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器皇后”——艾捷克
1.1艾捷克的分类及演奏风格艾捷克按地域分类,有哈密艾捷克和刀郎艾捷克;按民族分类,有维吾尔族艾捷克、塔吉克族艾捷克和乌孜别克族艾捷克;按音域分类,有中音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
艾捷克音色清亮,中音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就是音色有差别,其他都差不多。但要是按照地域分类,哈密艾捷克和刀郎艾捷克就不一样。刀郎艾捷克是刀郎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琴杆为圆柱形,共鸣箱呈半球形,多用枣木等硬质木料制成。因它的声音独特,常和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和达卜等乐器一起合奏,也为刀郎木卡姆及民间歌舞伴奏。
而哈密艾捷克,因流行于东疆哈密地区而得名,又因其外形与胡琴相似,所以有哈密胡琴之称。民间的哈密艾捷克结构复杂,琴把和琴扭多用梧桐、核桃、胡杨等木制作,特别坚硬不易变形。
哈密艾捷克也是在民间艾捷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哈密文工团的艾捷克演奏者设计制成了双杆哈密艾捷克,与新型艾捷克近似,但保留共鸣弦。琴筒木制、呈半球形,琴筒上方装有主、副两根琴杆。这种改革哈密艾捷克音量较大,音色明亮,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但是与民间的艾捷克不同。哈密民间的艾捷克音色与中胡相似,优美动听,柔和而有厚度,是演奏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它们和刀郎艾捷克确实有一点差别,这主要是由于风格完全不同的木卡姆所致。
比较起来,哈密艾捷克在哈密木卡姆中典雅婉转,艾捷克曲调悠扬苍凉;而刀郎艾捷克在刀郎木卡姆中粗旷豪迈,艾捷克曲调更多山野味道。
1.2艾捷克的制作工艺阿不都热则克是乌鲁木齐依堤伯克乐器厂的一名老师傅,他会做很多种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笔者与阿不都热则克的认识是年2月,当时一起去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在北京一呆就是20多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阿不都热则克会做中音和低音艾捷克,两种乐器外形上差不多,但是低音艾捷克共鸣箱更大一些。新疆歌舞团、新疆歌剧院和新疆一些地州用的好多乐器包括艾捷克基本上都是他做的。阿不都热则克制作的艾捷克,最下面的球形体要用32块核桃木板条拼粘而成,正面蒙鱼鳞松薄板,面径17cm,在琴箱中部
装有衬梁,在纵断面蒙以蟒皮内皮膜。琴头、琴杆用一块色木制成,长68cm。琴头为圆柱形,顶端呈圆球状,下开弦槽,两侧横置四个弦轴,轴柄为圆球形。琴杆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上窄下宽,正面胶有红木按弦指板。琴箱下端底座较长,采用大提琴弦,使用大提琴弓。其演奏姿势和方法均与大提琴相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乐队中作为低音拉弦乐器使用。
1.3艾捷克与胡琴的文化渊源有资料记载,艾捷克和古代的胡琴有着意想不到的血缘关系,艾捷克起源于遥远的古代波斯(今伊朗),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后,来到了古代西域。
传说那时候,粟特商人特别擅长做生意,商队里有个小伙子叫艾捷克。一天,他和商队来到了长安,被繁华的长安城吸引。逛到中午腹中饥饿,他信步走到鼓楼,突然看到有家粟特人开的饭馆,老板居然是个格外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姑娘告诉他,下次去波斯带个胡琴回来,那个乐器奏出的声音非常好听。艾捷克记住了姑娘的嘱咐,和商队返回到波斯时,专门去市场买到了胡琴。满心高兴的他回到商队。然而就在回来的路上,却不幸得了重感冒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伙伴一定要把胡琴带到长安交给姑娘。伙伴跋山涉水到达长安后,把胡琴交给了姑娘。悲痛的姑娘手拿胡琴,泪如雨下。为了纪念小伙子,姑娘就把胡琴叫做艾捷克。粟特人在唐代被称为“胡”。所谓胡琴,就是他们从遥远的波斯带来的。一路走来思念着家乡,坐在骆驼上,边弹边唱,把艾捷克的声音牵引到了中原地区。在文献里,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奚琴”,又叫嵇琴。在宋代《乐书》里有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至今民间用焉。”到了宋代,以马尾为弓的胡琴已经是大名鼎鼎了。洛阳大街小巷的酒肆歌坊里都能听见胡琴的音调。当时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感叹:“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代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说:“鞑靼人有一种风格,当他们派好队伍等候打仗的时候,他们会唱歌和奏二弦琴,极其好听。”明清时期,是胡琴不断发展、改进融合的时期,演变成种类繁多的拉弦乐器,如二胡、高胡、京胡、马头琴等。到清代,艾捷克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以哈尔扎克之名载入史册。成书于公元年的清《律吕正义·后编》“回部乐技”中载有:“司胡琴一人,回名哈尔扎克。”
2木卡姆的乐“魂”——锵
2.1锵的演奏风格被维吾尔族称之为“锵”的乐器和内地的扬琴高度相似,在天山南北的木卡姆中均有它的身影,本土新疆人送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新疆扬琴”,以示和内地扬琴的区别。在新疆木卡姆的演奏中,锵具有重要作用,打一个不是很准确的比喻的话,它是乐器中的主唱和灵魂。
新疆绿洲,在夏日绿色的葡萄树下或是绿荫缠绕的阴凉下,或是在乡村、城市的茶馆或饭馆中,热爱木卡姆的人们无论是扛锄归来或是工作归来时,几个人就会不约而同地拿着各自的乐器,把锵和它的弹奏者围在中间,引吭高歌。那时,木卡姆的声音徘徊在小巷路口,闻听而过的人有时忘了回家,围观的小巴郎子(小伙子)忍不住就冲进去用可爱的舞姿引起欢声一片,这个时候的锵也就越发地高亢而明亮。
新疆维吾尔族作曲家、学者亚森·木合甫力对锵表达过自己的看法,“锵是弦最多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弹拨乐器,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记录这种乐器有十八挡钢弦,形同扬琴,左侧平齐,右侧和前后窄,用手弹拨,调音器上弦,经过几个世纪的改进,在音质上又有了提高。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但比古筝的音色更明亮。”
2.2锵的制作工艺麦盖提县央打克乡跃进村是著名的刀郎木卡姆的发源地之一,笔者在这里对锵的制作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制作锵最好选用桑木,第一步是把找好的桑木锯开,切割完毕后,分别摆好做正面和共鸣箱的面板。第二步要凿挖出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做成左半张扬琴的雏形,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个环节,过程也比较缓慢。第三步就是制作琴框,琴框是共鸣箱的四周边框,系用长短、厚度不同,一定要是宽度一致的四块桑木板制作,这个程序同样除了技术,就是考验经验了。
第四步要先将框板浸入水中,再把炉火架好,然后把浸泡的面板拿到火炉上烘烤,两手尽量用力使板子呈现出优美的弧度和弯度,烤好之后,把琴框上、下两面分别粘上之前用桑木薄板制成的面板和底板。至此,锵的形状和模样就展现出来了。
随后,在琴箱的前框板上,要雕刻上维吾尔族风格的图案花纹。锵有16组或18组琴弦,每组为两条同音弦。不同缠弦,依弦的直径、长度不同而发出高低有别的音响。低音弦粗长,高音弦细短。民间制作的锵,生长在广袤的天山南北,呼吸着纯真的田野气息。对于绿洲中的城市而言,锵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现在新疆城市中制作的锵,琴体骨架采用金属结构,内腔装设齿形音梁、横衬条,面板上增置铝制滚轴及滚轴条等部件,克服了新疆气候干燥、温度变化急剧、琴体弯曲变形、易跑弦的缺陷,又使音色亮度增加、音量增大,表现力更强了。演奏的时候,采用坐姿。把锵置于琴架或桌面上,两手各执一支琴竹分别敲击琴马两侧的琴弦而发音。常用的技巧有揉弦、拨弦、琶音、衬音和八度轮音等,揉弦与内地扬琴不同,一般为压揉。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擅于演奏刚健、欢快、热情奔放的旋律,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2.3锵的历史及文化渊源中国的扬琴分为两派,一南一北。南派于明代末年自波斯(今伊朗)经海路传入中国,最初只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后逐渐遍及闽浙、江淮和中原。而新疆的锵,未必列入北派,但的确是由西亚——中亚一带经“丝绸之路”直接传入新疆的,其时应早于明末,18世纪末又传到东疆哈密。由于锵适合于演奏维吾尔族木卡姆音乐和为民间歌舞伴奏,很快便传遍天山南北和新疆的主要城镇。
成书于清代的《钦定大清会典图》中,锵被称为“克尔尼”。年,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阴法鲁先生,在《中国音乐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问题探讨》一文,认为锵和中国古代曾经流传的卧箜篌有密切关系。他写道:“新疆至今还常用的‘锵’,就是卧箜篌一类的乐器。”如果这个说法得以证实的话,那么锵的前世人生距今至少已经有年了。
3来自远古的乐器——斯布孜额
3.1斯布孜额的流行地域及演奏风格斯布孜额比较古老,只有在新疆天山以北的零星草原上或许可以见到和听到,这是文化和生活比较原生态的地方,这些地方可以从东部天山的北部巴里坤大草原开始沿西北部转向伊犁大草原和阿勒泰山的肥沃草场,斯布孜额主要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中流传。这也恰好是哈萨克族主要的聚居区,涵盖了新疆北部的草原地区,在还以游牧著称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中顽强地保留了自己祖先的声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哈萨克族习惯于游牧生活,斯布孜额就来自于游牧生活,它是牧工经常吹奏的一种竖笛。哈萨克族的斯布孜额、蒙古族的淖尔、维吾尔族的巴拉曼、蒙古族图瓦人的苏尔说起来应该是一源多流、一母同胞,都来自于人类早期的游牧时代。
斯布孜额的演奏音量不大,音色柔和、舒缓、悠远,这种声音是完全单纯的、直白的、朴素的,没有任何的花腔,纯真而古朴,天然而自在。斯布孜额音乐给了哈萨克族无限想象力,从而在新疆天山以北的草原中,使哈萨克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视自己生存的土地为乐土,安详中透露着祖先庄严而庄重的声音。
3.2斯布孜额的制作工艺关于斯布孜额的制作工艺,笔者拜访了阿勒泰市阿勒尕特乡阿克希村的著名斯布孜额手巴依萨勒·乃比老人。斯布孜额的制作是用一根长约50cm~70cm的芦苇,拿小刀刨光后,在管上开始开管壁,根据个人喜好,斯布孜额可以开3个、4个、5个或7个音孔,每个孔之间的距离大约一个小拇指长。做斯布孜额的芦苇管,需要选用秋天的。和新疆南部不同,那里的芦苇生长期比北部阿勒泰市的要早很多,因为气候凉爽的缘故,阿勒泰秋天的芦苇没有和田那边的老辣,但在硬朗和韧劲上却是毫不逊色。“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放到这里倒也颇为合适。
斯布孜额超越了人类最初用于狩猎的单孔单音哨笛,变成多音孔、多音高的乐器,也形成了日益复杂的音阶,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含蓄表达出草原民族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广袤的草原上,这种随手可以采摘来的芦苇管从制作上来讲,对于草原民族实在是一件极其简单而随心所欲的事情。放羊的时候,折一根芦苇管,拿起随身带的小刀在转眼间就可以做出一个简单的斯布孜额,放到嘴边吹出一段心事,一股淡淡的忧伤刹那笼罩在草原的上空。
3.3斯布孜额的历史及文化渊源斯布孜额的来历,应该要追溯到,包括哈萨克族祖先在内的游牧民族“从文依草”的时期。考古工作者们在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早期的骨笛,至少距今年。一根管子发出4到5个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果想让一根管子发出有秩序的音高,马上就会涉及到以怎么样的间距来开孔的问题。游牧民族(当然也包括哈萨克民族)在狩猎、放牧之余花时间琢磨怎么把吃剩的骨管做成一支更令人愉悦的吹管,这的确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世界的寄托。随着骨管上的音孔增多,短短的骨管所能承载的音调就显得单调了。
经过因地制宜的考察之后,游牧民族发现草原上随处可见的艾蒿管茎、桦木等是不错的原料,兴奋之余,把它们做成3个孔、4个孔或5个孔,甚至7个孔的笛子,这种吹鸣乐器最终响彻草原和森林。时间再次推移,在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乃至欧亚大草原的交流中,青铜器、铁器时代的到来,让游牧民族的祖先又开始用铜管、铁管来制造吹鸣乐器,斯布孜额在此之前基本定型,代代薪火相传直到今天。成书于公元11世纪的古籍《突厥语大辞典》上载有“斯布孜额”,对此,书上解释为“一种笛子”。
斯布孜额和哈萨克族的其他乐器传入中原应该不晚于西汉时期。西域和中原的文化交流除了周穆王的西巡,著名的事件是汉武帝把细君公主西嫁哈萨克族的祖先乌孙王昆莫,在密切了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之时,在音乐发展史上,也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清《四库全书》之《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之四十音乐章:“汉张骞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传之中国,李延年翻为二十八解。于是始有西音。”待细君、解忧公主到乌孙时,更带有宫廷乐班,乌孙也带乐舞到长安访问。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所生长女弟史被送到长安学习汉乐5年。回来后,嫁给龟兹国王绛宾。《汉书·西域传》记载: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绛宾与夫人汉外孙女弟史入汉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以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加强了汉乐、乌孙乐、龟兹乐的相互交流。作为哈萨克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斯布孜额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原为人所知是理所当然的。
选自《演艺科技》年第三期黄适远《新疆传统手工技艺乐器文化渊源及制作工艺》。转载请标注:演艺科技传媒。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演艺科技》。
延展阅读现场直击
天桥艺术中心建设进行时之灯光篇;《中国新歌声》音响设计;《我想和你唱》舞台音频设备;G20文艺演出;G20主会场声学设计;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舞美灯光全解码;聚焦
走进幕后: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音响系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演艺设备企业显身手;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幕后探秘;APEC欢迎晚宴;VGL电玩音乐会;
舞台作品赏析
马路;修岩;罗江涛;刘科栋;阳东霖;高广健;邢辛;林宏恩;秦立运;
李威;任冬生;胡佐;陆乐;;崔晓东;姜明会;彭丁煌;徐肖锋;申奥
大咖谈
陈岩谈开幕式舞美设计:虚拟植入技术是最大亮点;
APEC文艺演出灯光设计——刘文豪;
APEC文艺演出服装设计——麦青;
刘科栋、周正平、赵艳新作:秦腔现代戏《家园》;
愿古筝不断发扬光大—傅明鉴PALM乐器展上谈《筝艺散论》
何飚谈青奥会开幕式音响设计:清晰度排第一稳定性最重要;
萧丽河谈《鸟巢·吸引》的灯光设计思路;
简约中出真彩——程钧谈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的服装设计;
边文彤谈中戏原创音乐剧《家》舞美设计;
徐奇谈“舞台机械安全与舞美装置及风险评估”;
邢辛谈:话剧《中华士兵》中的灯光设计
舞台事故
平顶山汝州背景屏支架倾倒如何终结舞台安全事故;
都是桁架惹的祸,蔡依林南宁演唱会舞台坍塌事故调查结果出炉;
张靓颖北京演唱会发生意外升降机未闭合摔下舞台;
四川广元旺苍红叶节舞台发生垮塌,都是大风惹的祸?
毕节大剧院主升降台下坠造成8人受伤;
台湾新北市一演出现场主舞台突然起火原因探究;
22年了,每一个舞台工作者都不要忘记的克拉玛依大火;
美国大马戏团扣环断裂事故警示;
事故再敲警钟综艺节目安全亟需补漏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