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灵山大佛导游词

白癜风防治专项援助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75.html

欢迎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AAAAA级景区灵山胜境!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佛教文化胜地,秀丽的自然山水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完美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交相呼应。我很荣幸能够陪同各位领导一同领略这座文化胜地的魅力。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基本情况:灵山胜境南临太湖,北倚群山,气势恢弘。从年开始的一期工程—神圣庄严的灵山大佛,到的二期工程—令人震撼的九龙灌浴,再到年的三期工程—美仑美奂的灵山梵宫,灵山景区成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文化胜地,海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盛景。自97年开园以来,吸引了多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累计接待了百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荣获全国旅游知名景点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随着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灵山举办,当时海内外将近50多个国家,多个代表齐聚灵山,灵山胜境逐渐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艺术魅力的重要场所。

曾有嘉宾在视察灵山后给出这样的评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更有嘉宾由衷地赞叹“文化的瑰宝,传世之巨作”,下面就请各位领导跟随我一同来充分感受佛教文化艺术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灵山大照壁

*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灵山大照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认为灵山胜境与太湖相互辉映,就像佛教中的琉璃世界,清净美好。因此题写了“湖光万顷净琉璃”的诗句。照壁,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放在这里,也寓意着将灵气与福气汇聚到灵山这片文化胜地。

在照壁的北立面,是赵朴老题的《小灵山》一诗――“昔游天竺访灵鹫,叹息空荒忆法华。不意鹫峰飞到此,天花烂漫散吾家。”

年赵朴老考察灵山胜境,看到灵山大佛庄严慈祥,香火鼎盛,欣然提笔写下了《小灵山》这首诗,意思是说:我曾去过印度灵鹫山,那里原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地方,现在一片空荒,令人叹息,在小灵山看到了法脉兴旺盛景,重现灵鹫峰当日的盛况,就像灵鹫山飞到这里一样啊。这表明朴老对灵山的赞许,希望灵山能够成为新时期的佛教圣地,以高远深邃的佛教智慧滋润现代人的心灵。

五明桥

*

我们面前的这五座桥称为“五明桥”。明,是“明白”的“明”,是通达、彻悟的意思。佛教把人类文明分为五类。分别为: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内明(哲学)、医方明(医学)和工巧明(应用科学)。要广学五明,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众生服务。

走过“五明桥”进入灵山胜境,正是要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佛教绝不只主张在寺庙、山林间闭目打坐、不问世事,不关心现实社会和广大众生,相反,正信的佛教为利益一切众生,主张积极开发、利用一切有益知识、技术造福人类。“五明桥”正体现了灵山佛教文化的精神。

中间的一座就是内明桥,内明是指通达内心、明悟人生真理、宇宙实相的学问。下面就请各位领导跟随着我通过中间这座内明桥,到达智慧的彼岸!

“灵山胜境”门楼

*

过了五明桥,迎面就是“灵山胜境”门楼。正门上方悬挂“灵山胜境”匾额为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赵朴老是灵山胜境的奠基者,灵山是在朴老的鼎力支持下建成,他曾多次到灵山视察,与灵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下面即将进入“灵山胜境”,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这方净土福地,在此中了解佛教悠久的历史,感受其丰厚的文化意蕴。

洗心池

*

您看,门楼两侧不远处有两株滴水的白莲,叫“洗心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我们可以在洗心池,洗手净心,从这一刻起,让我们放下一切烦恼忧愁,身心清爽地来游览灵山胜境。

佛足坛

*

请大家跟我一起继续前行,前方是“佛足坛”。相传,佛陀在世时,不主张人们为他造像膜拜,据《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佛陀入灭前,在印度摩揭陀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留下一足印。从那以后,信众便以佛足印作为膜拜的圣物。后来,唐代玄奘法师到古印度取经时,将其临摹带回中国。

大家请看,这对佛足印,足底平满,千福具足。相传啊,见佛的足印,如果能恭敬礼拜,就如同礼拜佛本人一样,可灭无量罪,可得无量福。

五智门

*

前方我们看到的石牌楼站,为“五智门”。五智门又称智慧之门,寓意大家能够带着一颗虔诚清净的心进入这座佛法的智慧之门,瞻礼太子佛降生时盛大、吉祥的场景,并通过菩提大道、转经廊等佛教文化景观,体会佛法博大、智慧的哲理。

在牌楼的前后两面,分别刻有由杭州书法家俞德明所书的佛教“六度”,正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后面的一组是“精进”、“禅定”、“般若”。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不断自我完善、转识成智,最终可达到智慧圆满的境界,而六度是其中重要的六种法门,“法门”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六种心理及行为准则。

首先,“布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听到的,简单讲就是放下自私心,多为别人着想,多帮助他人,把有价值的东西施与别人。一般人习惯上都是自我中心,为自己打算,学佛则是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心里想的是如何能让别人快乐自在。深一层说,佛教的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也就是说布施不仅仅是将财物给他人,更要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些有关“生命智慧”的学问告诉别人,让人生更充实、活得更有意义,这叫“法施”。当他人身心不安的时候,给予他们勇敢和自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恐惧,这就是无畏施。“福来自于一颗懂得布施的心”,当我们懂得并学会布施时,也就是我们收获幸福果实的时候。

“持戒”字面通常的理解是遵守“宗教的清规戒律”,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前,曾有弟子询问以后该如何修行,佛陀回答说:“以戒为师”。由此可见“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的戒律落实到现实的生活中,则是指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行为规范等,佛教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从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导大家遵循自然规律、遵守伦理道德、坚持做人准则、保持社会公德,争作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维护自心清净的同时,也创造和谐、祥乐的共生环境,从而获得喜悦美满的生活。

“忍辱”则是指要甘于忍受身心的痛苦屈辱,而不心生恼怒。菩萨为利益有情众生,甘愿忍受毁辱、饥寒等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坚韧之士。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学会理解、换位思考,当我们能够理解了他人的处境与苦衷时,我们原本的嗔怒之心也将被慈悲之心所替换,这样才是真忍耐。

在这里大家还能看到门楼两侧内外石柱分别刻有两对抱柱联,外侧为“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由我们祥符禅寺第一任方丈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所题,意在赞许灵山这块风水宝地加上众生虔诚之心创造了一方净土、一段禅缘。

内侧则是由原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所题:“入五智门仰宝相金容莲座祥云拥护应身璀璨天中观想如来八相,博四照用破尘缘世网灵山花雨缤纷覆面弥纶法界敷宣临济三玄”,意思是说进了五智门,抬头瞻仰大佛的宝像金容,只见祥云缭绕、莲座托举着释迦牟尼佛像;下联的意思是,灵山祥符禅寺为禅宗临济宗的道场,如今这里一派弘法利生、天花烂漫的祥瑞景象。从中可见朴老和茗老他们对灵山的厚望和深厚的情谊。

现在各位来到了“五智门”的背面,居中的是“精进”,佛法中所说的“精进”其实与平常人所说的努力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向上的、善的努力,让人在“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上不懈地努力。佛教有句“精进度懈怠”的话,什么意思呢?不论是想取得世间或者佛教修行上的成就,都需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见通常认为佛教是“消极”、“悲观”、“逃避”、“厌世”的说法是有所偏颇的。佛教同样有着非常积极、努力奋发的一面。

“禅定”就是让我们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纷乱的心田,开不出智慧的花朵”,当我们的心散乱时,往往不能有效地思考、正确地抉择。所以只有把我们的心沉定下来,才有可能真正把前五个“度”融会贯通,才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这两个字读bore,梵文直接音译过来,也就是获得了大智慧的意思,佛陀所达到的就是这种大觉圆满的智慧,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与我们世间的小聪小智还是不一样的。

而在背面对应位置同样请了名人名家启功老先生以及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老先生书写了两幅对联,可见灵山浓厚的文化背景。

菩提大道

*

好,各位贵宾欣赏之后回过头我们已经进入这条智慧之路——菩提大道。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广泛栽种于东南亚等国的寺院丛林中,原名为“毕钵罗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相传释迦牟尼佛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所以又叫做“菩提树”——智慧之树。因为江南气候不适合种植这类树,就用长寿的、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树来代替,也是祝愿大家走在菩提大道上,幸福长寿,平安健康!

菩提大道中间有七朵石刻浮雕莲花,引自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释迦牟尼佛于摩耶夫人右胁出生,出生即能说话,行走七步,每走一步都从地涌出一朵莲花,他目视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唱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天上飞下九龙喷出清泉为其沐浴,佛经上记载称为“九龙灌浴”。顺着七步莲往前走,如同与佛陀同行,也寓意步步连升。踩踩莲子,则福泽子孙,生生世世、子子孙孙都是有福之人。

九龙灌浴

*

走过菩提大道,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是灵山大型音乐动态景观“九龙灌浴”,

在广场中央,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莲花铜雕矗立着。这是我们二期工程的主体工程,将佛教文化典故和现代科技艺术的完美结合,气势磅礴、蔚为奇观。展示了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恢宏壮观的祥瑞景象。

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一诞生就能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这时,天空中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他沐浴净身。在这里,“唯我独尊”之“我”,不是指有“生老病死”的“你我”之我,而是指“常乐我净”的本性之“我”,也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成佛的可能性。

这个故事十分神奇,引人遐想。我们的“九龙灌浴·花开吉祥”再现了故事中的绚丽景象。请看莲花座下为狮子鼓,象征佛法的弘扬;狮子鼓下的四大天王,恭敬、守护着刚出生的悉达多太子;周围几个漂亮的仙女,持花果、以音乐供养太子佛。当音乐奏响时,巨大的六片莲花瓣迎风绽放,一尊高达7.2米全身鎏金的太子佛像,从莲花中缓缓升起,他既有着孩童的天真烂漫,又拥有佛的庄严宝相。周围九龙口中一起喷射出数十米高巨型水柱,天气好时,还会出现自然的彩虹,霎时一派烟雾飘渺的人间佛国胜景。

演出结束时,四周八组凤凰口中将会喷出72道涓涓细流,大家知道吗?这水取名为“八功德水”,“八功德水”据说只有在佛国净土才有,也叫“悦意澄净水”,您到了灵山一定要喝上一杯,这是经过净化的,大家可以放心饮用,饮用此水祝愿您身心安乐,福慧双收,平安吉祥。

……

为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佛教中有一个传统的、非常重要的节日——“佛诞节”,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各方信众和游客,汇聚在九龙灌浴广场,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前一晚寺院就准备好了用鲜花、檀香等各种名贵香料煮好的香汤,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前用此香汤沐浴微缩版的小太子佛像,既纪念佛陀,还让我们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沐浴和洗涤。

降魔壁

*

请大家跟着我继续往前,在我们灵山的中轴线上展现的是佛陀一生的故事,概括为四相成道:诞生,成道,说法,涅槃。刚才我们观看的正是佛陀的“诞生”时的种种景象。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块青铜浮雕就讲述了释迦牟尼如何“成道”——他是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人历经种种考验,降服心魔,最终彻悟成佛的过程。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在看到了世间“生老病死”的痛苦之后,决心为众生寻求解脱的方法,而出家修行。

我们可以看到:最右边就是佛陀苦行时的场景,他每天只吃一麻一麦,渐渐身形消瘦……这样的苦行生活,长达六年,最终他醒悟到:仅靠苦行是无法获得觉悟的。于是,他放弃苦行,到尼连禅河中沐浴净身,连年的营养不良令他衰弱得奄奄一息,被两个牧牛的女子看到后,为他奉上了乳糜。接受了供养后,悉达多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来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发下宏愿:“我如不能求得正果,宁可粉身碎骨,也不离此座!”

大家可以看到雕塑中间的悉达多太子端坐,一手触地,为“降魔印”。他在树下静思了七天七夜,即将彻悟之际,光耀大地,那光芒上冲六欲天上的魔王宫殿,魔王立刻召集魔子、魔女、魔兵、魔将,伤害阻挠,对他进行武力的威胁,美女、享乐、财势的种种诱惑,而悉达多太子岿然不为所动,将魔王的攻击一一化解、击溃,经过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成为真正的觉者,从此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佛”。

跪在佛陀面前的是大梵天王,佛陀证悟后,因观众生坚强难度,本来想马上入灭,是大梵天王肯请佛陀住世为众生说法。

证道后,佛陀西行至鹿野苑,(降魔壁的最左边就是佛陀“初转法轮”时的场景。)向之前跟随自己苦行的5个随众讲说了生命的实相,痛苦因何而生的原因,及如何从烦恼束缚中解脱出来。弟子们听后欢喜无限,决定全身心地践行佛陀的教法,建立了第一个佛教僧团,这就是佛教历史上有名的“初转法轮”,标志着佛教的成立。

佛陀降魔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感悟到:其实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要降伏的就是自己内心中的种种贪欲、嗔怒……惟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佛国净土才能真正到来。正所谓“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好,那我们继续往前参观吧。

七佛通偈

*

走上台阶,我们来到开阔宏伟的阿育王柱广场。大家首先回过头看一下降魔壁的背面,上面是启功先生所题写的《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人不了解佛教是什么?这四句话就概括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就是说在“身(行为)、语(语言)、意(思想)”三个层面上,凡是对自己和他人有所损伤的事情都不要去做;要积极地饶益众生;让我们的心念越来越净化、慈悲,简言之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经常反省,让心念像莲花一般,不为烦恼所束缚,逐渐觉醒,这就是佛陀对我们世人的恳切教言。有人会问:佛教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其实,看似简单,但是能有几个人坚持这样做下去呢?这就像一位伟人说过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阿育王柱

*

我们看到的这根高大的柱子叫“阿育王柱”,由整根花岗岩雕凿而成。所表现的是佛教历史中一位重要人物——阿育王。他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佛法的弘扬和他息息相关。阿育王与秦始皇同时代,上半生到处征战杀戮,统一了大半个印度疆土,双手沾满众生的鲜血,被后人称为“黑阿育王”。晚年自感罪孽深重,受僧人点化后皈依佛门,从此止恶扬善,后半生被誉为“白阿育王”。他为了弘扬佛法,在各地竖立石柱,上刻佛法道理供老百姓学习,并派遣使臣把佛教传向周边各个国家。正是由于阿育王的大力弘扬,佛教才能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阿育王一生的生动写照。

天下第一掌、百子戏弥勒

*

前方就是寺院区了,我们可以看到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青铜雕塑,左手边是和灵山大佛的右手1比1的比例复制下来的一个佛手,它所代表福寿双全;右手边是弥勒菩萨,身上塑有个小顽童,寓意百子戏弥勒。

“摸摸佛手,增福添寿”,“瞻观弥勒,笑口常开”。

祥符禅寺

*

再往前就是我们的是千年古刹——祥符禅寺,这个寺庙历史悠久,名僧倍出。最早始建于唐代,由唐玄奘的大弟子窥基法师开寺弘法,原名为“小灵山刹”。到了宋朝祥符年间,更名为“祥符禅寺”。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年由一代大德茗山长老主持修复、中兴的。

走过前面的祥符三桥我们看到的是寺庙的天王殿,寺院里行走的路线是:沿着您的左手方向行走,即顺时针行走,绕佛一周代表对佛的尊敬;同时请留心脚下,进入佛殿时,尽量不要踩到门槛。

进入天王殿,进门拜弥勒佛,他笑口迎八方客,出门拜韦陀菩萨,他庄严肃穆,保护寺庙和佛法。两侧是四大天王,他们手上拿着不同的法器代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出了天王殿两侧是钟楼、鼓楼,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为来年祈福,每鸣一声,便去掉人生的一个烦恼,总计响钟声,消除人生的种烦恼,正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前方就是我们的8米小佛,灵山大佛就是根据这个小佛放大11倍而制成的,所以这里就叫做“双佛奇观”。

小佛身后我们看到的是寺庙的正殿——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人早晚集中在一起修持的地方。“大”,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意思是慑服群魔。因为释迦牟尼佛具有博大的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降伏四魔,而被人们尊称为大雄。

我们看到大雄宝殿上方悬有几幅匾额,如“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词的意思是指人的心量可大可小,小到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也可以扩展到无限大,甚至包容整个虚空法界。

大殿的正前方供奉的正是释迦牟尼佛,左右是他两个弟子一老一少,少者阿难,老者迦叶。背后面是慈航普度的观世音菩萨。左右两侧各有8尊罗汉,总共是16罗汉。也许你要问为什么是16罗汉而不是18罗汉呢?这里有个说法,宋代之前寺庙都是供奉16罗汉的,宋代之后才供奉18罗汉。这个寺庙始建于唐代所以它秉承的是16罗汉的格局。后来加的两位罗汉都是翻译经文的大师,因为功德很高被后人列为罗汉之列,一个是唐僧玄奘法师,一个是庆友尊者。所以我们以后到寺庙只要看罗汉的个数就可以大体了解它建造的朝代了。

出了大雄宝殿我们来到的是杏坛广场,它的名称源于背后的古银杏树,它距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整个灵山历史的兴衰变迁。据说这棵数树中央还有过一条青色巨蟒,每到银杏挂满枝头,不用僧人们采摘,巨蟒就在树中摇动树身,白果纷纷落下,免去僧人的采摘之苦。当然这些都是传说。

灵山大佛得名于后面的小灵山,小灵山由当年西天取经回来的唐玄奘法师命名,大佛的地理环境非常优越,三山怀抱一面面水,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两边抱。面朝太湖,左青龙山,右白虎山,所以整个大佛就像坐在太师椅上一样。

灵山大佛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露天青铜旃檀佛像。他一手曲臂上伸叫“施无畏印”,寓意解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力量。一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叫“与愿印”,满足众生的愿望与需求。

佛像通高88米,由吴显林先生设计,南京晨光厂修建而成。是完全依照佛的32像来打造,哪三十二像呢?头顶肉髻,眉间有白毫,双耳垂肩,胸口有万字印(代表万德庄严),双手过膝,足底平满,五趾齐平等等,这些都是佛陀异于常人的地方。他法相庄严,最传神的当属他的眼睛,目垂海众,俯视众生,无论你向任何方向走动,他的眼睛始终都在注视着你,这既是一种艺术化的体现,也寓意着佛光普照。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大佛?在中国大地上,北有云岗、西有乐山、南有天坛、中有龙门,四个方位都有一尊大佛,庇护一方,唯独东方没有大佛,赵朴初于是提出“五方五佛”的格局,以保天下太平。而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处华东,灵山大佛的建成,就圆满了“五方五佛”的格局。

梵宫广场

游客朋友,刚才我们了解了佛陀的一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灵山三期,金色的梵宫、红色的坛城、蓝色的圣海,白色的佛塔,共同交织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图景。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梵宫广场,正前方映入眼帘的建筑就是灵山梵宫,五个金色的塔顶,为“华塔”。“华塔”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北宋,之所以命名为华塔,是因为它的形状巨大而丰满,层层向上,就像有着千层莲花瓣的莲花苞。我们可以在敦煌遗迹中找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宋初的“华塔”建筑原型。梵宫顶上这五个华塔分别代表“五方五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圆满智慧。

梵宫依山而建,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年元旦盛大开园。它融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和中华传统建筑元素,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建筑的精华。分为南北两区,具有论坛会址、艺术殿堂、心灵归所、旅游奇观四大功能。具体来说呢,它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会场,先后举办了多场如“世界公益论坛发起人会议”等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在梵宫内汇集了当代知名艺术家和工艺大师的艺术精品,融合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精美入微的东阳木雕,浓艳华贵的扬州漆器,也能品味到雄浑大气的油画史卷,流光溢彩的琉璃巨制,堪称中国当代佛教艺术的殿堂;这在国内文化主题景区内,实属罕见,说它是“旅游奇观”并不为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共鸣的元素,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这里水乳交融,带给每一位参观者以美的震撼、文化的盛宴及心灵的沐浴。

梵宫正门的两侧,另有四扇门,分别题写: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在佛教中,它们分别对应着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彰显了佛教“智悲双运,行愿合一”不偏不倚的精神。

梵宫正门上方题有“灵山胜会”四个金色大字,源于佛经典故,佛陀当年在印度灵山说法时,诸佛菩萨云集海会,王族、巨商纷至沓来,一派殊胜、吉祥的景象。而今,“灵山胜会”在21世纪的中国有了新的涵义,这里是世界佛教论坛会址,年,全世界数以千计的高僧大德曾云集灵山梵宫,共祷世界和谐。其实,我们每一个来到灵山的人,都和灵山有着殊胜因缘,都是亲临胜会者,成就着梵宫的华光异彩,吉祥妙音。

梵宫门厅

现在我们来到了梵宫的门厅。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佛、菩萨的美妙音声,被称作梵音;佛的清净法身,称为梵身;佛堂寺院又称梵刹;佛学又称梵学……灵山梵宫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意着“清净”、“庄严”。

门厅两边分立两匹石雕白象和两尊木刻宝瓶,在我国的传统中,习惯把大象和宝瓶放在一起代表“太平盛世、吉祥平安”。

象有大威德力而且性情柔顺,在佛教中一般象征着菩萨的美德。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就是乘六牙白象降生人间的,所以白象也代表着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在此接引众生。

我们再来看这对宝瓶,被称为“和合双瓶”,采用的是我们中国传统工艺——浙江的东阳木雕,它是东阳木雕传人陆光正大师的作品。花瓶周身缀满莲花,雕工细腻如生,圆雕、深雕、浅雕等,几乎集合了所有的雕刻工艺于一身。在佛教中,莲花代表清净,具有着“出淤泥而不染”、“在热恼而不烦”的美德。在梵宫可谓无处不雕花,整个梵宫的木雕装饰面积达平方米,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异常丰富,可以说,其艺术造诣代表了当代木雕的全新高度。

各位嘉宾请您转身正视前上方,那里有一巨幅书法壁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清代大书法家邓实如的字体为蓝本,用扬州刻漆贴真金的工艺展现。既庄严辉煌,而又典雅素洁。

《心经》虽说只有个字,是佛经典籍中最短的一部经,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可以说是浓缩了佛教的智慧精华。“般若波罗蜜多”是古印度的梵语,意思是大智慧像船一样,能帮助众生从烦恼的此岸,到达快乐解脱的彼岸,我们平日里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出自于这部经书。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清净庄严之心,走进这座佛教艺术宝库的大门。

梵宫廊厅、塔厅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整个灵山梵宫的华彩乐章——艺术长廊。整个廊厅长余百米,高大恢宏的空间,多种建筑、工艺元素交汇相融,神圣而又轻灵。佛教文化在这里从容淡定,中国工艺在这里演绎非凡,现代科技在这里绽放华彩,人文元素在这里处处点靓,一个融合了艺术、文化、科技的殿堂跃然于我们眼前。

曾经有人评价过梵宫是无处不飞花,在这里中西合璧,古今贯通,大有气势,小有精致。

我们先看一下上方的飞天。灵山梵宫的飞天与以往浮雕、线刻、壁画迥然不同,它是采用传统生漆脱胎工艺制作而成,并且罕见地出现了立体圆雕的造型。生漆脱胎已有多年的历史了,防潮、防虫、不裂缝,既坚固又轻巧,在日本著名的奈良市唐招提寺中,高僧鉴真大师的坐像就是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历经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至今依然栩栩如生。

飞天在佛教中是欢乐吉祥的象征,它们在距离地面15米的穹顶,或脚踏祥云,徐徐降落;或手捧香果,献于佛前;或轻吹箫管,余音缭绕……展现一幅吉祥、欢乐、优美的图景。

廊厅的两侧墙面上有12幅巨幅油画,汇聚了中国佛教文化专家、当代著名油画家和美术研究专家们的智慧,用一种奇丽斑斓的创作风格,以全新的形式全面展示了两千五百年的佛教史卷。

这十二幅油画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由3幅作品组成。以时间为序列,阐述世界佛教传法过程。左手边这组讲述的是佛教在印度的起源、传播与发展。我们再来看右手边这一组,讲述的便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并融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汉明帝夜梦金人,把印度高僧迎请到东都洛阳建造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佛法东传后又有志士西行求法,玄奘法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第二幅油画中描绘的就是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辩经的盛况。在大法东来和西行求法的努力下,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八大宗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第三幅油画展现的就是八宗祖师图,八宗,我们熟知的有净土宗(受持“阿弥陀佛”名号)、禅宗(很多佛门小故事都出于此宗),除此之外还有律宗、密宗、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等。

各位嘉宾,我们回过头来,廊厅大门上方是由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为我们展现的禅宗巨著《六祖坛经》,取自《坛经》中的定慧品章节。《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也是学佛之人必读的重要典籍之一,它记录了六祖惠能一生的行迹与重要思想,对中国文化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与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以扬州漆器工艺所展现的一部精品。

现在我们所在的塔厅是整个建筑室内空间的华彩部分,穹顶结构的塔厅与花塔上下贯通,气势磅礴而宏大;弧形天顶和四周墙面装饰,以大量的珍贵楠木为主材,雕刻着精美的东阳木雕。四周墙面分布的四组巨幅木雕其主题分别为“净、信、孝、和”,体现了佛教的伦理观,即为人之道。

佛教中的“净”,是指清净心,即内心不存在妄想、分别、执着,纯净安然的状态。

“信”寓意“诚信、正信与信仰”,启示人们要用真诚的信仰提升人生品格;画面中的狮子,象征着“信”所焕发出的智慧的力量。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佛教在诸多佛经中,都说明了父母的恩情深重,为人子女者须知恩报恩,如果您仔细观看,可以看到佛陀“抬棺葬父”、“为母说法”以及“目连救母”等感人画面;佛教不仅提倡孝敬父母,更将这种大爱普及一切众生,善待一切生灵。

和,是佛教描绘的理想生命基调,她与幸福美好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希望身心调和、家庭和乐、社会和睦、世界和谐,(画面中,您可以看到中国民间所喜闻乐见的和合二仙,就是唐代的寒山、拾得二位高僧,他们和合相处,共同弘法,被后世传为佳话;在中国,又有“和气生财”的说法,所以在画面的右面画着一匹驮着珍宝的神马。)

这就是这四幅木雕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佛教关于幸福生活的教导与启示。

各位嘉宾,让我们站在塔厅中央,抬头仰望,高大的空间和精美的穹顶装饰令人惊叹!透光的花塔,使塔厅显得宏伟和神圣,充分体现出佛教的博大精深与神圣高远。塔厅高达65米,上下贯通,分为三层:我们从下往上看,第一层的佛龛彩绘,以八则生动的故事,描述了众生平等、和乐的美好场景;第二层的木刻,将著名的佛经故事生动地展现,揭示了佛教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上方塑有飞天伎乐,欢喜环绕,无量喜悦。最高层的穹顶,仿佛蓝色的夜空,明星闪烁,宁静、圣洁。佛教常说“智慧如海”,深蓝色的穹顶代表众生本具的纯净自性;星光点点,如同我们心灵的智慧与慈悲之光在闪耀。

各位嘉宾,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在廊厅的两侧布有14只景德镇青花粉彩莲花缸。它们是景德镇众多艺术陶瓷工艺大师们的杰作,因制作难度高,这种缸的成品率很低且无法复制。每一个莲花缸上都描述了一则禅宗小故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拨云见日的智慧提点。

华藏世界

各位嘉宾,现在展现在眼前的是被誉为“梵宫镇宫之宝”的琉璃巨作——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佛教典籍《华严经》中,又称之为莲花藏世界,顾名思义,这个世界像莲花般清净、美好、和谐。

整个背景采用佛家的七宝之首的“琉璃”来打造,这个琉璃幕墙总面积80平方米,由块0mmxmm的琉璃相拼而成,运用琉璃的璀璨、通透的光影变幻,将佛国净土完美地呈现出来!由于琉璃有个工艺特点,一般超过15厘米的琉璃在烧制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断裂的现象,大家在生活当中看到的琉璃都不会很大件,所以我们面前的这幅琉璃作品在中国琉璃界非常罕见。

画面中央的主佛是毗卢遮那佛,也称为“大日如来”,寓意为光明照遍一切众生。主佛的肌肤是用真金打造的,采用老北京工艺錾活,从佛像背后使用榔头一点一点手工敲打而成,虽然不使用模具,但是各位可以看到,整尊佛像仍是非常饱满,圆润。

另外,佛像上方的“华盖”,以及下方的莲花座、宝瓶等部分则采用的是传统的皇家工艺花丝镶嵌,即将金银拉成头发丝这么细再进行编织,显得栩栩如生。这份作品出自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树文之手。在编织过程中手工镶嵌了12万多颗的珠宝,这在佛教中称为七宝(金、银、琉璃、水晶、赤珠、玛瑙等)。

由佛家七宝打造的华藏世界,华而不俗、清净庄严,现也被列为“国宝档案”。据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宫殿、花草树木,全部由七宝组成。自古以来,人们都会用珍贵的珠宝来庄严佛像,既作供养,同时又为自己种下福田,积累福报。说到福报,大家可以抬头看华藏世界上方由赵朴初老先生书写的四个大字——妙应无穷!寓意种善因自然会得善果,大家平时多做好事,以善行美德庄严自己,自然拥有无穷的福报,就能到达这个人人向往的华藏世界。

圣坛前厅—天象图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位于圣坛前厅,六个直径近十米的巨型穹顶,全部绘满了壁画,令我们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敦煌,震撼于眼前的绚丽夺目!这是一组以敦煌壁画展现的《天象图》,是由来自敦煌美术研究所的艺术家们,每天站在近15米高的穹顶处,冒着酷暑在高空昂着头一笔一笔悉心绘制,历时数月完成。

我们看中间的圆心,这是传说中祈福消灾的炽盛光佛,能从佛身毛孔放射出炽盛光明;再看内圈是九曜星,九曜星是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在唐代传入中国,认为会影响人生的祸福;最外圈是十二宫。您或许会问:这儿的天象图为什么和平时见到的有些不一样呢?主持《天象图》绘制的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先生告诉我们:“考虑到壁画在梵宫的装饰作用以及文化内涵,不过分强调天文学的意义,而是注重佛教意味和艺术表现。”所以,梵宫的天象图选取了唐代风格,以金黄褐色为主,图案、色彩也作了相应的简化,使得佛国的空灵与天象的幻境完美融合,您是否感受到历史长河敦煌戈壁中,依稀传来那神秘而悠远的佛教文化气息?

梵宫圣坛

各位嘉宾,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的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主会场——妙音堂,整个会场采用圆形设计,共有七个同心圆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圆形舞台之一,也是全国首个超大型旋转舞台。妙音堂集会议、演出于一体,开放至今,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灵山世界公益论坛、易经大会以及第十三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等众多文化盛事曾在这里举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剧场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观演模式,以观众为中心,演出的帷幕达到了度,观众席设置在帷幕下方的4个同心圆内,可容纳近名观众在蒲团上同时观看演出。抬头可以看到妙音堂的穹顶,由28层莲花组合而成,莲花共有瓣,每片背后都设有一盏独立的LED数字灯光系统,能够根据需求无尽变换色彩、组合,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佛国净土。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LED灯光组,曾与国家体育馆(鸟巢)一起获得第四届中照照明工程设计奖(室内)最高奖。

这里每天定时演出大型情境剧目《吉祥颂》,演绎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传奇的人生历程,表现了他从困惑到觉醒,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的觉悟之路。这场演出由国内顶尖团队历经3年打造,采用了目前世界最为先进的大型投影设备和数字灯光控制系统,完美的声、光、电形式演绎,一组组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象,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心灵体验。

刚才跟您提到过妙音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会议,可能您现在难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剧场如何才能开会?在我们的身后有八组巨型木门,当转换为会议模式后,八组门将缓缓展开,将度舞台合拢,留下镜框式的台口作为主席台,中间7个同心圆的舞台呈阶梯状摆放桌椅,便是会议模式。年3月28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这里召开,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佛教界高僧大德、中外政要、学术界与文化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各位嘉宾,观赏完主会场的演出,接下来我们将参观分会场。

会议区

欣赏完美妙绝伦的主会场后,现在我们将去第二次世界佛教论坛的分会场参观。很多人称它是一个国际会议中心,也有人称它为珍宝馆,还有人称它为佛教艺术展览馆,而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就请各位跟随我去领略其中的奥秘。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世界佛教论坛的分会场,在世界佛教论坛召开期间,这里曾进行五项重要的展览,中国佛教精品文物展、中国佛教陶瓷展、中国佛教书画展、中国佛教摄影展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

整个分会区共有三层,中间是明亮的天井,环绕天井的就是二、三层会议区,可同时召开十多个中小型会议。各位嘉宾继续往前,中间这个区域是召开世界佛教论坛期间,与会代表们茶歇的地方,有风、竹子、水、月亮,代表了“风竹水月”,展现了清幽、雅致的韵味。

中间这个“葫芦”谐音“福禄”,是由许瑞峰设计的,里面是瓷,外面是烧制的红釉,又称之为辣椒红釉,中央领导人李铁映称它为“中国红”宝石釉。

这个作品叫“悟空不在的日子”,其实啊,在我们熟知的《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弟子分别对应了佛教里的“三毒”烦恼:“贪、痴、嗔”。“贪”呢,就是贪婪,当然就是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为代表了;“愚痴”对应的是沙僧,虽然沙僧为人忠厚老实,但是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不够,也不懂得灵活顺应;“嗔怒”,指的是被唐僧收服前的孙悟空,脾气暴躁,生性顽劣。而生漆脱胎工艺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成的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和不开裂、不变形,既坚固又轻巧的特点。

这里摆放的是一组“十八罗汉”,它们是用江西德化白瓷雕刻的。德华白瓷被称为“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这里摆放的非常面善的“十八罗汉”,体现了一种祥和的意境。而作为“国瓷”的白瓷相别与普通瓷器更显轻薄,但又不失细节的掌控,在这里完美可以看到艺术家的超高工艺把罗汉们的细节刻画地惟妙惟肖,青筋脉络,胡须发节等清晰可见,仿佛罗汉们活生生在我们面前一般。

我们面前这个通体翠绿的作品正是大型翡翠作品——“四大佛山”,描绘了四大菩萨、四大道场。在中国佛教的传统中,相传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紫色翡翠部分与整块翡翠的颜色不一样,但经过了中国工艺大师宋建国的精巧构思和鬼斧神工后,这里被雕制成了莲花的样子,反而和上面的观世音菩萨显得相得益彰,也增加了其艺术价值所在。下面的底座采用的是紫檀木雕。我们常说人有“三好”而这幅作品同样也有“三好”:第一、材质好,整幅作品采用世界顶级翡翠雕刻,下面是“翡”,用罕有的翘紫罗兰色雕刻了一朵千叶莲花,莲花是佛教的教花,也代表了清净庄严。上面的是“翠”,翠的纹理非常清晰。我们在普贤菩萨这里甚至还能看到少许红色翡翠的痕迹。第二、内容好,刻画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和菩萨的道场。第三、雕工好,整幅作品雕刻的栩栩如生,线条非常的清晰明了。

会议区最具特色的就数三大语系会议室了,藏传热烈吉祥,汉传富贵大气,南传自然清丽,在这里,你可以同时体会到传统与现代、跨时空的和谐统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具有南传佛教风格的“如是堂”。由于在佛陀时代的印度,还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所以佛经最初的结集,全部是由弟子们将佛陀口口相传的教法背诵而出,因此佛经前都以“如是我闻”开头,如是堂的名字便是取自这里,也象征着南传佛教恪守传统的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浓厚的南传佛教特色,室内以东南亚地区装饰风格为基调,巧妙运用各种材质,表现天然质朴的建筑肌理,充满独特的异域风情。周围的石柱,去过云南或东南亚的朋友应该会觉得很熟悉,这在当地很常见,但大多是在室外,我们这次也是首次应用到室内来,外景内置,也是独具匠心的创意所在了。

接着我们看到的这个石窟影雕作品表现的是当年佛祖在娑罗双树下涅槃时的景象。影雕采用墨玉、山西黑等纯色石材,经过水磨抛光后,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用特制的针一样细小合金钢头工具,通过运用腕力调节针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而表现图像。雕制过程中不允许出错,首重“腕力”,对“眼力”之要求更为严苛。影雕既有摄影光学同等艺术效果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独具艺术神韵。在现代科技日新夜异的今天,大典石刻影雕作为传统手工精心雕作的工艺品,愈彰显其价值,而且克服了像片图画年久会发黄褪色的缺点,可永久保存。

这尊“南海观音”也是从海南万全河中打捞的千年阴沉木雕刻的,阴沉木又称之为碳化木,作品中除了面部稍加雕刻外,其余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模型,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大家可以看到观音菩萨笑容可鞠,和蔼慈祥,“双手合十”的造型亦是自然形成,象征着对众生祝福护佑的慈悲心愿。或许这种木材在常人眼中就是一块朽木而已,但到了艺术家的手里便成了一块神木,化腐朽为神奇地把这幅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工艺与极品材料的完美结合。

旁边是藏传厅相应堂,以藏传佛教身、口、意“三密相应”的修行特色,彰显出建筑所独具的民族文化内涵。相应堂内的陈设与装饰,来自川藏高原,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藏式风情,整体风格又颇具现代美感,色彩鲜艳亮丽,氛围喜庆吉祥,我们看到的桌椅沙发是从西藏统一制作后运送过来的,地毯上以“坛城”图案为主题,展现了佛教宇宙观。背景唐卡是由第十世班禅的专用画师洛松向秋现场题画,以文成公主入藏为题材,象征汉藏友谊源远流长。大厅顶部的是羊皮灯,羊皮灯的主要特色是光线柔和,色调温馨宁静,仿佛能给渴望休憩、温暖的人以心灵抚慰。极富藏式风格的大门,上有象征着吉祥幸福的金刚结;集龙头、象鼻、鱼身为一体的动物,称为“魔羯鱼”,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造型。

这个名叫“愚者”的作品,表现的就是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当年从印度前来中土传法,面见梁武帝时,相谈之下并不投机,于是在少林寺外面壁禅观九年,才等到了前来求法的慧可大师,成为禅宗的二祖,将禅宗的智慧世代传递,直到隋唐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中华文化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达摩祖师慵懒、并不出色的外表,启示着我们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虚怀若谷的处世哲学。

这尊“欢喜祥和”的作品,是用罗汉松雕刻的弥勒相。其形象为我国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也称“布袋和尚”,被尊为弥勒菩萨的化身。弥勒菩萨一手拿如意,一手拿佛珠,代表了“吉祥如意”的问候。佛教中,曾有一幅著名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正是对弥勒菩萨心境的写照——无论发生什么,都保持一颗乐观之心,笑呵呵的面对一切吧。

接着我来到“印月堂”是汉传佛教厅,取自“一月印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宗意境。汉传厅融合了汉传佛教的艺术元素与汉唐宫廷的装饰风格,华妙精丽,雍容典雅。正面的是温州瓯塑中的沥粉画作品《和合吉祥图》,“沥粉画”是一种不太广为人知的画种,其制作工艺是在一块木板上描绘出底稿,然后用沥粉勾绘出线条轮廓,再进行勾边、填色、表面亮光等处理,呈现出富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牡丹代表高贵吉祥,鸽子代表和平,上面的莲花采用的是透雕艺术,是用楠木雕刻的,整个大厅营造了一种高贵明亮的境界,是梵宫会议区内最重要的会客场所

眼前这尊释迦牟尼佛结跏坐像,高95厘米,宽75厘米,厚30厘米,重公斤。为知名工艺美术师刘建国先生创作,用素有“纯洁之石”的阿富汗白玉雕刻而成。作者最大限度地保留玉料体量,巧借材质特点,保留原石质感纹路,以简繁得体、疏密有致的刀工,传形写意。白玉玉质色如凝脂,油脂光泽,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水灵通透,迎光,似有玉液流动,轻敲,清韵悠远,历久不绝,灵异神奇。

大家看这个叫“知音福”的弥勒佛,他是用紫檀所制造。慈眉善目、开怀喜笑的弥勒佛身上有只蝙蝠,蝙蝠取其谐音“福”,代表着福气。蝙蝠习惯倒悬而睡,象征“福到”。而弥勒佛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福禄的象征。弥勒佛身上再加上一只蝙蝠也正是福上加福的吉祥寓意。

而这尊侧卧的观音像,我们仔细一看会发觉,作品中观音的脸部是空的,寄托了佛教“无相”的深刻寓意。《妙法莲花经普门品》中曾说,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说佛本无相,为救众生化千百相。同时也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象,须透过现象探究本质才是理性的态度。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型木雕作品《达摩祖师》,高3.8米CM,重5公斤。这是一根红木香枝特级优质木材,沉埋年代距今最长达年之久,树龄在千年以上,是海南省阴沉木发掘中最为上乘的高龄古木。该作品由当代“达摩善”著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倾情打造。作品独具创意,将海南阴沉木的自然形状,木质肌理和色泽运用得妙不可言。是当今文化,观赏科研,经济价值极高的国家级艺术珍品。

阴沉木,民间俗称乌木,碳化木,西方人称为东方神木,系古时沉于水土之中的木材。阴沉木是数千年乃至数年万前原始森林中的大片名贵木材由于受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侵袭等自然原因沉入江海里,经海水、沙石的长年浸泡和磨压,木质结构发生变化,正处于向化石转变的阶段,所以,阴沉木的学名又叫“木化石”。

在古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阴沉木家具及出自阴沉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传家、镇宅之宝,辟邪之物,历代以来,阴沉木成为各代帝王建筑宫殿和制作棺木的首选之材。清代帝王更将其列为皇室专用之材,民间不可私自采用,致使阴沉木更加稀少。由于其数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又极具观赏价值,因而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附加值。我国民间素有“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的民谚。

“双色佛”是由刘红立在年发明的接色石雕艺术,白色的部分采用的是精品汉白玉,与北京人民纪念英雄碑中的一样,绿色的是翠石,在这里使用的是在玉石工艺中相当罕见的“拼玉”技术,汉白玉与翠石两者的巧妙结合,使作品看起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达到了一种巧夺天工的境界。而作品中的佛陀也是面露微笑,一副亲切和蔼的样子,更加让人有亲近之感。

灵山衣钵是由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的,衣钵以前就是僧人们用的饭钵,十方化缘,靠的是众人的力量,而我们灵山有今天如此的规模,靠的也是各方的支持,十方的力量,因此才有了衣钵两边灵山的一、二、三期工程,分别是灵山大佛、九龙灌浴和灵山梵宫。中间这首诗就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佛家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对于我们灵山的期望,“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

缅甸玉佛,释迦牟尼坐像,高厘米,宽厘米,厚55厘米,重公斤。材质为缅甸玉,当地俗称新坑白翡翠。原作为缅甸工艺大师雕刻,后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建国先生琢磨修饰而成。释尊发髻如波,面圆丰润,双目凝视下前方,僧衣露肩,神情肃穆庄重,兼具南亚和中原风格。中缅佛教交流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此像正是两国佛教艺术相互交流,互为长进的结晶。

“一百罗汉”高2.6米,是用白沉香木雕刻的,白沉香木的价值非常高,沉香木植物树心部位当受到外伤或真菌感染刺激后,会大量分泌带有浓郁香味的树脂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香,在我国并不多见。这幅作品是根据弘一大师《一百罗汉》的蓝本雕刻,在这里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东阳木雕的精湛工艺,再次体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分会议区的西侧,大家看到的是梵宫会议区的贵宾厅,称为“普敬堂”。这里可以提供大型的圆桌会议,正面大家看到是国内最大的一块瓷板画,是景德镇目前能炼制的最大容量,整个瓷板晶莹剔透,极为鲜活,仿佛有潺潺的水声、空旷的山野之间雨雾缭绕,各种声效有条不紊地呈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震撼和享受。瓷板画是陶瓷艺术家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精髓,表达东方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且这种表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它的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只要不撞击便不会损坏。此外,瓷板画的色彩,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粉彩、古彩、墨彩,色彩永远鲜艳,不会因日晒水浸而变色,便于收藏。同时瓷板画也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代瓷板画风格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既可满足人们崇尚古典美的需要,又可适合人们追求现代时尚的口味。在板画的左右两侧还有一幅对联:“水与心俱静,云将逸共闲”,展现了禅者在山水之中修行的心之意境。

“和敬堂”,兼会客厅与书房于一体,常年备有文房四宝供书画名家挥毫泼墨。室内珍藏有《龙藏》等大型佛教经典和全套小叶紫檀家具。装饰格调优雅简洁,书香馥郁。在佛教论坛期间,参与此次盛会的贾庆林主席以及一部分的高僧大德,在此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在堂里的墙面上还有韩天庸先生自成一派的篆体作品,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愿这首优美恬淡的诗篇带给您心灵的宁静与享受,也愿此次游览能够带给您幸福的启示,感悟生活的真谛,满载吉祥而归。

结语祝福

亲爱的各位嘉宾,我们本次的灵山之旅已接近尾声了,非常荣幸能陪伴着您走在这条智慧之路上,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心灵洗涤,您是否收获了一些幸福的启示呢?最后将一首著名的佛教偈语送给各位嘉宾:“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愿灵山的这份吉祥带给您喜悦自在,更愿这一场佛教文化的盛宴开启您心中的宝藏,愿幸运一路相伴,有缘再聚!

曼飞龙塔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看到的白色塔式建筑为曼飞龙塔,是南传佛教中的代表性建筑,属砖石结构,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塔基为一圆形须弥座,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塔身以白色为基色,显示出多层立体感,造型美观,玲珑精致。塔身遍布各种浮雕、陶瓷、佛龛、佛像及各种吉祥纹饰,庄严肃穆、典雅圣洁。在塔刹上装置着上下串联的华盖和风铃,在佛教中,风铃声代表警觉、欢喜、说法。塔,是佛教修行者绕佛礼拜的场所。

五印坛城

一、概况介绍

各位来宾,在欣赏过梵宫的之后,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地方是五印坛城,进行一次神奇的藏传佛教文化之旅。您可以看到,与梵宫正对呼应,四周环水的藏式风格建筑就是五印坛城了。它既是一座展示藏传佛教文化魅力的艺术中心,又是体验藏族民俗艺术的文化中心。

或许,您会感觉五印坛城与布达拉宫有些相似,其实,白色的墙基、赭红色的外墙、黄铜壁饰等,是典型的藏式宗教建筑形态。而我们面前的这座建筑,在高原的粗犷之中,又透着几分江南的秀美,每当风和日丽,坛城倒映在香水海面,上下相连,通透、美丽。

各位嘉宾,您或许会好奇,“五印坛城”名由何来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坛城,坛城在梵语中为“曼陀罗”,在古代印度,原本指的是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但是现在一般而言,是指将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设坛供奉。依靠坛城,我们还能够获得福慧的精华,得到如佛陀一般的觉悟。

在我们这座坛城里供奉着“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阿閦佛、中央的毗卢遮那佛”等五方五佛,他们代表着众生觉悟后所具有的五种大智慧,因此而名“五印坛城”。

各位嘉宾,您应该早已留意到坛城周围飘扬着五彩的小旗子,这就是风马旗了,是藏地独特的风景,藏族人民无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抑或表达对佛陀、先贤的礼赞,都要插挂五彩风马旗,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与美好祈愿。

慈悲庄严的五方五佛、璀璨多姿的壁画、木雕,让您如亲临藏区的庙宇殿堂;在万盏酥油灯祝福的光辉中,您可以许下心愿、点亮智慧之灯;众多的艺术珍品,如一幅历史画卷,静静地诉说着藏区神秘的文化……您还可以登上坛城四楼,饱览灵山大佛、九龙灌浴、灵山梵宫在山水丛林间并立、雄奇、辽阔的殊胜景观!

接下来,请各位嘉宾随我近距离感受坛城浑厚的藏族风情与义蕴。

二、坛城外部

山门

各位来宾,首先映入眼帘的这个山门,是仿照布达拉宫底下雪村的大门建设而成,门的正上方写有“轮圆具足”,也就是“坛城”、“曼陀罗”。由于曼陀罗是真理之表征,犹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因此也将“曼陀罗”译为“轮圆具足”。

外观

整个五印坛城景区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主体建筑高约31米,共有六层,我们放眼望去,坛城的金顶五峰并立,象征着佛教中宇宙的中心——“须弥山”,与四周的石山佛塔、水池一起,展现了佛教“九山八海”的宇宙意象。

坛城最顶端高耸的部分为“莲花宝瓶”,整个屋脊均为黄铜皮打造而成,是藏地寺院传统形式;让我们将视线下移,绛红色的墙面上醒目的黄铜装饰,是佛教中著名的“八吉祥”图案,象征着佛法的威力与吉祥;在坛城三、四层的四角,共装有24个金色的宝幢,内部装有近五千万遍的观音心咒,环绕坛城一周,也就相当于读了这五千万遍的观音心咒。

坛城二层的东西南北各有一座牌楼,牌楼顶端所供奉的是“祥麟法轮”,是佛教重要场所的标志,您可以看到中间是佛法标志性的金轮,两旁分别卧着两只鹿。

在台阶的两侧,是守护坛城的瑞兽,也称“四门护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守护南门的“马宝”,是南方佛的坐骑,象征着消灾驱邪,吉祥如意,一帆风顺。

三、坛城内部

坛城一层

各位嘉宾,五印坛城内部总共六层,我们所在的一层大殿占地面积为平方米,高约4.5米,为主要的观光区域。按照佛教仪轨,我们将在参观时保持顺时针的方向“右绕”。

坛城内供奉的主佛是“五智如来”,又称五方佛,按藏传佛教仪轨,东、南、西、北四面各一尊,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供奉在第五层。您也许会问:坛城内供奉五方五佛有何意义呢?在佛教中,佛陀圆满的智慧,体现在五个方面,以五方报身佛的形式表现出来,象征着人们心中五种烦恼的消除,五种智慧的增长与圆满。

东方佛,代表喜悦的智慧;南方佛,代表让财富不断增长的智慧;西方佛,代表长寿的智慧;北方佛,代表让事业成就的智慧。中央的大日如来,代表一切圆满成就之智。

这五种无上的智慧是我们人人本具,存在于内心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通过修习都有可能开启。各位嘉宾,您希望消除哪种烦恼,获得哪种智慧,可以在相应的佛前诚心地祈愿。

南方佛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坛城的南方,眼前这尊和蔼可亲的佛像,即是南方宝生佛,让人油然生起喜悦之情。

宝生,是“宝贵品行生生不息”之意。是什么令我们的精神宝库、物质财富难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呢?原来,骄傲、轻慢的心,几乎时刻伴随着我们,它们生起的速度,就像宝生佛的坐骑白马的奔跑一样迅速。如果我们想突破自我,就要驾驭住这匹骄傲的白马,不断地反省、培养美好的德行,才会使生命、事业获得进步、日趋完善。

这就是宝生佛带给我们的启示。

请您抬头仰望,大殿上方炫丽多彩的顶部壁画,是由精通藏式彩绘的师傅们一笔一画精心描绘出来的。壁画中间外圆内方的图案,为“十字金刚杵坛城”,两边山水围绕、空灵飘逸。

藏传佛教认为,只要我们从坛城图饰下经过,即便看不到它、读不懂它,所获得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因为坛城承载着觉悟者的悲心大愿——凡从此经过者,都能得以解脱、幸福安乐。

艺术展厅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来到了“藏传佛教艺术珍品馆”。藏传佛教与汉传、南传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语系佛教,是古老的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公元七世纪以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为汉藏文化的交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的寺庙建筑、雕塑、绘画、金石工艺等,承载着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点缀着藏地高原的风光,也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这里,您可以循着藏地的文化脉络,感受此方原初的自然与生活形态;在众多的艺术珍品间,聆听藏族同胞心中流淌的圣洁与虔诚……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Thang-ga,也叫唐嘎),一般可以把它理解为“卷轴画”。传统的唐卡,有彩绘、堆绣、织锦等多种工艺;唐卡色彩亮丽,所用颜料多取自天然矿物和植物,画面长久辉煌、灿烂如新。一幅优秀的唐卡作品,往往要由作者经过数年完成,细致用心,画面上绽放着智慧,倾注着虔诚,绝无一笔一划的敷衍,绝无一针一线的潦草。好的唐卡千年都不褪色,依旧光彩如新。

您目前看到面前很有立体感的、色彩鲜明的作品,称为“滕氏布糊画”,这种借鉴唐卡技艺的作品,集绘画、刺绣、裱糊等工艺之大成,具有色彩绚丽、做工细腻、画面逼真等特点。画作须经9道手工工序,用料达一百多种。

展厅中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白伞盖佛母》等是其代表作,其中的《大威德怖畏金刚》曾获得国家民间工艺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等权威奖项的最高奖。

(铜塑像)藏传佛教的塑像,受到临近的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汉族雕塑艺术的重大影响,其中的铸像别有特色。在西藏,人们用金、银或铜等铸成佛像,并加以鎏金,在佛像的配饰、宝冠等部位镶嵌松石、宝石、珍珠等,形成了藏传佛教独特的造像艺术。

您面前的这尊度母像,体态婀娜,端庄优美,是深为藏族人民热爱的绿度母。“度母”,在藏族人民心目中一直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她像妈妈一样,守护着这方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度母分有绿、白、红、黄等六种身色。其中,绿度母是所有度母的主尊,有着救度和去除八种苦难的能力,所以又称“救八难度母”。

(忿怒相——护法、金刚)各位嘉宾,您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的造像里,除了我们熟识的表情平和静穆的佛、菩萨像,还有一些忿怒的金刚或明王形象,他们牛头马面、表情激愤,多手多足,其实,这是佛、菩萨的忿怒化身,是佛教的护法神,为教化那些顽固不化的众生,与吓退那些阻碍人们修行、令人产生烦恼的邪魔。

比如,我们见到这尊大黑天塑像,被认为是毗卢遮那佛降魔时呈现出的忿怒相,也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护法神之一。

此外,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五大金刚有: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及欢喜金刚。“金刚”有无坚不摧之意。

(莲师八相)莲花生大士,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开山祖师;公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迎请他入藏,建造了西藏第一所“佛、法、僧”具足的寺院——桑耶寺,佛法由此在西藏兴盛开来。他对藏传佛教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受到藏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

如您眼前所见,莲花生大士的形象,一般为头戴红色尖顶帽,抱骷髅杖,左手端着供髅碗,右手持着金刚杵,跏趺坐在莲花座上。

各位嘉宾,坛城二、四层还展有多种艺术精品,请您细细观赏。

供灯

各位嘉宾,我们在坛城内为您准备了“点亮心灯”的体验活动。请于请灯台前,接过引导人员手中的灯,左手持灯,右手护灯,慢慢前行。随我一同来到佛像前,许下心愿、敬供心灯。

为什么要供灯呢?去过藏区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藏民在佛前敬供的一盏盏的酥油灯,日夜照彻、长明不灭。灯,是温暖、光明的;灯,承载着人们的心愿与梦想,象征着照破愚昧的智慧,象征着吉祥光明的前途。

如果您已经许好愿望,请将这盏心灯,轻轻地供于佛像前……希望这盏闪烁的明灯,照亮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路。

各位嘉宾,我们的供灯体验就到这里,请随同我继续参观。

西方佛

北方佛

药师八佛

东方佛(转经筒)

您是否还看到在药师佛唐卡周边的门套上还有一些多层的立体小方格,藏语称之为“曲扎”,是西藏传统的吉祥标志,几乎在家家户户都可见到。在坛城内部,我们还可以看到类似风格的传统藏艺的木雕于门、梁、柱、窗之间随处可见。

坛城二层

各位嘉宾,有人说建筑承载着文化,此言不虚。坛城处处彰显着藏族文化与艺术的魅力,如果您用心观察会发现,琳琅满目的藏艺装饰中有一些特殊的元素,其实这里面蕴含着道之不尽的文化。

现在您来到了南方佛前,请看佛像上方,有块醒目的大牌匾,蓝底金字,他是用藏文书写的大日如来心咒;在匾额下面有六个小龛,里面间隔相排的瑞兽为狮子和琼。

各位嘉宾,您在栏杆两侧处可看到两根柱子,柱子半腰镶着一条铜腰带,中间的兽首图案叫“子巴”,它是一种吉祥物,是“避邪、招福”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藏式建筑中。另外,您是否看到柱子略显陈旧,好像还有裂纹?其实啊,这是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裂纹漆”工艺,要经过七道工序才能完成,体现出这种天然厚重的历史感。好,请您随我一同前行。

坛城内部的装饰,门、梁、柱、窗,都是按照藏族传统绘制,虽然有所简化,但做工更加精致考究,精雕细琢、藏艺风格的木雕随处可见。比如,门套上那些多层的立体小方格,藏语称为“曲扎”,是西藏传统的吉祥标志,几乎在家家户户都可见到。

各位嘉宾,您欣赏到的这尊铜塑为四臂观音,是西藏人民心目中的守护神,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为“三祜主”,她的四个手臂,象征着佛教的“慈悲喜舍”精神。

我们面前的这幅唐卡作品是五色财神之一黄财神,因其身相黄色,故称为黄财神,他的右手持摩尼宝珠,左手托着一只口吐珠宝的吐宝鼠,安坐于莲花月轮上。黄财神是藏传佛教中普遍供奉的护法财神。

您现在看到的法器为金刚橛,表忿怒,降伏之意。藏传佛教中,修法时,一般会在坛场的四角树立金刚橛,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金刚橛在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尖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同:有的手柄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头戴五骼髅冠,最上端又有马头等。

各位嘉宾,现在您来到的是北方佛前,与佛像肩部相平的四周包梁,在中心图案上,您是否看到了将军、玉女或摩尼宝珠等形象?他们称为“国政七宝”,七宝相传是古印度转轮王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人、工具、财宝等。后来随佛教传入藏区,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演变,国政七宝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元素,广泛应用于藏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预祝着国泰民安。

各位嘉宾,您再看佛像前的两根大立柱,在立柱和梁之间,像云形的木头雕刻,称为“大雀替”,在两个大雀替交替的地方是摩羯鱼,这在藏式建筑风格中非常常见。它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狮子的爪,大象的鼻,猴子的眼,金鱼的身体……如果您仔细观察,在坛城里还有许多摩羯鱼的装饰,比如:在我们右手方转角门上是由整块黄铜手工打造而成的金色华盖,两角翘起的就是摩羯鱼。

接下来就请您细细观赏。祝愿您——在酥油的脉脉清香中,收获幸福的启示。

坛城六层

各位嘉宾,现在您来到了坛城的顶层——贵宾厅。六层内供奉的唐卡也是由著名的西藏画师洛松向秋亲笔绘制,展现了藏族雪顿节民俗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其绘制艺术手法大气磅薄,构图严谨,布局合理,将雪顿节这一宗教民俗场景描绘的栩栩如生,生动感人。

雪顿节,大约起源于公元12世纪后,逐渐演变为集宗教信仰与世俗娱乐于一体的宗教民俗节日了,雪顿节期间,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活动是,晒大佛和看藏戏。

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中央就是“晒大佛”的巨型唐卡了,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右上是“宗喀巴师徒三尊”,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人,两侧分别是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与克珠杰(后者即是我们熟知的“一世班禅”)。

画面上方是一望无际的藏北草原,有“天湖”之称的纳木措湖,最上方皑皑白雪的冈底斯山,是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湿婆教共尊的神山。远处是阿里古格王朝遗址,现在仍藏有大量顶级壁画。唐卡四周是藏地具有代表性的几大寺院——布达拉宫、桑耶寺、萨迦寺等历史悠久的寺院都可以在其中寻见。画面中下方,反映的是雪顿节在罗布林卡(达赖喇嘛的夏季行宫)跳藏戏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面具舞、藏戏、民间舞蹈及赛牦牛的喜庆场面。

此外,我们可以留意到,唐卡中树木、山水的画法与我们常见的内地作品有所不同,其笔法是受尼泊尔影响的藏地风格。

转经廊

*

各位游客,观看了广场中心的九龙灌浴表演,我们再看看广场四周:三十三个大理石转球,象征着佛教中的三十三重天;外圈是有只转经筒的转经廊。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祈福专用的法器,上刻有或装有经咒,转一周等于读诵经文一遍,功德无量。

如果您有时间也可以把我们个转经筒全部转过来,这就如同诵读了百遍上面的咒文。转经时须注意: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取。

各位嘉宾,在这里,您可以一览灵山胜境的全貌,感受“湖光万顷净琉璃”的太湖美景,欣赏灵山大佛、九龙灌浴、梵宫、白塔在山水丛林间并立、雄奇辽阔的殊胜景观;您也可以放松身心,顺时针右绕一或三圈,体验“绕坛城”的自在、净心,圆满您的心灵之旅!

灵山精舍

一览太湖水,澄清天地心。各位嘉宾,欢迎您来到灵山精舍!这是一座以“禅文化”为核心特色的休闲酒店,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所配置的设施有:禅意客房、禅堂(多功能厅)、餐厅、茶室、清心室等,内部的每一细节都经悉心打造,都在诠释着宁静祥和、意趣无穷的意境。

各位嘉宾,门口悬挂的牌匾“灵山精舍”,由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冯其庸老先生所提。精舍,在古代也称“静舍”,是指精心修行者的居所,比如,在佛经中常见的佛陀说法处有“竹林精舍”、“祇园精舍”等,我们熟知的《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为弟子们所说。灵山精舍,自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后,已经吸引了八方人们,前来寻找内心的宁静,体验禅意的生活。

进入精舍大厅,您是否被她空灵、悠然的氛围所吸引?请您抬头仰望,您是否留意到竹筒身刻有的诗句?“一性圆通万境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语默动静体安然”……那是从中国古代禅者心中流出的自在境界,跨越时空,依然如甘露一样启迪着现在的我们。

精舍中庭,白砂石铺地,几尊石组叠放有致,这就是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枯山水”,是一种缩微式园林景观,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参悟者的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各位嘉宾,现在我们来到了的是灵山精舍的特色餐厅——素心堂,在这里可以尽享素食的天然清香与“过堂”的庄重。“过堂”是中国古代寺院传统的用餐方式,有着专门的仪轨,所以这里选取了寺院斋堂的条桌、长凳的形式,就餐的全程都保持安静,以感恩的心认真地食用。在素心堂品味天然蔬食,给身心一段宁静,健康的时光。

各位嘉宾,我们拾阶而上来到精舍的禅堂——会心堂,除传统的坐禅外,这里还兼具授课、会议等多功能用途。禅,为梵文音译“禅那”的简称。禅修,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静坐可以调和身心,止息烦恼,开启智慧,回归自性。灵山精舍的“禅修”,既有传统禅修的修身与养性,还侧重于轻松、愉悦的文化体验,所以,我们的活动统称为“禅悦我心”。灵山精舍为入住的来宾每天均安排有一项净心活动,如坐禅、抄经、朝山等;同时还策划专题的禅修活动,企业特色禅意培训等,引导现代人远离紧张疲惫、烦恼忧愁,回归身心的自在安详……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一如茶室”,清幽质朴。茶道,也是现代人所喜爱的自在雅致的修心养性方式,茶香之中,正可以体会随缘自在的禅心;透过垂下的竹帘,可以静心地来欣赏、感悟“枯山水”的意境。

各位嘉宾,本次观赏已接近尾声了,愿灵山精舍的禅意与宁静,带给您心的喜悦与从容,更欢迎您到精舍小住、休歇,充分地感受禅意生活的美好清净。最后将一首著名的禅诗送给各位嘉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愿您在人生的旅途,六时自在,处处好时节!

推荐阅读

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cangzx.com/wcxys/13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