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自古以来盛产食盐,特别以井盐最为著名。定水镇双河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村庄。6月28日上午,记者在定水镇双河村70岁村民何跃太的指引下,找到一口过去使用过的盐井。
“这口盐井直径0.3米,深度却在10米以上。”何跃太介绍,从他记事起,他家就靠这口盐井取水熬盐,每月烧一次,一次要烧一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每天都能够烧出公斤左右的食盐。食盐烧好后,他父亲便请人将盐卖到位于定水场镇专门负责收购食盐的机构。
何跃太家烧盐的经历只是该县盛产食盐的一个缩影。据史料记载,南部产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早在东汉和帝时期,南部县就出现了盐井。在以后的多年时间里,南部都因盛产食盐而被执政者所重视。清康熙年间,南部的食盐销及陕甘等地,清光绪初年还设立南阆盐厂,后又更名为南阆盐场。
民国时期,该县盐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据《四川盐政史》记载,民国十八年(年),南阆盐场有盐井眼,灶户,盐业生产及水路运输从业人员共计人。年产花盐33万余担,产量居川盐第四位,为川北首场。运销甘肃碧口、陕西汉中,及四川蓬安、营山、仪陇、苍溪、通江等地。
因盛产井盐,南部县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川北盐乡”。年9月,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以及其他因素,该县境内所有的盐井关停,该县的井盐成为历史。
网络图片
红军在盐乡
作为盛产食盐的重要基地,民国时期,该县境内绝大部分盐井都被地主豪绅霸占着,并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地处偏僻的大巴山区,工农业十分落后,物质匮乏。随着部队人员骤增,苏区军民生活十分艰苦,加之退守仪陇、南部的军阀田颂尧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严格控制南部的食盐外运,同时广元、旺苍的煤炭运不进来,严重破坏了南部盐灶的燃料资源,苏区军民严重缺盐。为保障川陕苏区食盐供给以及战略需要,红军在该县境内与国民党以及地方军阀展开了殊死争夺。
年,红军发动了仪南战役,占领了南部嘉陵江以东大片产盐地区,组织军民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老区人民积极配合生产了大量的食盐,有力地保证了苏区食盐需要。在以后的2年多时间里,徐向前、许世友等将领带领红军又先后两次来到南部,同国民党以及地方军阀展开激烈的战斗。
红军在南部期间,当地多名有志青年踊跃参军,多人参加地方游击武装。而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加红军的幸存者不足千人。
网络图片
盐乡的印记
“井盐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谈到与盐的“渊源”,家住县城盐店街的91岁老人苏曼云对童年时期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据苏曼云老人回忆,由于靠近嘉陵江边,离她家不远处便有一个码头。每天,码头上都要停靠很多船只,成百上千的工人将从各乡镇送来的盐搬运到船上,再将从其他地方运来的粮食、煤炭、木材等货运搬到码头上。
作为临江最近的一条街,苏曼云居住的那条街除了少量的饭店和杂货铺外,其余绝大多数铺面经营的业务都与盐有关,因此,这条街道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盐店街”。
除县城外,在该县农村也有很多地方的名称也有与盐息息相关、意味深长的故事。其中,坐落在嘉陵江边、紧邻南部县城的火烽乡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处。火烽乡过去的名字叫元坝井乡,据《南部地名志》载,“元”其实是“盐”的误读,真正的名字,应该叫“盐坝井”。从宋代开始,这里就是南部井盐生产的集中区。从如今的河东地界,密集分布的盐井,绵延数十里,一直延伸到阆中境内。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全宗》记载,元坝井所产的井盐,质优味美,曾经作为贡品,专门供应皇宫作为御膳之用。
来源:南充日报李果王林均
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