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燕巧摄影陈加普
旺苍红军城位于旺苍县城东河镇老城,东河与黄洋河的交汇处,原名旺苍坝,现保留有1平方多公里的川北古镇。
红军城旺苍县城融为一体。今天走在红军城的石板路上,街道两旁,居民与游客熙熙攘攘,卖旺苍农特产品的、卖水果的,卖红军饼的,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市井气息。
红军城由文昌街、王庙街、龙潭街三条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两条小巷构成,三条街道总长余米,宽约4.5米。清一色的青瓦木板房、一楼一底,延续了川北清代、民国时期典型的木架穿斗建筑风格,似乎和其他古街并无二致。但是,街头东大门墙上“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巨幅标语,为古街打上深深的红色印记。
红军城内的3个主要纪念馆都不要门票,游客、包括这里的市民随时能进去感受当年红军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恢宏历史。
纪念馆外,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也随时随地能感受到当年红军在这里生活的痕迹。当年红色方面军的被服厂里,74岁的旺苍居民王文直已经在这里开了40多年的“老城缝纫铺”,有穿越百年的传承之感;曾经的“工农剧团”附近,60岁的何建堂做了30年的饼,做饼的手艺是从父辈那里传下来的,当年红军在旺苍的时候,何建堂的父辈就做饼支援红军,现在的店也叫“红军饼”。
每条街都有红军的元素。原来的川陕省工农银行开着旺苍县脱贫攻坚农特产品“枣林皮蛋”,成为展示脱贫攻坚农产品一个窗口,这里每天要卖几千个皮蛋。即使在红军城外,“红色精神”也遍布周边店铺。曾经红军生活的旧址没有空着,而是被用起来,原来的牌匾下注入了新的活力。
龙潭街是中国红军城的主街,当年,红四方面军的几个首脑机关都曾驻扎在这条街上。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部”纪念馆进门就可以看见红色的将军榜,将军榜展示了名将军名录,这名将军都是曾经在旺苍战斗生活过的。
排首的是大将王树声。年6月,在取得“反三路进攻”胜利后,从阻击战转守为攻的主力部队红73师一路高歌猛进进驻旺苍老城。师长王树声决定选择这财神庙作为师部驻地。随后,红四方面军在旺苍以南的木门寺召开了一次扩军会议。驻防旺苍的红73师扩为红31军,原来的师部挂上了军部的牌子,师长王树声也变成军长王树声。
将军名录里还有上将、中将、少将,包括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也曾驻扎在这里。
工农剧团旧址纪念馆里,立着当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织毛衣的雕像。解说员何晓菊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平生没有官气,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是唯一会织毛衣的元帅,人称“布衣元帅”。
记者手记
在红军城寻找当年红军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店铺“红军饼”的主人何建堂在这里做了30年的红军饼,做饼的手艺从父辈传下来,当年父辈就是做饼支援红军;在文氏药材铺还有93岁的文开善依旧在药材铺工作,当年红军来旺苍时,他只有几岁,红军的故事不记得,但在这个城里已经生活了快80年。
讲解员何晓菊告诉我们,之前没在红军城里工作没想到红军当年在旺苍留下了这么多故事,现在在这里工作,作为旺苍人,把当年红军在旺苍的故事讲给全国各地的人听,一是自豪,二是很感激当年红军在旺苍做的一切。
红军城的建筑基本保持清末民初原貌。可能因为位于县城,红军城有一种区别于其他红色遗址的热闹。这是记者采访中最直观的感受。
历经百年,红军城也几经修葺。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旺苍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修复了抗震救灾纪念馆、财神庙、上清宫等文物,馆藏红军文物有川陕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的三串布印模,红军银元,红军用过的枪、炮、大刀、长矛;红军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子弹;红四方面军的战斗捷报,中共川陕省英安县委墨写的“参加红军十大好处布告”等。现红军城遗址群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第七批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候选名单,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旺苍红军城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