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文丨余晖编辑设计
ánhchi?utà
来源丨网络ID:Network
本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已尽可能溯源标注作者及来源有侵权或其它错误请联系更正或删除不同作者有不同见解及观点形成矛盾点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1
更多关于天文历史地理主题:
01、天文说
02、地理说
03、[地理说]话成都
04、[地理说]说四川
05、[地理说]说四川之人文
06、[地理说]说四川之历史
07、[地理说]说四川之地域
08、[地理说]说四川之经济和宗教
09、[历史说]说四川之湖广填川
10、[历史说]说四川之古蜀国
11、[历史说]说四川之张献忠
12、[历史说]说四川之都江堰
1
目录CATALOG
视频:四川旅游宣传片(中文版)
天府四川,熊猫故乡——四川旅游宣传片
视频:四川旅游宣传片(英文版)
外交部向全球展示四川8分钟宣传片
视频:四川旅游宣传片(粤语版)
四川名称由来
1、四川概况
2、建制沿革
3、四川历史
4、地形地貌
5、人口民族
6、野生资源
7、历史文化
8、旅游资源
9、著名人物
10、闲话四川之“川”
11、四川的历史轨迹
12、知乎专栏、地理狗看世界
13、四川境内最高的十座山
14、四川的东西南北
15、话说四川话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六言四》
宋·邓深
三峡上游烟水,四川极险关山。
满市笙歌昼永,漫山桃花春闲。
SICHUANG
说四川
.06.03
视频:四川旅游宣传片(中文版)
天府四川,熊猫故乡——四川旅游宣传片
视频:四川旅游宣传片(英文版)
外交部向全球展示四川8分钟宣传片
视频:四川旅游宣传片(粤语版)
四川在距今年前开始出现文明,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成为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东西边境时差51分钟,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因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资源富集、风景优美被誉为“天府之国”。
四川重庆知名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
可爱英文名:贝利马列斯.李贝金
说四川四川名称由来北宋咸平四年(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kui)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元朝至元23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
是个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益州即今天的成都。
北宋、川峡四路政区
公元(年咸平四年)
四川盆地是歪的,所以四川的东南西北划分是按地形来的!
因此成都也就跟着歪了,所以成都的东南西北也不是正的!
1四川概况
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2′之间,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界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千米。居中国第5位。
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宣统三年,四川成都成立军政府,独立于清朝。年12月,将四川地区划分为4个行署和西康省。年,恢复四川省建制。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
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差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四川省分属三大气候,分别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
截至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年,四川省常住人口达到万人。
2
建制沿革
四川在距今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夏时为百濮地,《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
1、夏商时期
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
“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西周初期(前年),古蜀国杜宇王朝建立,定都于鱼凫(今成都温江区),后迁至郫邑(今成都郫都区),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
2、秦汉时期
春秋早期(前年),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成都华阳),开明九世杜尚执政时(前年)迁都至成都。
战国时期(前年),秦国兼并蜀国、巴国,于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江州,即今重庆江北区)。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西汉元封五年(前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形成了四川的雏形。汉代,四川始有“天府之国”美誉。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占据益州并在成都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国号“成家”。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益州重归汉廷管辖。黄巾起义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
东汉延康元年(年),曹丕篡汉。次年(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但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兵败夷陵后元气大伤,之后又经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魏景元四年(年),蜀汉败亡,旋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各领八郡。
西晋后期,李特率流民攻入益、梁二州。永兴三年(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永和三年(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南北朝时,先后属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和北周统治。
开皇元年(年)归隋朝统治。隋文帝时期,四川西部高原和临近云南的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拓。
武德元年(年)唐朝建立后,四川地区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县的建置将近个。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很多羁縻州、县,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则属南诏割据政权。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临幸青羊宫,升格蜀郡为成都府。之后又有两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难,即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德宗逃亡山南西道梁州,当时属蜀),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
3、宋元时期
乾德三年(年)归宋朝统治。北宋咸平四年(年),今四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由此得名。
南宋后期,宋蒙双方围绕四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年-年)的争夺,由于四川军民的顽强抵抗以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和汉中盆地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4、明清时期
明代,洪武四年(年)朱元璋灭大夏国。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明末,张献忠建立过“大西”政权,辖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明末清初,四川历经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满目疮痍。《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清初,分全国内地为18行省,四川省为其一,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遵义改属贵州,东川改属云南,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并通过湖广填四川运动恢复了生产力。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
宣统三年(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揭开辛亥革命序幕,随后于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朝统治。
民国元年(年),四川军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府。民国二年(年)袁世凯实行“军民分治”,废府、州、厅建置,复置道,将县直隶于道。将四川省分置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
民国三年(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七年(年),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
民国十七年(年)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同年,废除道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年12月至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四年(年)2月,以刘湘为省主席的新四川省政府成立,撤消防区制,川政统一。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3月初,蒋介石乘机赴四川考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四川土地。蒋介石大力整顿四川的军事、财政和交通设施,有效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
民国二十六年(年)9月,川军将士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召开出川抗战誓师大会。抗战时期约有万四川人出川抗战,保家卫国,留下了“川人从未负国”的佳话。
民国二十八年(年),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
民国二十八年(年),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
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年1月,撤销四川省,并将今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区和西康省。4个行署区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个县。
年9月,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年9月,重庆市再次并入四川省建制。
年,四川省通江县碑坝区划入陕西省。
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
年,四川省旺苍县三道乡划入陕西省。
年,原四川省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与地级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年10月,国务院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
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年3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年表
史前时期,BC–2,BC
巴国与蜀国2,BC–BC
秦汉时期BC–AD
成家25–36
蜀汉–
两晋南北朝时期–
成汉–
西蜀–
隋唐时期–
前后蜀–
前蜀–
后蜀–
两宋时期–
李蜀
元明时期–
明夏–
大西–
清治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至今
3四川历史
大约1万年以前,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遗骸等,在东起长江三峡,西至甘孜、阿坝的全川范围内广泛分布,迄今发现遗址处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种子已经撒遍了巴山蜀水。
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有巫山(现属重庆市)大溪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岷江上游遗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遗址、西昌礼州遗址、成都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汉三星堆遗址。这里发现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质生产工具、陶器、动物遗骸,以及工艺品,表明已经达到新石器的全盛时期。由于新石器文化的高度发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渐产生。
四川在中国古史传说里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名扬中华、迹遍海内的帝颛顼。
古文献还记载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区和川东重庆治水。也有文献说大禹生于西川石纽,地在今北川县。这些都是远古四川与中国各地存在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的证据。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公元前年,战国时期,因巴、蜀发生战争,秦惠王趁虚而入,先后兼并了蜀国和巴国,设立了蜀郡和巴郡。此时的巴蜀地区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
秦惠文王后元9年(公元前年),巴、蜀两国被秦国灭亡后,秦在巴蜀故地设立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5年(公元前年),巴蜀二郡划入全国十三州之一的益州。新莽地皇5年(24年),蜀郡太守公孙述起兵占据益州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号成家。东汉建武12年(36年),公孙述战败,益州重归中央政权管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建都成都,年灭于曹魏。
到了两汉时期,属益州,此地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从此,魏、吴、蜀三国相争,在这片广衰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让人感怀当年的烽火硝烟。年蜀汉被魏国所灭。年四川归西晋王朝统治。年李雄起义成功,攻克成都,建立大成国。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南北朝时,归南朝统治,四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陷入低潮。年归隋朝统治。隋文帝时期,四川西部高原和临近云南的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拓。年唐朝建立后,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继续对四川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工作,四川地区的经济慢慢复苏,并达到了另一个高潮。年归宋朝统治,置川陕路。北宋咸平四年(年),今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
晋初年,划出益州一部设梁州。西晋末年,李特率流民起义军攻入益、梁二州。东晋永安元年(年),李特侄子李雄在成都称王,史称成汉。年被东晋所灭。南北朝时,益、梁二州先后成为南朝的宋、齐、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州、郡、县的建置和更改十分频繁,数量有所增加。唐代,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州、县数量大大增加,县的建置将近个。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很多羁縻州、县,以加强民族地区的管理。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则属南诏地方割据政权。五代时期,前"蜀"王建(-)和后"蜀"孟知祥(-),又先后在今四川地区建立过地方割据政权。
宋王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县减并至个左右。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并西川路和峡西路为川峡路。真宗咸平4年(),又分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称之为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北宋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在四川地区建立过"大蜀"农民革命政权。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则属大理地方割据政权。
元朝至元23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现在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行中书省"。元末红巾军起义后,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年为明朝所灭。
明清时期,四川省辖境己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明代,四川是全国13行省之一,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过"大西"农民革命政权(-),建都成都。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为后来的西康建省打下了基础。
年元朝延续宋时的行政区划,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年红巾军首领之一明玉珍人蜀称帝于重庆,国号大夏。年来朱元璋讨平夏政权,四川归属明朝统治,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清朝派兵入川,四川归清朝统治。清朝设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清朝中叶以后,四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白莲教大起义,历时9年。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后,各族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人口锐减,田地荒废。辛亥革命后,四川成立了四川军政府。后又曾出现长达近20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中共四川省党组织先后领导了20次武装起义。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四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重庆,重庆作为战时的首都8年,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是中国抗日的兵源、财源以及粮食和物资基地。这一时期四川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年底四川解放,年西康省划归四川。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5年时期,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兴起,使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
4地形地貌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个土属、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四川盆地底自西向东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
1.成都平原
2.川中丘陵
3.川东平行岭谷
5人口民族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全56个民族。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民族。
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
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语和嘉戎语,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语,其中约60%的人兼通汉语。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语,其中70%兼通汉语。
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
洛带古镇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粤、赣、闽客家人后裔,他们仍完整地沿袭着客家风俗,说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龙泉驿区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口总数达50万,较好保留了客家语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约有70万人会讲客家话。
洛带古镇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粤、赣、闽客家人后裔,他们仍完整地沿袭着客家风俗,说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方言。
四川话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及周边省份邻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6野生资源
四川省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绿尾虹雉、苏门羚、黑鹳、云豹、雪豹等。四川省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熊猫、猕猴、黑熊、大天鹅、水鹿、红腹角雉等。
四川的国家保护动物7历史文化
川中文化区:成都、绵阳、德阳、遂宁、雅安、眉山、资阳、乐山
川南文化区:自贡、宜宾、泸州、内江
川东北文化区: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
攀西文化区:攀枝花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统称为攀西)
川西高原文化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部的高原区域)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8旅游资源
四川有世界遗产6处,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东风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四川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年),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年)。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年)。截止年7月,四川省境内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家,4A级家,峨眉山、九寨沟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年末,四川全省自然保护区个,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2%。年末有国家级生态县(区)1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48个。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国家地质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四川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
自古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并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金城天下奇”之誉。四川有贡嘎山(蜀山之王)、四姑娘山(蜀山皇后)、华蓥山(天下情山)、金城山(道教仙境)、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螺髻山、天台山、千佛山、蒙顶山、西岭雪山等著名山峰,有横断山系的雀儿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以及大凉山、小凉山、龙门山、丹景山、葛仙山、米仓山、大巴山、龙泉山等大小山脉。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2家)成都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绵阳北川羌城旅游区(中国羌城-老县城地震遗址-“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新县城-吉娜羌寨)乐山峨眉山旅游景区乐山乐山大佛风景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黄龙风景名胜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特别旅游区(震中映秀-水磨古镇-三江生态旅游区)南充市阆中古城旅游景区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旅游景区广元市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南充市朱德故里景区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四川21市州主要旅游景区一览表所属地区主要旅游景区成都市天府广场、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文殊院、金沙遗址、都江堰、青城山、永陵、明蜀王陵、望江楼、人民公园、宽窄巷子、锦里、春熙路、成都远洋太古里、大慈寺、琴台路、东郊记忆、昭觉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博物院、宝光寺、西岭雪山、天台山、九龙沟、刘氏庄园、丹景山、银厂沟、太阳湾、龙兴寺、三昧水、白鹿镇、建川博物馆、杨升庵祠及桂湖、罨画池、洛带古镇、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安仁古镇、泰安古镇、街子古镇、石象湖、朝阳湖、花舞人间、桃花故里、成都欢乐谷、国色天香乐园、成都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绵阳市越王楼、北川、七曲山、窦圌山、李白故里、药王谷、九皇山、报恩寺、寻龙山、仙海、绵阳科技馆、子云亭、富乐山、绵阳博物馆、跃进路自贡市自贡恐龙博物馆、荣县大佛、中国彩灯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攀枝花市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攀西大裂谷格萨拉、龙潭溶洞泸州市黄荆老林、太平古镇、佛宝、尧坝古镇、方山、天仙硐、张坝桂圆林、玉蟾山、泸州老窖旅游区、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德阳市三星堆、香山鹭岛、绵竹年画村广元市剑门关、皇泽寺、翠云廊、七里峡、西武当山、曾家山、昭化古城、明月峡、天曌山、千佛崖遂宁市中国死海、观音故里、龙凤古镇、陈子昂故里、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宋瓷博物馆内江市石牌坊、安泰山庄乐山市乐山大佛、峨眉山、夹江天福观光茶园、黑竹沟、大佛禅院、乐山嘉阳国家矿山公园、马边大风顶、金口大峡谷、郭沫若故居、东方佛都、夹江千佛岩、嘉定坊、罗城古镇、嘉州绿心公园资阳市安岳石刻、圆觉洞、陈毅故居宜宾市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洞乡、夕佳山、李庄古镇、红岩山南充市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琳琅山、西山、凌云山、嘉陵第一桑梓、升钟湖、禹迹山、太蓬山达州市真佛山、賨人谷、八台山、龙潭河、金山寺、百里峡雅安市碧峰峡、蒙顶山、安顺场、东拉山大峡谷、上里古镇、金凤山阿坝治州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山、毕棚沟、汶川甘孜州稻城亚丁、海螺沟、木格措、措普沟、海子山、跑马山、泸定桥、丹巴美人谷、新都桥凉山州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灵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广安市邓小平故里、华蓥山-石林、宝箴塞、天意谷、神龙山巴人石头城巴中市光雾山、恩阳古镇、义阳山、米仓山、南龛石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诺水河眉山市三苏祠、瓦屋山、老峨山、黑龙滩、眉山音乐喷泉、峨眉半山七里坪、彭祖山、齐山双佛、柳江古镇、中岩寺、中国泡菜城、青神国际竹艺城、仁寿城市湿地公园、江湾神木园、丹棱桃花源、洪雅藤椒文化博物馆9著名人物
古代序号人物简介1嫘祖远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之妻,发明养蚕。2李冰(前年-前年)秦国蜀郡守,擅长水利,都江堰为其杰作。川人称为”天府之父“。3文翁(前年-前年)汉代蜀郡守,创办中国首个官学“文翁石室”。4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资阳)人。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5落下闳(前年-前87年)阆中人,西汉时期历法专家,中国“春节老人”。6司马相如(前年-前年)巴郡安汉县(今南充蓬安)人。汉代文学家,擅长汉赋。7卓文君(前年-前年)邛崃人,汉代才女。8扬雄(前53年-18年)成都人,汉代哲学家、文学家。9诸葛亮(年-年)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10王平(?-年)渠县人,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11谯周(年-年)阆中人(一说西充人)三国蜀汉儒学大师和史学家。12武则天(年-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杰出政治家,广元利州人。13陈寿(年-年)南充人,西晋史学家,著有《诸葛亮集》及《三国志》。14袁天罡生卒年不详,唐初益州(成都)人,天文学家、阴阳术数家。15陈子昂(年-年)射洪人,唐代诗人,著有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16李白(年-年)江油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第一诗人。17黄筌(年-年)成都人,画家,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18王建(年-年)前蜀国国王,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19苏舜钦(8年-年)中江人,北宋文学家。20苏洵(9年-6年)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1苏轼(年-1年)眉山人,宋代第一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22苏辙(年-年)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3张宪(?-年)阆中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女婿。24魏了翁(8年-年)蒲江人,南宋哲学家,蜀学之集大成者。25陈尧叟(年-7年)北宋年间,南充阆中人,历任河南东道判官等。26陈尧佐(年-年)北宋年间,南充阆中人,历任翰林学士等。27陈尧咨(年-年)北宋年间,南充阆中人,历任武信军节度使等。28秦九韶(年-年)安岳人,南宋数学家,著有《数书九章》。29杨廷和(年-年)字介夫,号石斋,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30杨慎(年-年),成都人,明代文学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31张鹏翮(年-年)字运青,号宽宇,今蓬溪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32张问陶(年-4年)遂宁人,清代蜀中诗冠、书画家,著有《船山诗草》。33万安生卒年不详,字循吉,眉山人,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34陈以勤(年-年)南充人,明朝内阁首辅,嘉靖,隆庆年间宰辅。35张思训生卒年不详,巴中人,宋代天文学家。36秦宓(?-年年)德阳人,东汉末期蜀汉以辩材出众的大司农。37李调元(年-3年)罗江人,清朝官员、文人。(古代著名人物部分参考资料)近、现、当代政治军事朱德(年-年)字玉阶,南充仪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陈毅(年-年)年生,字仲弘,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瑞卿(年-年)南充人,首任公安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位大将之一。邓小平(年-年)广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张爱萍(0年-3年)达州人,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就任过国防部长。张澜(年-年)字表方,南充西充人,爱国主义者、教育家。吴玉章(年-年)原名永珊,荣县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范绍增(年-年)原名舜典,大竹人,川军第88军军长,抗日英雄。梁光烈(年-)三台人,上将军衔。曾任国防部部长。黄继光(年-年)中江人,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江竹筠(年-年)自贡人,原名江竹君,烈士。刘光第(9年-年)富顺人,清朝官员、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5年-年)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维新派人士。赵一曼(年-年)原名李坤泰,人称李姐,宜宾人,抗日民族英雄。喻培伦(-)清末民主革命家,内江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刘湘(-)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刘文辉(-)四川省主席,成都大邑人,四川争霸战的主角之一,人称“西康王”邓锡侯(-)南充营山人,中华民国四川省主席、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人士、军事家、抗日将领。田颂尧(-)又名见龙、光祥,成都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李世明年12月生,四川三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司令员。文学艺术阿来(年-)藏族,马尔康县人,当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李劼人(年-年)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年-年)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张大千(年-年)内江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巴金(年-5年)成都人,无党派人士,原名李尧棠,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流沙河(年-)原名余勋坦,金堂人,当代诗人。周克芹(-)简阳人,现代作家,著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刘心武(年-)成都人,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陈清泉(年-)著名画家,达州人,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商务部、三军仪仗队等收藏。胡万宝(年-)大竹人,青年作家,“巴蜀三杰”之一。贾飞(年-)渠县人,中国当红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郭敬明(年-)自贡人,中国作家,代表作《小时代》。演艺明星张杰年12月20日出生于成都,中国流行歌手。李宇春年3月10日出生于成都,中国流行女歌手。李易峰年5月4日出生于成都,中国男演员、歌手。廖景萱年10月15日出生于长宁县,中国大陆女演员。黄英年1月28日出生于渠县,内地华语乐坛人气女歌手,演员。张靓颖年10月11日生于成都,中国流行女歌手。纪敏佳年6月30日出生于成都,中国内地女歌手。郁可唯年10月23日出生于成都,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谢娜1年5月6日出生于中江,中国多栖女艺人。白举纲年11月2日出生于江油,中国内地男歌手。刀郎原名罗林。年6月22日出生于内江,歌手、音乐人。李伯清年11月08日出生成都,川渝地区民间艺术家。张含韵年4月9日出生于德阳,中国内地女歌手、演员。蒲巴甲年7月8日出生于阿坝州金川县,中国内地演员、歌手。王铮亮年11月30日出生于成都,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制作人、川音副教授。刘德一(年-8年),原名刘德益,演员,巴蜀十大笑星之一。陈小艺年2月8日,出生于乐山,中国内地女演员。李美熹年2月16日出生于四川简阳,中国内地女歌手。周强年1月6日出生于四川简阳,中国内地青年导演。财经陈欧年出生,德阳人,中国企业家、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刘军年出生,成都人,现任宏达集团董事局总裁兼董事。谢明年出生,仁寿人,四川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俊林年出生,仁寿人,四川郎酒集团董事长、郎酒销售公司总经理。乔天明年出生,绵竹人,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健林年出生,广元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年出生,泸州人,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10闲话四川之“川”
原创:“四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