济难。世事无急,敬以一言。莫作诸恶,奉行乐善。世世子孙,凭此可鉴。

《蜀中杨氏》的出版是参与宗亲共同付出的成果,若能在传承弘扬杨氏文化上尽绵薄之力,则上对先祖、下对后辈,可为幸事功德一件。

为弘扬杨氏文化,循先祖德范,欢迎杨氏宗亲投稿。

内容包含:

1)、蜀中杨氏历史文化;

2)、四川杨氏遗迹遗址;

3)、比较清晰完整的家族谱碟;

4)、四川杨氏地名基本情况介绍;

5)、现代四川杨氏代表人物;

6)、四川杨氏企业或产品介绍。

——《蜀中杨氏》编辑部

杨肇征/整理

赞赏

长按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迪赛胸腺肽肠溶片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cangzx.com/wcxyw/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