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士兵的青春故事,何以深深感染人们的心灵?
东北边陲,祖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土地。追寻向南林的成长足迹,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启示——阳光,洒满士兵之路。 真理之光照亮追求之路 向南林出生在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 70多年前,仅有10万人口的川北旺苍县,1.2万人参加红军。家里仅有的一本县志,被他翻得卷了边儿,有着几十年党龄的爷爷讲述的红色往事,构成了少年向南林的启蒙教育。 一台凯歌牌收音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是家里盖起三间新瓦房后添置的两件电器。从此,早晨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晚上看《新闻联播》,成了这个山里农家雷打不动的习惯。至今,向南林说自己最熟悉的旋律是伴随着广播响起的《歌唱祖国》,最难忘的是下雨天父子俩摇着电视天线里外忙活的情景。 当兵入伍后,每次探亲回家,向南林都觉得耳目一新: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新型合作医疗……这些从前在书本上才见到的词,成了乡亲们拉家常的内容;家里装了电话,村里通了柏油路,还被开发为风景旅游区…… 是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了崭新的春天。朴素的感恩之情,坚定了向南林学习创新理论的信心;同行者的力量,温暖着他追寻真理的目光。 在新兵连,曾获得沈阳军区“学雷锋荣誉章”的指导员曹树林指点他养成了剪贴报纸、撰写体会的习惯;在士官学校学习,荣获“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称号的教员周艳忠帮助他确立了学理论成才、靠素质立身的努力方向。 修理连一楼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房间,是向南林和战友们的“理论小屋”。屋子虽小,空间无限。 小屋的灯光,点燃了全团官兵学习理论的热情。向南林和他的理论学习小组带出了100多名理论骨干,为部队和驻地大中小学作报告40余场。 小屋的灯光,也照亮了向南林前行的道路。 有人曾当面开玩笑:“南林,你几次提干都没成,还这么刻苦学理论,是不是想当指导员啊?” 向南林淡然一笑:指导员当不了,就努力当好一名理论骨干吧。 向南林的“军官梦”曾三次遭遇波折。2006年8月一个细雨濛濛的秋夜,再次得知自己提干不成的他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转…… 风雨中,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继续前行。向南林就是后者。在“兵”的岗位上,他获得“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称号,荣获首届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被沈阳军区树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 是什么让他如此坚定?是什么给了他战胜挫折的勇气?曾与向南林多次交流的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认为,向南林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并非基于盲从,而是建立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之上。 沐浴着科学理论的阳光,向南林说,把目光投向远方,脚步就不会彷徨。 时代之光点燃青春火炬 1999年12月20日,向南林和旺苍县其他77名应征入伍的新兵一起,登上了开往军营的火车。那一天,也是离开母亲怀抱400多年的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 穿上军装时,向南林只有19岁。就在那个决定入伍的夜晚,他录下了恩格斯的一首诗以自勉: 一股汹涌的洪流 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 松树在它面前轰然倒下 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了一条大道 我也将和这股山洪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或许向南林并不知道,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恩格斯也是19岁。 列车行驶45个小时后,人民军队迎来了第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从将军到士兵,每个人的眼睛都充满了期待和疑问: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80后”,会是一群什么样的兵? 第一次集合站队,班长说,谁出来指挥唱首歌?向南林“啪”向前一个正步。 排长问他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长?他下巴一抬:我叫向南林,字茂剑,号寒松居士,你想要什么特长? 从此,这个浑身都是特长的兵,总是吸引着官兵们的注意。 学法律,他获得国家法律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爱书法,获得“北海杯”大赛三等奖;当裁判,考上了国家二级篮球裁判。 毛巾的叠法,外出假的时间,新兵训练的方式……有意见就提的他,改写了团里好些多年的“老规矩”。 他还是全团最“胆大”的兵:想组织理论学习小组,就直接去敲团政委的门;篮球比赛,当裁判的他把犯规满5次的团长罚下了场…… “这些年来,部队兵员构成变化很大,基层士兵以士官居多,独生子女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团政委孙殿文说。 从向南林身上,上个世纪80年代入伍的孙殿文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兵不一样了,他们思想更活跃、个性更张扬、头脑更灵活;我们的部队也不一样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践行,各级党组织和带兵人对“个性”加以引导,对闪失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参军8年,向南林练就了“四步排除故障法”的拿手绝活,研发了“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开发了《指挥仪修理》系列教学软件,使团里新配发的技术最先进、操作最复杂、保障最困难的雷达当年列装并形成战斗力……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自觉的创造力,不竭的创新动力。向南林用自己的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营造着创造性的生存方式。”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著名学者衣俊卿说。 使命之光激扬勇者情怀 向南林并不是一块天生的好兵料。 新兵首次摸底测试,抽考5个课目,他只有一项勉强及格。新兵分班,他是被挑走的最后一个。 那天晚上,翻开从家里带来的日记本,新兵向南林郑重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军旅日记:我要当一个好兵! 腿上绑两个粗布缝制的大沙袋往复奔跑,就寝前俯卧撑、仰卧起坐各做100个,手榴弹别人投两箱他投4箱……在老兵们惊奇的目光中,瘦弱的向南林渐渐有了豹子似的身板。 2000年3月,新世纪第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带着各科全优和一次嘉奖的成绩结束新兵训练的向南林,终于成了老兵眼里的“好兵”。 下连几个月,他成为全旅第一个熟练掌握某型高炮操作要领的新兵。 考上士官学校,面对一尺多厚的电路图和密密麻麻的元件,他刻苦钻研电子、激光、红外知识,毕业时,指挥仪修理技术能和学校专家媲美。 军区、集团军和师团组织的专业技术比武,他6次夺冠…… “选择了军营,就是选择了战场,就要为战争而准备,义无反顾地去迎接雷霆与朝阳。”新的日记内容,折射着向南林在军营中遇到的新问题: 上级通知,部队某新型雷达即将列装,指挥仪将被淘汰。一茬装备一茬人,换装,意味着修理它的人也要换。 从当兵起就下定决心“留下来”的向南林,脑子里又浮现出新兵营挑新兵的那一幕。 “怎么办?” “从头干!” 没有犹豫,这个青年士兵在瞬间给了自己一个果敢的承诺。 东北的冬天冷得出奇。早晨4点,向南林就跑到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查看装备;为了测算程控联动数据,他趴在雪地里接线,手套碍事,索性摘掉不戴;跟着送修装备的露天平板车到厂家向技术人员学习请教,拿稻草围个窝挡风雪,渴了喝结冰的矿泉水,饿了啃硬邦邦的方便面…… 使命,让弱者变强;使命,让勇者更勇。 仅仅用了1年多时间,向南林就掌握了高炮、发电机、某型导弹等6种装备的维修操作,破解了某新型雷达与火炮联动的10多个技术难题,汇编出20多万字的操作教程。 “这是一个维修专家也很难做到的事。”在高炮团工作了16年的王志恒团长很是感慨,“向南林是我见过最好的兵!”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教授房忠贤认为,“有效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需要更多像向南林这样用爱军精武的实际行动忠诚使命的青年官兵。” 成为一个“好兵”的路到底有多长?向南林摇摇头说:不知道,但,胸怀使命的人,目光比路更修远。 美德之光映红心灵天空 认识向南林的人说到他,常常使用同一个词:完美。 了解向南林的人却说,向南林不“完”,但真“美”。这种“美”,是那种清凌凌的美,带点山花般淡淡的香。 1994年的一天,母亲在卖粮的路上遭遇车祸,摔成重伤。父亲陪着母亲住院期间,家里就剩下13岁的向南林和弟弟秋林。那些天,村里的乡亲们顿顿吃饭不忘喊上他们兄弟俩,每晚都有人来家里作陪。 这个家庭几多磨难,但,善良与感动,填满了向南林的少年记忆。 2003年从士官学校毕业,向南林第一次领到工资,300多块钱。 一次看报时,向南林了解到了佳木斯儿童福利院王佳的不幸遭遇:一场大火夺走了她的双亲和听力,小王佳成了伤残孤儿。从那时起至今,他每个月都拿出50块钱送到福利院…… 在佳木斯火车站,他为丢失钱包的民工买返程车票;部队冬训,他拿出身上仅有的218元钱为房东秦大爷解燃眉之急;得知战友姜宝成家乡遭遇旱灾,他第二天就寄出4000块钱…… 对别人“大方”的向南林对自己有多“抠门”,跟着向南林接受军训的佳木斯大学学生们发现了这个“秘密”。 早上洗漱,别人用洗面奶,他用的是一两块钱的香皂;别人买矿泉水,他只喝自己带的白开水……大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官咋这么抠呢,活像个‘葛朗台’。” 一个周末,学校组织参观教官内务,同学们无意间在抽屉里发现了向南林的开支计划表。“月工资956元,弟弟学费400元,寄父母100元,资助福利院儿童50元,买书100元,存款250元,日常开销56元……”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要求,从“四有军人”到《军人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对美德的追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每一步,也伴随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向南林。 “混两年算了。”战士郭汜栋一度把这话挂在嘴边。 向南林跟他交上了朋友。“你基础不错,在部队好好干应该有前途……”在向南林的开导帮助下,小郭终于振作起来。2006年师里的侦察专业比武中,他取得第一名,立了功,成为团里保送进军校的人选。 这不是给自己提干路上又设置了一个“障碍”吗?有人对向南林很不理解。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多了一个朋友,部队多了一个素质过硬的士兵。”向南林用豁达与大度,守住了一个士兵的精神高地。 当今时代,人们在享受自由选择的同时,往往也承受着心灵的迷茫和重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宋建丽认为,在多元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碰撞的今天,向南林坚守朴实的人生信念和价值理想,完善自我,回报社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美德就像花儿一样,开在哪里,哪里就一片芬芳。”内心充满阳光的向南林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善意的。他说,用内心的阳光照亮别人,很幸福…… 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高炮团举行的一场文艺演出中,向南林唱了一曲《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无论风雪弥漫,还是大雨滂沱,朝霞也照样升起在我的心窝……” 向南林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