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谷歌地图,东经°23’23.10”,北纬32°32’26.78“可见米仓山边缘无尽的林海,南郑,西乡与四川两省的省界,翠绿的山峰中央,一条河谷冲破群峰险岭,一路南奔到达四川,这就是南郑县福成镇的白玉后河——白玉小镇。
金秋十月,陕西电视台《揭秘》栏目组冒着毛毛秋雨来到白玉,探寻明建文帝殉难之谜,天公不作美,在这红叶霜染,山岭鎏金的大山里,云雾缠绕,神秘深邃的白玉,又频添了几分神秘。
据《通江县志》记载,流经碑垻的支流叫宕水河,今称前河,发源于白玉流经福成的支流叫北御河,二支流汇入诺水,注入通江巴河。当地老人讲,白玉因北御河而得名。明末清初至民国,这里一直是四川的辖地,民国时,碑垻设9保,福成《旧称程家垻》白玉设5保,民国政府扶持地方民团,在川军的支持下实行严格的保甲制度,管辖这一片。王三春的“棒老二”“垮裤队”,与袁罡的两支土匪横行川陕十几县,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年,红四方面军一个团从通江向平溪,碑垻福成发展,在碑垻垻溪建立苏维埃政权第五区,土匪闻风而逃,红军出川后,这里再次陷入川军地方保甲民团和土匪的蹂躏之中。年十月,碑垻,程家垻解放,解放军在程家垻驻兵一个排,开始清匪反霸斗争。建立了程家垻乡政府和碑垻乡政府,在今四川平溪垻设区公所,管辖整个碑垻片,通江设县政府。年,从通江来土改工作团,实行土改,改程家垻为福成乡,新设马元乡,改北御为白玉乡,碑垻新设三乡并设区公所。年碑垻片划归陕西南郑,原南郑辖汇滩乡划归四川南江。历史的变迁,白玉,终于从苦难走向了辉煌的岁月。
自元明代以来,白玉河,就沿河成路,他在米仓山以东,权且称它东线米仓古道。那时,商贾往来奔走于川陕,入川到达平昌达州,重庆成都,入陕至西乡汉中西安。公元年张献忠从米脂起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于年占领成都,即帝位,年号大顺。年正月,清军入川,与张献忠及黄瑶的地方武装展开了41年的拉锯战,川北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山大沟深,成了与清军决战的主战场,后张献忠战死于西充的凤凰山,由于大顺农民起义军不甘屈服,剩余力量与清军展开了斗争,四川人口有原来的万减少到不足50万人。在白玉境内,留下了许多“万人坑”,人口减少,米仓东古道一度萧条,经济败落。清嘉庆元年,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爆发了川楚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川北地区再次成为主战场和大后方。起义军的大量涌入,冶铁,兵工制造,火药再次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历时9年后惨遭失败。几经战乱,特别是明末清初,川北地区有的州县竟剩十几家人,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到川北巡视,几州几县不见一人,便上奏朝廷,康熙得知后下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向四川大移民,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长达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序幕。大批移民涌用来定居,白玉这条古道再次焕发了生机。
神奇的太阳石
沿白玉河向东北前行,大约4公里,在河道边的悬崖上,长着一座天然石笋,高约40米,四周青松翠柏环绕,蔚为壮观,依山傍河是一片肥沃的梯田,人到此,顿觉天开地阔,沿河两岸,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天地水山的灵秀集于一体,宛若到了一处仙境。这石笋居高临下,鸟瞰着河谷,这里便是红椿坝,石笋上可见一圆形图案,当地人称太阳石。提起这太阳石,村支书杨中策给我们讲起了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红椿坝原名二郎坝,解放后更名。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民国前就有数十户人居住,没有土地,靠租种当地一个叫潭十万的大地主土地生活。潭十万拥有上好的良田沃土山林,在当地富甲一方。真名潭碧凡,当地人称潭十万。潭十万的富足,引起了另一个地主的不满,这人名叫吴大典,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他精通水墨丹青,颤长雕塑画工,清时参加通江乡试,中的举人,人称吴老爷。有规模稍小的地产,由于吴老爷经常参与各大寺庙的整修,雕塑,彩绘,翻修佛像,深得佛道两教真传,乃白玉河有名的大掌坛人,深得乡邻敬重。
看着潭十万财力暴富,吴老爷心生嫉虑,但又无计可施。有一天,他从太阳石经过,见正面一3平方米壁面平整光滑,且正对着潭十万的豪宅,心生一计,运用高超的丹青技艺,在壁面绘一炫耀的太阳,照向谭十万的房屋,潭十万的潭姓,有水,乃水中生潭之意,以光火克水将水照干,不知是天意,还是潭十万经营失败,天长日久,潭家就不得安宁,人不兴,财衰败,最终走向没落。
听了这个故事顿觉很有趣,我想,也许是人们对地主老财的盘剥不满,肆意编造的神话,无奈之下作为内心的发泄罢了,杨支书说,这是一个上辈传下来的真实的故事,今天其后人还有。在好奇之下,我们走近了这个名叫太阳石的石笋,仔细观察后发现,确实是人工画上去的一个图案,褪色的颜料历经岁月的升华,依旧清晰可辩,让人顿觉无语了。
我们又来到一个名叫碑坪里的地方,在一座小山丘下,俨然发现一座用石条砌就的大墓葬,那就是谭十万的墓地。墓前是精雕细刻的桃源十三碑,栏杆雕护,气派非凡。难怪当地人称碑坪里,原来与这桃源十三碑有关啊,可惜毁于文革和惨遭盗墓贼毒手,失去了昔日的壮美,无法考证更多的历史线索。
离奇的故事也好,编造的神话也罢,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它向我们昭示: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真善美的规律,从潭十万的墓葬形制看,白玉,这条近代米仓古道,从元明到清,石制墓葬是一条众皆认可的形制,大到官宦豪绅,小到黎民百姓,从陕西到四川巴中,以白玉河的走向,到处可见石制墓葬群,这里又隐藏了多少历史的编码信息?
千年古树做见证。沿红椿坝顺河前进,来到了元平村的地界,这里就能遥望云蒸雾绕的佛头山了,河边一颗古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地老乡说,这颗树,叫巴梨子树,有千年的树龄了,仔细观察这棵树,它生长在河边一顽石峭壁的缝隙中,由于土壤贫瘠,养分匮乏,生长缓慢,但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茂盛,四季常青,即使在寒冬大雪,霜冻风佛,依然挺立。
在这棵大树前,遥望佛头山,如近在眼前。昔日在这米仓古道上,这里两山夹河,俨如一道山门,古树生长在“山门”间,因此,这里是登临佛头山进山朝贡,往来香客信徒们歇息的地方,后来就成了佛头山的山门了。香客们在古树前遥向佛头山大庙,焚香烧纸,许愿。这棵树,享受着人间烟火,默默守候着山门,带给人们平安,它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悲欢,刻录在它千年的年轮里。
有时候,我想,做一棵树;做不了树的思想,努力做一棵树的守望。
经过一条小路我们向佛头山进发。在3小时的爬涉下,来到了古树葱郁,曲枝盘绕的山顶。一座南郑西乡的县界碑立在眼前,这里是南郑与西乡的分水岭,抬眼望去西乡的大河镇尽收眼底,山如驼峰,一片片从佛头山伸向远方;沟如深涧一条连一条;涧如水流,奔向山下收不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让人倍感渺小。沿着陡峭的石壁,来到了佛头山山门。据清康熙二十四年翰林学士李钟峨编记载:“五佛崖在县治北四百里,明建文帝由蜀入秦,曾挂锡于此”。记载:“太祖山,川北第一高峰,峰顶一寺,名五佛寺。因太祖山形如佛头,故名佛头山”。
在当地老人的指引下,这里,竟然有二个佛头山之分,那么,五佛寺到底在大佛头山,还是小佛头山呢?从西乡县志和通江县志的记载:大佛头山有建基崖,寺是在山顶,有,那么小佛头山的寺庙一定就是五佛寺了,那么,当年发现的建文帝诗抄定是出自于小佛头山的五佛寺了。当地老人告诉我,那小佛头山离这儿向北五里左右有寺叫五佛寺,当地人又叫“五佛岩”“药王岩”,寺庙基本保存完好,有大量题诗和文字。看来,建文帝的诗抄应在小佛头山的五佛寺中,也许那里,就是建文帝隐居的地方吧。
山顶很平坦,有平米之阔,古树参天,野草丛生,随处可见野生岩羊活动的踪迹,东边的石坎下,有一汪四季不甘的水池,池边一颗大树,那就是传说中的神树神水。山顶中央,就是上殿的遗址。到处是寺庙残损的遗迹,整齐的围墙,轮廓清晰。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里的原貌吧:早晨,一轮红日从西乡方向的云海里冉冉升起,霞光染在大殿红青交辉的屋檐上,白色的晨雾像轻纱缠绕在山顶,洪亮的钟声响起,僧众们开始做早课,那诵经的天籁之音飘向云端
米仓古道的猜想
米仓古道,是基于陕西陕南境内米仓山而得名。米仓山作为大巴山的支脉,横贯川陕,如天然屏障锁住川陕的要塞。米仓古道开通于距今年,由殷代“方”国的巴人为通达古梁州治而开辟的一条通道。从巴中地区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资料看,米仓古道始于梁州,经喜神垻,南江,旺苍至平昌,止于达州;第二条从古梁州经小南海,天池梁,沿碑垻宕水河南下,经诺水栈道南达通江,平昌,止于达县。它是沟通成都重庆,川北与陕西的重要官驿商道,沿途遗址众多。古道之一的南江桃园牟阳古城,传说三国时诸葛亮从成都出兵在此屯兵演兵;而川陕交界的诺水河畔,沿河峭壁的古栈道,传说是诸葛亮大军修建。清乾隆二十四年,通江才子翰林院编修大学士李钟峨,游览考察,当来到诺水河牛角嵌时,见河岸夹翠,怪石如牛角,即兴写下了“别有洞天”四个大字。那么,在近代,从元代明代至清朝末,是否还有一条沟通川陕的米仓古道呢?
风雪五佛寺
在南郑县白玉地区,我们走访了佛头山,以及依山依穴而建的二座寺庙遗址,这里就是记载的“太祖山,川北第一高峰。”又载:“五佛寺在县治北四百里,明建文帝由蜀入秦,曾挂锡于此。”寻找建文帝逊难的蛛丝马迹,这里有大佛头山和小佛头山之分,史书并无记载,那么县志中提到的五佛寺又在哪儿呢?带着这个懝问,我们决定再登佛头山,探寻五佛寺的神秘.
我们来到了南郑白玉的元平村。天公不作美,这里海拔高,大风中夹着雪花,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小佛头山----五佛寺进发。沿着元平小河向北1公里,顺小路向山上攀援,路很大,乃当地村民打柴的路,进到山脚凹下时,就十分难走了,经过3小时的艰难爬涉,沿着悬崖峭壁小心攀登,还是找不见五佛寺。风雪很大,经过休息,又走了1小时,在一高大的悬崖下停住顿,向导说就在上面。抬头望去,古树参天,悬崖万丈,哪有寺庙的影子?到处白雪覆盖,路也没有,这时,向导带我们小心的从一处悬崖上爬过去,绕了一大圈,终于看见人工堆砌的石墙。
沿着人工砌就的平台走去,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峭壁上的台阶,走过一山嘴,只见万丈悬崖下一凹穴,一座寺庙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难怪看不见,好隐蔽的所在啊,这是一四十平米的崖穴,四周岩缝长满了青松,岩柏,檀香古树,上下是几百米的绝壁。悬崖和大树将崖穴围了起来,寺庙又建在穴中,好一处洞仙府第。寺庙只有二间,木架构建,30平米左右,保存完好,地上和寺顶无瓦,那原先盖的是木板,这儿,终年淋不到雨雪,木板散落一地,可能是人为的破坏。寺内塑像已残破,隐约可见观音的坐像。木柱木椽木板被香烟熏的漆黑一片,满地爆竹香签纸灰,可见当年香火之旺。由于年久失修,一片破败的景象。这里就是优美的五佛寺,当地人又叫五佛岩,药王岩.
我们在遗址周围搜寻起来,首先在左边一间的屋顶大梁上,发现了“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对联,在第二间的大梁上发现了“大清咸丰六年丙辰岁正秋月中浣日立旦榖”正文十八个大字,中书“向明贤子金,二凤,魁”等字样,并有“向润朝,向泗先,刘邦彦合众立”字。由此可见,咸丰六年即年,此寺是向明贤的后人所修建还是重建?距今多年,与建文帝殉难到此相差多年。那么这里是否有明建文帝的题诗呢?传说中的建文帝就隐居在五佛寺,是否有他隐居的踪迹呢?咸丰六年距明建文帝在位相距年,建文帝年登基,年逊难,在位4年,建文4年时,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从避难的角度看,这五佛寺倒是隐居的好处所,很难被发现,相距佛头山5公里,隔山相望,下有将军寨,大臣寨左右觭角,上有城墙岩天然屏障之险,当地传说,建文帝来到佛头山后,被当地的山民向明贤收留,后收为上门女婿,随行八位大臣,分别住在将军寨,大臣寨,垒石架木,住了下来,今有遗址。后建文帝同向明贤登上佛头山,将山上看得见的方圆二十公里的土地给向明贤所有。从五佛寺顶的梁上记载“一遗留产业,五佛岩地方一分,上齐松垭子,下齐龙洞沟”。然而,佛头山上下寺庙,都有向明贤的牌位,名字出现,“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对联为何多次出现在深山寺院中呢?
我们在破败的遗址中找寻碑刻或文字记载,在残垣断臂中,一无所获。在一块门板上,隐约可见一首题诗,那是传说中建文帝所写,流传下来的: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这首诗反映了在大巴山隐姓埋名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那么,五佛寺是向明贤后人为纪念他所建,佛头山寺中出现向明贤的牌位,那是后人翻修时为纪念他所立,说明,佛头山建基崖上下寺庙,最早就是向明贤创建,皇图,帝道的文字证明,建文帝与向明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修建如此规模的寺庙,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而建文帝则做了后盾,也为后来出家为僧奠定了基础。
暴雨后的白玉河
白玉佛头山城墙岩佛头山
经过碑坝的红色交通线
著名的红色交通线是红四方面军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达成秘密的互不侵犯协议,建立的一条可以经常往来的秘密交通线。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后,蒋介石急令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与川军刘湘、田颂荛等部进行围攻,但蒋介石对杨虎城等地方势力不放心,又派嫡系胡宗南部进驻甘肃陇南地区,从侧背监视杨虎城部。杨虎城将军洞察蒋之阴谋,便不得不与红军寻求合作途径。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宣言,愿与“停止进攻红色区域、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武装人民”的任何武装部队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多次协商,红四方面军与杨虎城第十七路军最终达成秘密的互不侵犯协议,并同意建立一条可以经常往来的交通线,史称“红色交通线”。
从此武志平同志以国民党三十八军代表身份,由汉中穿南郑碑坝、西乡大河坝、到镇巴永乐乡核桃树,再到通江两河口,会见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负责人傅钟同志。1月24日,武志平到达苦草坝会晤了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和总参谋长曾中生同志,汇报了陕西省党组织的工作安排,传递了军事情报,将所带无线电器材、密电码、军用地图等交给了红四方面军总部、洽谈了与敌三十八军订立“互不侵犯协定”的事宜。自此,建立起了第一条由汉中经南郑、西乡、镇巴永乐乡核桃树、四川通江两河口到川北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秘密交通线。因道路险峻,山高路远及土匪栏路抢劫等艰难险阻,便建立第二条由汉中、西乡、镇巴县城、高脚洞、渔渡坝,并在渔渡街上王应碧客栈建立秘密联络站,由于距红军总部太远,联络困难,又建立第三条由镇巴县城到黎坝、关门垭至川北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秘密交通线。主要运送无线电器材、药品、电池、食盐等物资交给红军总部。
“红色交通线”的建立,开辟了地下秘密交通线通道,不仅能够沟通镇巴根据地与上级的联系,而且保证了人员信件的往来,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得以迅速发展
田野流浪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