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南郑概况

政区概况

南郑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地理坐标:北纬32°24′~33°07′,东经°30′~°22′。县境东与陕西省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81.5公里和43公里;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边界长度32.84公里。县界总长度为.04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最长直线距离79公里。全县地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汉山镇周家坪村,位于县境北部。县城中心十字距汉中市中心广场13公里,距汉中火车站15公里,距汉中高客站17公里,距汉中柳林飞机场31公里,距汉中市政府驻地12公里,距省会西安(经西汉高速公路)公里。

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县境北部梁山脚下的龙岗旧石器遗址遗物证实,南郑早在万年以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南郑地名,始见于《史记·六国年表》周定王十八年记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秦)左庶长城南郑”。名称来源有“郑民南奔”“出险就平”“奠祭之邑”三说,“郑民南奔”渐被认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南郑置县时间,史无明载。其地夏、商两代属梁州,为褒国所有;西周并于雍州,为周代古邑。进入春秋后,为诸侯国争夺地盘时期。周平王二十一年(前),褒国被庸国所灭,南郑为庸国所有。周匡王二年(前),楚庄王联合巴国、秦国击败庸国,分割了庸国土地。从此,南郑进入秦、巴、楚三国争夺之盛期。南郑先属秦,后入蜀。战国始秦取蜀南郑,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秦左庶长筑南郑城(今汉中城东北),南郑地名始著。躁公二年(前)南郑叛秦,秦惠公十三年(前)伐蜀夺回南郑。周显王在位(前~前),南郑被蜀占据。秦孝公元年(前),汉中被楚国占据,与秦地接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派司马错领兵灭蜀,南郑复秦。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秦楚丹阳之战,秦夺楚汉中郡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治城西(今安康),辖南郑县。

自公元前年秦左庶长建筑南郑城以后,历为汉中郡、道、府、县所在地,为陕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分天下为36郡,南郑为汉中郡属县;秦亡(前),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以南郑为都城,辖巴、蜀、汉中31县。西汉(前~25),南郑为汉中郡属县,隶益州刺使部。东汉(25~)光武帝初年,汉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迁到南郑,汉中成为州、郡、府、道、县的治署所在地。汉献帝初平二年()张鲁占据汉中,改汉宁郡,郡治南郑,建立政教合一政权24年,建安二十年()降曹,复改汉中郡,治南郑。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从四川攻占汉中,自立汉中王,南郑属蜀汉。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的较量。蜀汉景耀六年、魏景四年()十月魏灭蜀汉,分益州置梁州,南郑归魏,治所沔阳(今勉县)。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泰康元年()晋统一全国,梁州统汉中等8郡,州治由沔阳迁南郑,后司马迪改梁州为汉国,南郑属之。孝武帝宁康元年()南郑归前秦,太元九年()复归晋。南北朝(~)时,宋、齐沿用晋制,置梁州汉中郡,南郑为州、郡治所。北魏分置汉水东南部为汉阴县,周隋之际废。延昌元年()分南郑县置武乡县(今汉台武乡);延昌中期分西南部为廉水县(治所今濂水镇)。梁武帝大同元年()南郑入梁,废廉水县,复入南郑。西魏废帝元年(),汉中地入西魏,废帝三年()改南郑县为光义县,治所未变。北周闵帝元年(),汉中地入北周,改汉中郡为汉川郡,武乡县该为白云县。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撤销汉川,保留梁州郡,南郑为郡治;隋炀帝大业初,废梁州复置汉川郡,郡治南郑,白云县并入南郑,至大业八年()县治移至郡城西,南临汉水。唐高祖武德元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太宗贞观元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南郑县为山南西道、梁州治。德宗兴元元年(),改梁州为兴元府,南郑〔升〕为赤县〔百姓免官税一年〕,南郑为道、府治所。五代(~)初年,南郑为前蜀所有,后唐同光三年()灭前蜀后入后唐,顺应元年()兴元地入后蜀,南郑为山南西道、兴元府治所。在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乾德二年()南郑随兴元归宋,北宋年初置峡西路,首统兴元府,路治南郑。神宗熙宁五年(2)分为两路,南郑划归利州路,并为路治。南宋绍兴三年()二月,北方金兵首次攻陷南郑城,兴元地(含南郑)成为吴玠、吴璘等将士抗金的前线。绍兴四年()(另说光宗绍熙四年),在县西南部置廉水县,至理宗绍定年间废复入南郑县。绍兴十四年(),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兴元(南郑),西路治兴州(略阳)。乾道八年()三至十一月,著名诗人陆游在南郑作诗多首,赞颂山川美景,抒发对抗金的忧郁心情。端平三年(),蒙古军50万人马大举南侵,攻兴元府入蜀。汉中入元版图,南郑隶之。元朝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治,正式划归陕西。明朝洪武三年()四月汉中入明,南郑隶之,五月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六月改为汉中府,南郑为路、府治所。洪武九年()改陕西行中书省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汉中府,南郑为府治。洪武十年(),褒城县并入南郑县。正德年间(~),在县南青石关设巡检司。崇祯十六年(),李自成部贺珍占据汉中。在清代,南郑属陕西布政使司汉中府辖县。顺治二年(),清兵部郎中胡全才任关南道,诱降贺珍,九月清廷授予贺珍“定西前将军”;次年正月贺珍反清,攻打长安,兵败退回汉中、兴安。顺治五年(),吴三桂曾率军驻扎南郑,八年还京,九年又来。康熙十三年(),清兵撤离汉中,南郑再次被吴三桂部占据,至十八年撤离。嘉庆二至九年(~),白莲教起义军转战南郑给围剿的清军以重创。同治元年(),四川起义军邓天王率军进攻汉中,据县南青石关;云南昭通农民起义军蓝大顺部袭击褒城,过南郑占洋县。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由兴安入汉中,攻克各县,攻占汉中府,次年正月撤离。中华民国二年(3)废府设道,南郑为陕西省汉中道治所;十七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陕西省辖;二十一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川山边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年2月底撤离,共建立1个县级苏维埃政府、3个区苏维埃政府和24个乡苏维埃政权,南郑有0多人参加红军,随军入川参加长征人以上。民国二十四年(),汉中各县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查区,专员公署进驻南郑城。

多年来,南郑经过多次历史变迁,行政区划随政权更替而变化。“南郑”这一名称,除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初年()年间更名为光义县外,从未改变,所辖区域明代前无考,明代至民国大致包括:除现在褒河镇周围地区以外的今汉台区全部,今城固县柳林镇及周边,今南郑县汉山、大河坎、胡家营、圣水、湘水、法镇、牟家坝、小南海、红庙、青树、协税、梁山、阳春、高台、新集等镇所辖区域。民国二十四年(),废除乡里行保甲,划分5区23个联保处保,共甲;民国三十年(),改联保处为乡镇公所,并调整插花地。年12月6日南郑解放,分设为南郑县和南郑市,将原县城5镇及近郊的汉水、石马两地新设南郑市,其余15乡仍属南郑县,同时划入褒城县协税镇,县辖16个乡镇,治所十八里铺(今汉台铺镇)。12月12日南郑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将16乡(镇)划分为7区,之后调整区乡多次。年底,四川省通江县碑坝区所辖8乡划入南郑,年底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年8月市县分设,恢复南郑县建制,县城设周家坪,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冷水、南海、汉山、红庙、碑坝5区和原褒城县辖高台、新集、黄官3区及原黎坪中心区6乡为南郑县新政区,设中所、新集、南海、红庙、黄官、碑坝、元坝7个区工委,56个人民公社。年,新集区工委分设为新集区、高台区工委,中所区工委分为冷水区、汉山区工委,共辖63个人民公社。年,区工委改为区公所,辖68个人民公社。年政社分设,设9区63乡5镇。之后,行政区划共变化五次:年6月撤销9区和10镇58乡,组建19镇19乡;年11月撤并乡镇8个,辖18镇12乡。年,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大河坎镇迎宾路以西6村划归汉中市经济开发区管辖。年6月撤乡并镇8个,辖22个镇,村委会由个撤并至个,村民组由个撤并到个。年4月,成立艺苑社区居委会,大河坎镇管辖。年9月实施镇村综合改革,辖20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个村民委员会,共有个村民小组。

南郑县年县辖镇街道办事处及行政村(城镇社区)一览表

镇名

辖行政村数

(城镇社区)

行政村及城镇社区名称

汉山街道办事处

17(4)

城东社区、城南社区、城西社区、城北社区;白马寺村、高庄村、草堰村、五丰村、国庆村、红桥村、赵家湾村、岳树岭村、保卫村、石门村、汉坪村、刘家营村、汉山村、白家湾村、杨家坝村、陶家湾村、齐力村。

大河坎镇

7(5)

大河坎社区、油房街社区、艺苑社区、渔营社区、店子街社区;中所营村、卢家沟村、歇马店村、三花石村、丁元村、汉群村、李家营村。

圣水镇

13(1)

圣水社区;升仙村、山口村、山羊村、王营村、南华村、马家嘴村、后营村、庄房村、瓮池村、五爱村、新营村、廖坝村、青史村。

胡家营镇

8

王河坎村、高皇村、永灯村、建丰村、群星村、塘坎村、胡家营村、石谷寺村。

协税镇

11

协税村、王庄村、吴坝村、大营村、徐坡村、南路村、枣林村、张坪村、黄家沟村、马家岭村、三官庙村。

梁山镇

17(1)

梁山社区;星光村、前丰村、石拱村、中咀村、梁西村、梁山村、南寨村、王巷村、爱国村、岭岗村、万众村、荣国村、利民村、永远村、永固村、丁店村、肖营村。

阳春镇

10

陈村、阳光村、安坎村、付家河村、农丰村、苇池村、庄房村、玉泉村、杜家湾村、泉沟村。

高台镇

14(1)

高台社区;骑龙村、立峰村、东风村、东新村、东升村、团结村、战斗村、红旗村、红建村、红星村、姜刘村、弥陀村、石科村、二郎村。

新集镇

28(1)

新集社区;河湾村、王坪村、水城村、碗厂村、二门村、焦山村、新合村、许营村、罗堰村、西关村、太白村、岳岭村、龙王村、鲁营村、杨沟村、五郎村、木坪村、华燕村、华安村、华山村、陈湾村、汪家坝村、张营村、铁炉村、黄河村、程扁村、白马村、双星村。

两河镇

9

三门村、仰天坪村、钢厂村、白庙村、红庙村、倒庙村、墁坡村、炉河坝村、竹坝村。

黎坪镇

8(1)

元坝社区;黎坪村、龙山村、瓦石溪村、二郎庙村、五郎坝村、松坪村、七鸭子村、桃源村。

濂水镇

8

濂水村、流西河村、团堆村、里仁村、联合村、七里村、雅和村、熊庙村。

黄官镇

23(1)

黄官社区;长岭村、宝鼎村、张家湾村、火地沟村、新田村、桂花村、五丰村、朝阳村、水井村、潮水村、河坝村、青龙村、武营村、高石坎村、观音沟村、李家咀村、何家沟村、武家沟村、大坪村、龙池村、庙坝村、云河村、店子村。

青树镇

18

欢喜岭村、高柳村、冉家营村、新店村、汉山村、五道岭村、查家沟村、青树村、石桥沟村、潘家沟村、沙河村、七里村、双联村、汪家坝村、黄龙村、钟宝寨村、土地垭村、马鞍山村。

红庙镇

16(1)

红庙社区;西沟村、喜神坝村、金沟村、罗帐岭村、徐家岭村、碾子坝村、柳林村、东沟村、中心村、干坝子村、红寺坝村、白家坝村、五龙庵村、民生村、关键村、群福村。

牟家坝镇

15(1)

牟家坝社区;祖师殿村、青山沟村、柳沟村、王家沟村、马仙坝村、徐家庵村、关公庙村、里八沟村、幸福桥村、马鞍山村、云峰寺村、朱家河村、茶房寺村、打鼓庙村、高家岭村。

湘水镇

12

海棠寺村、红旗村、湘水村、黄花窑村、五里沟村、盘龙庵村、五里店村、高皇山村、经堂湾村、潘家坝村、华严寺村、海明村。

法镇

14

桂花村、沙坝村、黄家沟村、曹家坝村、新店村、水磨村、法镇村、八宝村、双河村、梓橦村、后河村、李子垭村、茨坝村、沙河村。

小南海镇

14

黄家山村、沙子河村、秦家坝村、三圣庙村、峡山槽村、青石关村、郑家坝村、小河沟村、回军坝村、老龙池村、大安沟村、康家坝村、双龙村、小坝村。

碑坝镇

14(1)

碑坝社区;西河村、广家店村、梁堂村、南岔河村、茶园村、西江村、花园村、大竹村、韭菜岩村、大西坝村、四沟村、坝溪村、朱家坝村、松树庵村。

福成镇

12

佛头山村、马元村、楠木树村、程家坝村、大营村、底坪村、明三湾村、田家营村、芭蕉坪村、何五岭村、红岩村、中营村。

向阳社区

管委会

1

向阳社区居委会。

南郑地处汉江南岸,与汉台区隔江相望,为汉中双百城市组成部分。西汉、十天、宝汉高速公路、西成客专高铁和省道线、汉朱路穿境而过;临江的大河坎、梁山、圣水、胡家营四镇近33平方公里为汉中市中心城区建设范围,县城周家坪作为汉中大城市西南部副中心建成区5.5平方公里,横跨汉江的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汉江桥闸3座桥梁和天汉大道、南郑大道、西二环大道,把南郑县城与汉中中心城区连成一体。至年末,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至25.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已建成省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通过验收。境内生态良好,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县域经济特色鲜明,茶叶、烟叶、生猪、中药材、蔬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烟草、设备制造、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绿色农产品加工为工业经济的支柱;旅游重点景区两山(黎坪山、龙头山)两湖(南湖、红寺湖)一中心(大汉山休闲旅游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小南海、龙岗寺、圣水寺开发初具规模,大汉山、红寺湖、圣水法镇三大旅游环线基本形成。

据县民族宗教局统计数据:截至年末,县内居住1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99.9%。此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黎族、侗族、维吾尔族、土族、仡佬族、畲族、藏族、佤族、拉祜族、仫佬族等17个少数民族共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有圣水镇、汉山街道办、大河坎镇、新集镇、梁山镇等,其中圣水镇五爱村聚居回民人。(民族宗教局提供资料)

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至年末,县内宗教活动场所41处,已登记开放26处。其中,基督教5处,天主教3处,佛教8处,道教9处,伊斯兰教1处。登记在册宗教职业人员66人。其中,佛教比丘18个,比丘尼8个;基督教牧师3个,长老3个,传道员9个;天主教神父3个,修士1个;伊斯兰教阿訇1个,道教道士8个,道姑12个。信教群众近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主要分布于小南海、圣水、汉山、新集、梁山等地。(民族宗教局提供资料)

南郑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地处长江流域的西北部,与四川接壤,故语言基本属于西南方言,个别地方为地道四川话,与普通话相通。

南郑县为陕西省人口较多县之一。据公安口径统计:至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户,总人口人,比上年减少人,下降0.45%。其中,男性299人,占51.8%;女性人,占48.2%;男女性别比为.4:。在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65人,占总人口27.5%,比年末人减少人,下降10.35%;乡村人口人,占总人口72.5%,比年末人增加人,上升3.9%。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人。其中,人口较稠密的有汉山街道办事处、大河坎镇、梁山镇,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人、人、人;人口密度较小的有黎坪镇、福成镇、碑坝镇,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1人、27人、29人。年内人口变动情况:全年出生人(其中往年人),出生率9.84‰,比上年出生人减少人,出生率比上年下降0.46‰;死亡人(其中往年死亡人),死亡率8.47‰,比年死亡人增加人,死亡率比上年上升0.68‰。迁入人(其中省外迁入人),迁出人(其中迁往省外1人),重统人,漏统人。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人,自然增长率1.37‰,比上年自然增长人减少人,自然增长率比上年3.08‰下降1.71‰。

年,人口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至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人,占年末总人口的16.45%;比年末人增加人,上升0.22%;比0年末人增加人,上升1.85%。二是人口复苏平稳。全年人口出生率9.84‰,高出~4年平均出生率1.2‰左右,且城乡二胎怀孕人数增加,为年后16年内的第二个人口出生增长年份。(据公安局提供资料整理)

地貌特征

南郑县地处扬子准地台北缘,龙门——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汉南米仓台拱区,其构造分为米汉台凸、宁镇台凹、汉中新断凹三区。在陕西地貌分区中,属陕南秦巴山地组成部分。横亘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汉中平原组成部分)、低山丘陵区(大巴山低山丘陵组成部分)、中山区(米仓山至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区组成部分)。据~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调查,上述三种地貌总面积分别为公顷、公顷和.63公顷,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分别为11.86%、22.55%和65.59%。地貌多样性特征明显,山体海拔0~米;丘陵区海拔~0米;平原区海拔~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米;最低处为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米。

境内河流众多,除汉江为过境河流外,其余均发源于南部米仓山地和北部丘陵区。河源地质复杂,高山峡谷,多溶洞,气候多变,森林茂密,水量富集。据汉中市河管处0年重新修订,全县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总长度.61公里;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的支流65条,总长度.95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流域总面积.04平方公里。上述河流分属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部的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流入汉江,属汉江水系,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南部的西流河、碑坝河、后河、白玉河、长潭河、焦家河属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34平方公里。在诸河流中,以汉江、濂水河、冷水河为主干流。濂水河、冷水河支流众多,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占全县一半以上。河流年径流深.1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3.52亿立方米。通常情况下,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易造成江河沿岸洪涝灾害;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节用水困难。年汛期降雨偏少,河流均未出现超警戒流量。(水利局吴鹏)

南郑县年主要河流概况统计表

河流名称

汉江

濂水河

冷水河

漾家河

西流河

碑坝河

后河

兴隆河

青石关河

白玉河

合计

河流长度

36.8

70.1

53.5

25.3

55.7

52.7

47.5

31.6

19.8

20.6

.6

平均流量

95.5

16.7

19.3

5.2

10.2

9.7

8.3

-

-

-

-

河道比降

0.77

10.5

19.6

28.5

17.2

18.4

21.3

27.2

48.4

18.9

-

水能理论

蕴藏量

1.6

4.2

5.0

1.7

3.0

4.6

3.3

-

-

-

23.4

据年全国第二次土壤资源普查:境内土壤可分为5个土类、14个亚类、37个土属、个土种。土壤类型以黄棕壤、水稻土为主,水平地带型和垂直地带型分布明显。(1)黄棕壤分布在海拔~米的丘陵中山区,腐殖质层厚6~10厘米,是森林、草地及旱坡地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公顷,占土壤总面积81.43%。其中,黄褐土分布最广,山区、丘陵、平坝皆有,面积8.5公顷,主要为旱地、园地,少部分属林地。(2)水稻土为主要农用土壤,分布在海拔米以下平川和河流谷坝,面积46.5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16.2%,其中农用土壤.9公顷,潴育性水稻土发育较好,淹育性水稻土发育较弱。(3)潮土、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米左右的河流、沟谷地带,面积分别为.9公顷、公顷,占土壤总面积0.51%和0.37%,主要是园地、湿地,部分用作粮菜生产。(4)棕壤分布在海拔米以上中高山地,面积.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1.16%,为难以利用的土壤。(据农业资源普查资料)

气候概况

南郑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在地理区划上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四季分明,春旱少雨,夏热多雨,秋多阴雨,冬多雾寡照。(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经常有冷气流进入,天气多阴,干旱少雨,有时寒潮侵袭,但气温不至过低;春季天气多变,乍寒乍暖,时有出干旱;夏季东南风频繁,湿热气流进入,雨热同季、多雷雨、伴狂风,也有干旱发生;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往往阴雨连绵,伴有暴雨,有时也出现干旱。(3)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表现为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由北向南递增。(4)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频繁,山区、丘陵局部夏秋伴有强风、冰雹。

年,全县平均气温15.7℃,较常年偏高1.3℃。年极端最低气温-9.2℃,出现在1月25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出现在8月19日。全年无霜期天,终霜结束于2月26日,较常年偏早14天;初霜始于11月27日,较常年偏晚10天。年降水总量.1毫米,较常年偏少28%,年日降水量≥0.1毫米的日数为日;较常年偏少75天;日最大降水量41.1毫米,出现在9月24日;全年日照总数.2小时,与历年平均值持平。

(1)温度:年平均气温15.7℃,较常年均值14.4℃略高;年极端最高气温38.4℃,出现在8月1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9.2℃,出现于1月25日一次大范围降温天气中。气温要素极端最高气温偏高,极端最低气温偏低,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差异较大。(2)降水:年降水总量.1毫米,较常年均值.0毫米偏少3成左右;年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数较历年同期少20余天,全年降雨偏少,旱情较重。全年汛期5~9月大降水4次,均集中在7~8月,8月中下旬至9月为伏旱期,月内无有效降水,天气干旱;9月中下旬出现一次连阴雨,缓解了伏旱。之后,气温下降,天气凉爽。(3)日照:全年日照.2小时,较常年均值.3小时基本持平.

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主汛期7~8月出现4次较明显降水过程,3次集中在7月;8~9月持续伏旱,8月上旬至8月下旬,除少数乡镇外其余各乡镇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其中胡家营镇最高气温达到40.6℃。在此期间,南郑国家一般站10~50厘米土壤湿度下降至50%左右。这种情况持续至9月一次连阴雨过后,旱情开始好转。

总体上看,年洪涝、秋淋均未大面积长时间出现。但降水范围广、局地降水强度大,伏旱时间较长。一日内降雨量较大日期有9月24日41.1毫米、7月12日35.5毫米、5月14日34.6毫米。根据与县民政局多次联系情况,全县汛期期间无重大灾情。

南郑县年气象要素自动记录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均值/极值

平均气温

(℃)

2.8

5.5

11.9

16.9

19.6

25.4

26.7

27.4

21.8

15.3

9.8

5.6

15.7

年极端最高

气温(℃)

14.9

21.5

25.0

30.1

33.0

37.5

36.3

38.4

35.9

30.8

21.0

17.6

38.4

年极端最低

气温(℃)

-9.2

-4.1

0.0

7.6

9.6

15.1

17.1

18.4

15.0

6.7

-1.1

-2.6

-9.2

平均最高气

温(℃)

7.3

11.9

17.6

22.8

25.9

31.4

32.5

33.0

27.1

18.9

14.0

10.2

21.1

平均最低气温(℃)

-0.3

1.2

7.7

12.5

15.3

20.5

22.9

23.4

18.3

13.2

7.4

2.6

12.1

降水量

(mm)

11.9

15.8

26.7

39.8

98.8

69.6

.0

29.5

.5

84.0

44.2

2.3

.1

平均风速(m/s)

1.0

1.0

1.3

1.3

1.4

1.4

1.3

1.4

1.1

1.1

1.0

0.9

1.2

日照时数

(h)

78.2

.2

.4

.3

.2

.7

.4

.8

.5

51.8

53.0

62.7

.2

环境质量

年依据国颁标准,在濂水河(阳春桥)、冷水河(胡家营大桥)、南湖、红寺湖取水样检验,4个监测断面所测项目达标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Ⅱ类水质标准。

大河坎石拱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所测项目达标率%,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8-93)Ⅲ类标准。

县城周家坪和大河坎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监测达标率%,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自然降尘符合省推荐标准,未出现酸雨(PH5.6)。大河坎、周家坪片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分别达到天和天,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73.8%、77.9%。

县城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7分贝,大河坎镇平均值65.1分贝。县城周家坪区域噪声昼间平均值54.3分贝,大河坎城区昼间平均值49.0分贝。按国家《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评定,大河坎质量等级属好,周家坪属较好。(环保局李保明)

自然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下发本县年土地利用状况数据显示: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03.63公顷,至年末全县土地利用现状为:(1)耕地总面积.21公顷,其中水田.83公顷,水浇地.88公顷,旱地.5公顷;(2)园地总面积.18公顷,其中果园.0公顷,茶叶.77公顷,其他园地.42公顷;(3)林地总面积098.8公顷,其中有林地.79公顷,灌木林地58.02公顷,其他林地.99公顷;(4)草地总面积3.48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60.53公顷,其他草地9.95公顷;(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面积.08公顷,其中建制镇.51公顷,村庄.09公顷,采矿用地.76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4.72公顷;(6)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28公顷,其中铁路用地35.1公顷,公路用地.52公顷,农村道路.66公顷;(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6公顷,其中河流水面.21公顷,水库水面.96公顷,坑塘水面.18公顷,内陆滩涂.77公顷,沟渠.51公顷,水用建筑用地.97公顷;(8)其他土地总面积公顷,其中设施农用地23.61公顷,田坎.94公顷,裸地.45公顷。(国土资源局提供)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24种,矿地处,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矿产12种、矿地30处,主要分布在南部米仓山、北部梁山两大山系,以碑坝最为集中。在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包括铁、铜、铅、锌、钴、金、银、黄铁,主要分布在碑坝镇、福成镇、红庙镇喜神坝等地;非金属类16种,包括大理岩、花岗岩、页岩、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磷矿、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在诸矿藏中,铅锌矿、磁铁矿、铜矿、金银矿,以及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岩、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市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1.26亿吨;分布于碑坝、福成铅锌矿5.49亿吨、硅矿储量约0万吨、铁矿万吨、铜矿1.54万吨、黄玉矿石万立方米。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亿元,已开采14种,其余尚待开发利用。(据国土资源局资料整理)

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区系复杂,温带亚热带植物兼有。其中:(1)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芋子、魔芋、甘蓝、姜葱蒜、芦笋、瓜类等35种;水生植物主要有莲藕、茭白、荸荠、慈菇、芡实(鸡头米)、菱角等。(2)森林资源丰富。据《南郑县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林业用地公顷,其中有林地177.8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86%,林木绿化率68.43%。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木55科种,灌木29科50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栎类、桦类、漆、杉、柏、椿等,还有油桐、油茶、油橄榄、茶叶、桑、花椒、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果类主要有核桃、板栗、柿子、石榴、猕猴桃、桃、李、杏、梨、枇杷、樱桃、柑、桔、大枣等;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竹类9种。(3)珍稀植物共17科20种,主要有苏铁、银杏、水杉、珙桐、红豆杉,秦岭冷杉、粗榧、榉树、长序榆、香连树、鹅掌楸、厚朴、水青、香樟、楠木、红豆、喜树、水曲柳、香果树、红春树。古树名木自年普查编号,以县政府文件命名二批共72株,现存31株,古树群8个,涉及14科14种,主要包括银杏、桂花、柏树、香樟、黄连木等,树龄在千年以上4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为玉泉寺柏树、协税张坪侧柏。(4)药用植物种,已开发利用种,常用荆芥、薄荷、枳壳、玄参、元胡、白芍、附子、白术、天麻、大黄、吴茱萸、金银花、桔梗、苦参、黄连、猪苓、厚朴、杜仲、黄柏、五味子、汉中参叶、白细辛、祖师麻等余种。(5)草地植物多种,可利用余种,其中有余种可药用或兼做饲料。(据林业局、科技局资料整理)

据年全省野生动物资源普查:境内已发现兽类5目11科22种,鸟类12目28科81种,两栖爬行类5目8科14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雕、林麝、朱鹮(游荡)4种;Ⅱ级保护的28种,有猕猴、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鬣羚、鸳鸯、雀鹰、斑头鸺鹠、红腹角雉、斑羚、豺、金猫、黄羊、苍鹰、秃鹫、燕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普通雕鸮、长耳鸮、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中华虎凤蝶等;属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有狼、猪獾、花面狸、小麂、豹猫、白鹭、画眉、秦岭腹蛇、秦巴北鲵等29种;一般保护的动物有麻雀、野兔、野猪、狐狸、黄鼠狼、竹鼠、杜鹃等51种。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牛、驴、羊、兔、犬、猫、鸡、鸭、鹅、鸽、鹌鹑等。据陕西省水产研究所与陕西师范大学调查,南郑境内水生动物6目18科共种,主要有鱼、虾、鳖、蟹、蚌、田螺等。其中,鱼类6目15科共种;人工养殖鱼类有鲤、鲢、鳙、草、鲂、鳊、鲫、黄鳝、甲鱼等10多种。在大巴山河流中有大鲵、齐口裂腹鱼、水貂、水獭等名贵水生动物。其中,大鲵、水獭属国家Ⅱ级保护水生动物,齐口裂腹鱼、山溪鲵属陕西省Ⅱ级保护水生动物。(据林业局、水利局资料整理)

境内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2亿立方米,时空分布变化大,丰枯悬殊。地下水年资源补给总量7.9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净量0.86亿立方米,实际可开发利用0.64亿立方米,水质良好,氟化物偏低,宜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全县水能资源潜力大,多年平均理论蕴藏量24.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9.0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3.98万千瓦,占可开发量43.8%。至年底,全县水电站39处,总装机3.98万千瓦,年发电量1.1亿度。现有水库58座(含莲花石水库),总库容8.71万立方米,集灌溉、发电、旅游、养殖于一体,收到良好的效益。(水利局吴鹏)

南郑是陕西省旅游资源大县和首批旅游强县,旅游资源门类齐全,品质优良,规模较大,现已探明各类旅游资源40余处,以大河坎为中心,呈扇形分布,主要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代表,兼有宗教、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革命遗迹等类型。具体可分为五大类:一是自然山水类。由北至南有梁山、大汉山、高皇山、石马山、龙头山、铁船山、佛头崖等山脉,有小南海天坑、观音洞、大佛洞和魏家桥溶洞等地质资源;有红寺湖、南湖等水库及汉江、濂水河、冷水河、西流河、碑坝河等水体资源;有黎坪原始巴山松林、圣水汉桂、小南海银杏抱冬青、协税古柏、塘口油茶王等古树名木。二是文化遗产类。主要有以小南海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圣水寺、龙岗寺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三是红色旅游类。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中心,有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议和军委旧址,红73师师部旧址和何挺颖烈士故居,以及“红色交通线”等。四是民俗风情类。主要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和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倌说春、协税社火、木板图画、棕制品技艺等。五是田园风光类。有遍布全县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红庙、法镇等地茶山,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农家乐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点。至年末,全县已创建成各类国家级旅游景区(点)6个,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岗寺遗址,黎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红寺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南湖国家AA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南郑油菜花海景观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田园”。

县内有望江、福临、厚华3家三星宾馆饭店和南湖二星级宾馆,龙岗、天汉王朝、兴周等一批准星级酒店,一般宾馆饭店多家,有床位1.2万张,可提供餐位3万余个;建成省级农业园区3个、市级农业园区13个、县级农业园区26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2个(朵彩、瑞腾)、休闲农庄7个(红寺湖百姓人家、南路自然园、圣水汉城会所、秀水湾山庄、大杨园林、大汉山休闲山庄、永明万家寨山庄)、休闲农业明星村3个(汉山镇草堰村、黎坪镇瓦石溪村、汉山镇团山村)、农家乐余家;全国重点旅行社南郑服务网点8家;旅游车辆0多辆,旅游土特产商品门店70余家,旅游从业人员2.65万人。年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71%和40.1%。(文旅局黄波)

历史文化

南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素有“衣冠文物,甲有一郡”之美誉。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文物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岗寺遗址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圣水寺、密严寺、何挺颖烈士故居、龙岗寺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旧址、中共陕南军委旧址、黎坪垦殖区管理局旧址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馆藏文物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至年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1个(同时为省、市、县级保护项目,下同)、省级保护项目9个、市级保护项目11个、县级保护项目52个。具体可分为十类:一是以《汉山樵歌的传说故事》《梁山石燕的传说故事》《美丽的布谷女》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类;二是以南郑刺绣、汉中木版年画等为代表的民间美术类;三是以汉山樵歌、碑坝民歌等为代表的民间音乐类;四是以采莲船、竹马灯等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类;五是以汉调桄桄、端公戏为代表的戏曲类;六是以春倌说春等为代表的曲艺类;七是以汉中棕箱等经济棕制品制作技艺为代表的手工技艺类;八是以协税社火表演活动、小南海庙会等为代表的文化空间类;九是以周氏中医手法接骨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类;十是以春倌说春为代表的民俗类。这些文化遗产源远流长,是现代文明的基因和成长土壤,成为南郑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文物旅游局、文化广电局)

南郑风情民俗奇特,平川、丘陵、山区略有不同,总体可分为礼仪风俗、节日古会、小吃与特产三大类。(一)礼仪风俗。饮食习惯:口味适宜酸甜苦辣,喜好肉食,近似川味;善于粗粮巧作,乡土食品有米糕馍、腌菜、泡菜,乡土菜有豆豉、红豆腐、豆腐干、蕨根粉丝、橡子凉粉、松花变蛋、干鱼腌菜等。生活礼仪:日常交往应对谦和,辞令委婉;年过花甲、父母过世者习惯设宴操办生日祝寿;生子贺喜,三朝一七,满月时设宴庆祝,称办满月。婚嫁习俗:以送离娘酒、哭嫁、摆礼、送腌菜、唱礼流行;婚礼议程古有纳采、问名、纳言、纳征、请期、迎亲六礼,近有提亲、合八字、订婚、送期单、结婚、回门、住四等,新俗有介绍、交往、送信物、定点、往来、订婚、结婚等,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新风。葬礼仪式:旧俗人老病死,儿女守护送终,死后戴长孝报丧,给死者穿寿衣、装木棺、设灵堂,唱孝歌、念经,三日后入土掩埋,七日祭奠1次,百日烧百天,三年内祭周年,三年后卸孝,立碑纪念;解放后丧事更新,死后三天安葬,只做花圈、挽联,不堪地、不做道场;20世纪90年代后在平川推行火葬,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一切从简。(二)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春龙节(农历二月二日),清明节(节前十天开始扫墓),中国最美油菜花节(三月中旬至五月),端午节,曝晒节(农历六月六日),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三)古会活动:农历正月初九天老会、三月三娘娘会、四月十八药王会、六月十三龙王会、七月七织女会、七月十五土地会、七月二十二财神会,以及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小南海、圣水寺庙会,三月二十五前后新集、协税牛马会,每年春季三至四月龙岗寺庙会等。(四)小吃与特产:面皮子、浆水面、米糕馍、菜豆腐、粉皮子、橡子凉粉、草堰酱肉、黎坪八大碗等。地方特产:汉中仙毫绿茶、黄官藤编、高庄棕编、油茶、腌菜、腊肉、土蜂蜜、土鸡、黑木耳、香菇、核桃、山药、板栗、薇菜、天麻、党参等。

南郑民居:青树镇有比较典型的木房子、二层木楼,门窗有木刻雕花;黎坪镇乡村民居也很有特色。民间艺术:社火(芯子社火、高跷社火,以协税社火最为典型),歌谣(汉山樵歌、民谣、小调、报春歌、嫁歌、孝歌、神歌、报路歌),美术(刺绣、雕刻、泥塑、陶瓷、剪纸、编织等),音乐(花鼓调、端公调、曲子等)。戏剧曲艺:汉调桄桄、端公戏、曲子戏、汉调二簧等,汉调桄桄于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曲艺有相声、快板、快书、小演唱、秧歌剧、碑坝清音等。

(文字发布时间:7-08-:34)

政府办

赞赏

长按







































白蚀丸价格大概是多少
北京中科白殿疯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cangzx.com/wcxxw/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