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汉代画像砖墓,自然地理区划上主要是四川盆地,时代主要是东汉时期,下限可晚到蜀汉时期。该地区是东汉时期画像砖墓分布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因此对于整个汉代画像砖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刊:《考古学报》年第3期。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原刊*
点击标题阅读相关文章:罗二虎《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
文章目次
一、结构与类型
二、画像砖与画像内容分类
三、画像组合与主题
四、画像砖制作与流通
五、画像艺术风格
六、分布与分区
七、年代与分期
八、渊源
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汉代画像砖墓,自然地理区划上主要是四川盆地,时代主要是东汉时期,下限可晚到蜀汉时期。该地区是东汉时期画像砖墓分布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因此对于整个汉代画像砖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地区汉代画像砖墓的发现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晚期[1],但科学的考古发掘却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在成渝铁路和各地的建设施工中陆续发现画像砖墓,其中部分是科学考古发掘的。年,冯汉骥对川西地区的装饰画像砖及装饰画像砖墓进行了初步分析[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在该地区内出土大量画像砖墓和零散的画像砖。年代以来,对该地区汉代画像砖的研究有一些新进展,如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3]、魏学峰[4]、袁曙光[5],从不同角度对本地区汉代画像砖进行了研究。但应指出,这些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汉代的装饰画像砖。近三十年来,对这一地区汉代的崖墓、砖石室墓及对全国范围内汉代画像墓的研究都取得了新进展[6]。这些研究加深了对于画像砖和画像砖墓的认识。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川渝地区的汉代画像砖墓进行初步的综合研究。
一、结构与类型
川渝地区画像砖墓的结构与该地区同时代普通砖室墓的结构相同[7]。其地上部分仅存少量圆形或近圆形的坟丘,坟丘下有一至数座墓。如成都曾家包画像砖墓在发掘前坟丘高出地面8、直径约50米,坟丘内有两座墓葬并列[8](图一)。墓穴有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如成都昭觉寺画像砖墓[9](图二),此外有的墓有侧室、耳室及砾石散水、排水沟等附属设施。主要用长方形砖平砌封门,也有少数先用双扇石门封闭,再用长方形砖封闭。
图一画像砖墓坟丘结构图(成都曾家包墓)
图二画像砖墓结构图(成都昭觉寺墓)
根据画像砖在墓葬中的功能差异,可分二类。
第一类:建筑画像砖墓。数量多,分布广泛。画像砖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还作为建筑材料构筑墓室。图像纹饰位于砖的侧面和端面,图像相同的砖常上下左右连续排列,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墓砖图像既有绘画性强的,也有图案性强的,后者由各种几何形纹样构成图案,常被称为花纹砖。但绘画性和图案性的界限有时难以清晰界定,本文将花纹砖构筑的墓葬纳入画像砖墓的范畴。
根据墓室的差异,可分四型。
A型:单室。根据画像砖在墓内的位置和筑墓材料的差异,可分三式。
Ⅰ式:无甬道。画像砖仅用于拱券,素面砖用于墙体,或者仅用画像砖镶嵌边框。如成都博瑞都市花园15号墓[10](图三)。
Ⅱ式:无甬道或有甬道。墓室顺列或横列,除铺地砖外,整个墓室用画像砖砌筑。如重庆相国寺墓[11](图四)。
Ⅲ式:墓室建筑材料既有画像砖,又有画像石或普通石材。如重庆万州钟嘴3号墓,用石材铺地[12](图五)。
图三成都博瑞都市花园15号墓平面、剖视图
图四重庆相国寺墓平面、剖视图
图五重庆万州钟嘴3号墓平、剖面图
B型:前后双室,有的后室为双室并列。根据画像砖在墓内的位置和筑墓材料的差异,可分二式。
Ⅰ式:部分用砖构筑。除了铺地砖外都用画像砖砌筑墓室。如四川宝兴旦地美地光和六年(年)1号墓[13](图六)。
Ⅱ式:构筑材料既有画像砖,又有画像石或普通石材。如成都曾家包1号墓[14],墓门和后室内壁为石质(图七)。
图六宝兴旦地美地1号墓平面、剖视图
图七成都曾家包1号墓平面、剖视图
C型:前、中、后室。除了铺地砖外,用画像砖砌筑墓室。如成都所2号墓[15](图八)。
D型:空心画像砖墓。墓葬主要分布在重庆巫山一带。多是先开凿一个土洞墓室,在其内用空心画像砖砌成长方形砖室,原顶部应是用木板做盖,这种墓葬称砖木椁墓更合适。如重庆巫山土城坡Ⅸ4号墓[16](图九)。
图八成都所2号墓平面图
图九重庆巫山土城坡Ⅸ4号墓平面、剖视图
第二类:装饰画像砖墓。装饰画像砖在墓内不作为建筑材料使用,而是嵌在墓壁上,作为装饰,因此画像均位于砖的正面,画面近方形或长方形。
画像砖通常对称嵌在墓葬的甬道和墓室两侧壁,有的墓少量地嵌在墓室内壁上。在墓壁距地面高30-50厘米处,先将壁砖内收5-7.5厘米,留出相当于画像砖的厚度,再将画像砖嵌砌其中,故画像砖在墓壁上与其他壁砖齐平,构成墓壁的墙面。
根据墓室数量的差异,可分三型。
A型:单室,中型墓。根据装饰画像砖在墓内排列的差异,可分二式。
Ⅰ式:装饰画像砖均位于墓室和甬道两侧壁上,分为上下两三行排列。两行排列的如四川新都胡家墩墓[17],三行排列的如重庆九龙坡大竹林墓[18](图一〇)。
Ⅱ式:装饰画像砖均位于墓室和甬道两侧壁上,仅为一行排列。如成都青杠包3号墓[19],装饰画像砖分别嵌在墓室前部的两侧壁上(图一一)。
图一〇重庆九龙坡大竹林墓平面、剖视图
图一一成都青杠包3号墓平面、剖视图
B型:前后双室,大中型墓。根据装饰画像砖在墓内排列方式和筑墓用材的差异,可分三式。
Ⅰ式:装饰画像砖位于前室和甬道两侧壁上,呈一行排列,如成都扬子山10号墓[20],装饰画像砖对称地排列在两侧壁上(图一二)。
Ⅱ式:装饰画像砖除了位于前室和甬道两侧壁呈一行排列之外,还在后室内壁上,位置明显高于其他画像砖。如成都昭觉寺墓[21],长8.52米,墓内的装饰画像砖多位于甬道和前室的两侧壁上,仅三块嵌在后室的后壁较高处(图一三)。
Ⅲ式:墓葬内既有装饰画像砖,又有画像石。两者的图像内容共同构成完整的组合。如成都曾家包2号墓[22],由甬道、前室和双后室组成。装饰画像砖置于甬道和前室两侧壁。画像石共七幅画像,分别置于门楣、门枋和门扇,全长约13.7米(图一四)。
图一二成都扬子山10号墓平面、剖视图
图一三成都昭觉寺墓平面、剖视图
图一四成都曾家包2号墓平面、剖视图
C型:前、中、后室,大型墓。装饰画像砖位于多室墓的墓室和侧室的墓壁上,这些画像砖分别形成几套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组合。如新都新繁清白乡画像砖墓[23],全长12.72、宽10.24米。装饰画像砖54块,从内容和在墓内的嵌置位置观察,可分五组,其中东前室、西前室、东中后室、中中后室、西中后室等的装饰画像砖各为一组(图一五)。
图一五新都新繁清白乡墓平面、立面、剖视图
二、画像砖与画像内容分类
(一)画像砖分类
根据功能的差异,可分二类。
第一类:建筑画像砖。有装饰和建筑材料的功能。有长方形、近方形和长方楔形、长方扇形,分别用于砌墙、铺地和券顶。根据砖的形制和在建筑上具体功能的差异,可分四型。
A型:长方形。主要是作墙砖使用,有时作为地砖。长31-47、宽17-26、厚6-11厘米。图像是位于砖的侧面或端面,因此画面都呈长条形。
B型:扇形。作券顶砖使用。扇形砖中有横长扇形和纵长扇形砖。横长扇形砖上长34-44、下长27-38、宽18-21、厚7-11.5厘米。纵长扇形砖长28.5-34、上宽25-31、下宽18-24、厚7-10厘米。楔形砖长35-37、宽18-27、上厚7-10、下厚4-5厘米。横长扇形砖和楔形砖的图像都装饰在砖的侧面,纵长扇形砖的图像都装饰在砖的端面,但是这些砖的画面都呈长条形。
C型:近方形。作地砖使用。长29-35、宽18-27、厚3-9厘米。这种砖的画像多装饰在正面,因此画面呈方形或较宽的长方形。
D型:空心砖。长24-28、宽12-15、厚10-12厘米。
第二类:装饰画像砖。根据这种砖本身的形制差异,可分三型。
A型:近方形。宽45.5-49、高38.5-43、厚5-7厘米。
B型:横长方形。宽38.5-45、高24-26、厚6-7.5厘米。
C型:纵长方形。宽24-28.5、高38-42、厚5-6.5厘米。墓中与方形砖组合在一起出现。
(二)画像内容分类
笔者对汉代画像研究时曾确立了自己的分类标准[24],墓葬中普遍出现的画像内容应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丧葬观念,而特定的画像内容则反映了墓主或家属特定的丧葬观念,是分类和研究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依据川渝地区画像砖的内容,可分四类。
第一类:仙境与升仙。有神仙仙境、墓主升仙与仙境生活。
1.神仙仙境
有西王母仙境、日月西王母仙境、西王母双阙、日、月、凤阙(天门)、亭前迎谒(天门)、连接双阙、宫阙灵芝、伏羲、女娲、仙人博弈等画像砖,表现西王母仙境中的各种神仙、仙物等。在西王母仙境中,常与西王母相随出现的物像有灵芝、三足鸟、九尾狐、玉兔、蟾蜍、仙人、道士(方士)以及墓主等。在成都昭觉寺画像墓、新繁清白乡画像墓中,西王母画像砖居内壁正中,并高于其他画像砖。由此也可见西王母在汉代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汉代人认为西王母手中掌管着不死之药,因此掌握着凡人能否成为神仙的大权。在墓中描绘西王母,其目的是为了让死者也能抵达神仙世界。
2.墓主升仙与仙境生活
画面多与墓主生前的生活有关。汉代社会崇尚富贵,“崇高莫大于富贵”(《易·系辞》)。画面有夸耀墓主生前富贵生活和显赫地位的含义,墓主祈望能将其生前的财富和荣华富贵的生活带入仙境,而他们理想中的仙境生活,即如同自己生前的生活一样。为了便于分析,细分为升仙、墓主生活、墓主财富、墓主身份、墓主人格。
升仙以墓主生前乘车马出行并到达门阙前的现实生活场面为蓝本的墓主升仙图,在装饰画像砖中通常是以多块砖合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就每块画像砖内容而言,有亭前迎谒、凤阙、轓车过桥、车马过桥、轓车骖驾、轺车、轺车骖驾、轩车骖驾、辇车、辇车独轮车、小车、辎车、六骑吹、持戟幢四骑吏、持棨戟四骑吏、持幢二骑吏、轺车骑从、轺车骑吏步从、轺车伍伯、轺车卫从、跪迎轺车、轺车胡人、斧车、斧车步从、斧车伍伯、胡人双骑、骆驼建鼓、三骑吹、二骑吏、四伍伯、六伍伯、持弩二伍伯、持棨戟二伍伯等(图一六;图一七)。另还有骑鹿升仙、仙人迎宾、龙驾云车、鼎人、车骑临仙境等以虚构题材来表现的升仙画像砖。在建筑画像砖中,除了上述墓主升仙图之外还有大量的装饰性图像象征墓主升仙,如联璧纹、菱形纹、车轮纹、网格纹、柿蒂纹、云气纹、凤鸟纹等。
图一六成都昭觉寺墓装饰画像砖组合排列图
1.前室北壁墓门2.前室南壁墓门3.后室内壁4、5.画像砖
图一七新都新繁清白乡墓装饰画像砖组合排列推测图
1.墓室一端壁2.墓室侧壁
墓主生活有宴集、宴舞百戏、宴饮起舞、六博、博弈饮酒、三人宴饮、三人叙谈、三人杂技、鼓舞反弓、欢戏、习射、三人舞蹈、庭居宴乐、燕居、尹元郎博时、莲池弋射、投壶饮酒、莲池泛舟等装饰画像砖(图一六;图一八),墓葬中出现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图一八成都曾家包2号墓画像石、装饰画像砖组合排列图
1.门楣外侧2.墓门右扉正面3.墓门左扉正面4.墓门右扉背面5.墓门左扉背面6.西侧门枋7.东侧门枋8.画像砖9.墓侧门10.画像砖11.墓侧门
墓主财富有弋射收获、山林盐场、庭院、武库、莲池、耨秧、庖厨、桐桑林、驱雀、渔事、收租、播种、谷物加工、酿酒、借贷、府第等装饰画像砖(图一六;图一八)。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将这些内容总汇起来可构成东汉时庄园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在这些画像中不时出现凤鸟、白鹤等瑞鸟形象,其用意应是告诉人们此为仙境。在建筑画像砖中,还有联钱纹、五铢钱纹等表现墓主财富的内容。
墓主身份有市井、市集、东市、考绩、讲学等装饰画像砖。目的应是希望将墓主生前拥有的显赫地位带入仙境。
墓主人格具体有借贷、讲学、养老、三人讲学等装饰画像砖。
第二类:生殖崇拜。人们祈求逝者死而复生,并用性行为、生殖的方式加以表现。这是一种古老的巫术的体现,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区都曾存在过。与这类内容有关的具体有伏羲、女娲、野合、密戏等装饰画像砖。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始祖神、生殖神。由于他们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了渴望长生不死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在画像砖中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各举日、月以象征是在天国仙境。男女野合、密戏等画像砖出现在墓葬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当与生殖崇拜信仰有关。
第三类:驱鬼镇墓。如大邑董场墓出土方相氏装饰画像砖[25]。《周礼·夏官·方相氏》明确记载方相氏可驱鬼辟邪。另外还有虎和驱鬼图等内容的建筑画像砖。
第四类:吉祥。主要见于建筑画像砖,有凤鸟、鱼等画像砖。在宜宾市区汉代砖室墓中出土的凤鸟砖上,凤鸟的尾后面有一“善”字铭[26]。《说文解字》卷三上:“善,吉也。”它突出地表达了造墓者祈求吉祥的愿望。鱼除了可象征升天之外,“鱼”与“余”同音,也包含“吉庆有余”之义。
三、画像组合与主题
(一)装饰画像砖墓的画像组合
装饰画像砖墓中保存较好的有八座,另有约十座虽保存不完整,但可看出基本组合或部分组合情况。下面列举几座较为典型的墓。
成都昭觉寺墓23块。其中两侧壁各有十块,内壁有三块(图一六)。左壁为墓主出行仪仗行列,表现墓主升仙。右壁前三块为阙,第四块为轺车骑吏步从,为左壁墓主出行行列的继续,表明出行行列已进入天门;第五块为借贷,显示墓主的富有与人格;第六至八块为宴饮和乐舞百戏场面,表现墓主生活;第九、十块为弋射收获、山林盐场,表现墓主的资财。内壁的三块位置高于其他画像砖,中间为西王母仙境,两侧分别为日、月神,表明仙境在天上。整个墓室均为建筑画像砖砌筑,其中墙砖为联璧纹、菱形纹,券顶砖为卷云纹。
新都新繁清白乡墓54块。装饰画像砖。从分布上可分为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五组。各组内容可分两部分(图一七)。一部分为墓室两侧壁上的阙、轺车骑从和轺车骖驾等画像砖,象征墓主升仙的出行行列在向天门行进。一部分为墓室一端壁上的西王母仙境和日、月神画像砖,位置高于两侧壁的画像砖,象征天国仙境(图一五)。
成都曾家包2号墓20块16种。内容有举日月的伏羲、女娲,象征天国仙境与生殖崇拜;有凤阙、辎车、辇车独轮车、小车、六骑吹等,为墓主出行升仙的行列;宴集、宴饮起舞、宴舞百戏、博弈饮酒等墓主生活;庭院、山林盐场、弋射收获等表现墓主的资财;市井与墓主生前作过市集的管理官吏有关;借贷则显示墓主的富有与德。整个画像砖在排列上显得比较零乱。画像石分布在墓门的门楣、门枋和门扇上。内容主要有凤鸟等象征仙境,龙虎衔璧和长有双翼的卧鹿等象征升仙,男女侍仆等象征墓主富有尊贵,门卒武库守犬等有守门镇墓之意。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内容互为补充(图一八)。
关于建筑画像砖在装饰画像砖墓中的排列情况,可以曾家包2号墓的情况为例。墓侧壁的建筑画像砖为联璧纹,夹杂个别的菱形纹和钱币纹,拱券部分为云气纹。此外,成都扬子山1号墓、青杠包3号墓、昭觉寺墓、新都清白乡墓的装饰画像砖四周的建筑画像砖均饰联璧纹,夹杂着个别的菱形纹。新都胡家墩墓的装饰画像砖周围饰联璧纹、双凤衔钱纹(图一九)。重庆大竹林墓装饰画像砖周围饰菱形纹、网格纹,顶砖为羽人图像。在两侧壁的装饰画像砖周围的建筑画像砖饰联璧纹和菱形纹为通常的组合方式,而云纹则可能多饰于墓室的上部。
图一九装饰画像砖与建筑画像砖排列图(新都胡家墩墓)
菱形纹和钱币纹均为联璧纹的变体形式,而联璧纹和菱形纹既可象征升仙,又可象征天国仙境,而云气纹则可以象征天国仙境。将建筑画像砖嵌在装饰画像砖的周围并装饰墓室,是象征装饰画像砖中的人物、情景和墓室即在天国仙境之中。联璧纹、菱形纹和云气纹的花纹砖装饰与石棺画像周围的同类图案装饰的作用是相同的[27]。
(二)建筑画像砖墓的画像组合
画像组合较简单,基本表现象征墓主升仙的内容,此外稍微复杂一些的组合还有象征仙境或墓主财富等的内容。如宝兴旦地美地1号墓,墙砖为纪年文字、变形柿蒂菱形纹,顶砖为太阳菱形纹、鸟衔鱼、凤鸟等画像砖(图六)。再如成都金堂光明墓,墙砖为轺车仙人骑马、仙境采桑、虎璧、虎与仙境、乐舞宴饮,墓顶为伏羲、女娲、仙人舞[28](图二〇)。
图二〇建筑画像砖组合图(金堂光明墓)
1.轺车元马砖2.猛虎砖3.伏羲、女娲砖4.轺车元马王子冯砖5.仙人采摘砖6.戏虎砖7.仙人舞剑砖8.乐舞宴饮砖
(三)画像主题
无论是画像砖的内容还是画像砖的组合,基本上都是表现神仙仙境与升仙的内容。从各种画像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造墓者在墓中放置这些画像的目的来看,均体现了墓主人的升仙愿望。因此,可以认为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砖的主题即是墓主升仙。因目的是为了让墓主升仙,所以才在画像砖中以众多的数量和丰富的题材来表现神仙、仙境和升仙的内容。
四、画像砖制作与流通
(一)画像砖制作
有模制和线刻两类,其中模制占多数。
1.模制由于画像砖的画像基本都是模制而成,所以在不同的墓葬或相邻的不同地区有时可以发现同模制造的画像砖。如弋射收获画像砖,先后出土的数量达十块以上,除了成都市郊出土较多之外,在新津、大邑等地也有出土,当为同一生产地的产品。但也有题材、画面相同而印模相异的情况。如西王母仙境方形画像砖,一种出土于成都昭觉寺墓和新都新繁清白乡墓,一种出土于成都扬子山2号墓,二者仅有很细微的差别(图二一)。如轺车骑吏步从方形画像砖,成都昭觉寺墓出土的与成都扬子山10号墓、青杠包3号墓出土的,二者仅是前者的骑吏持幢而后者的骑吏不持幢这一细微的差别。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同一生产地在原有的印模遭到损伤后,又模仿原有印模制造了新模,所以留下了细微的差异。还有一种情况,即题材一样,但画面构图等却有差异,故不同模。如邛崃花牌坊墓中出土的盐场画像砖相同[29],其画面内容、场景与成都市郊和新津、崇州出土的山林盐场画像砖相同(图二二),但构图略有不同,前者更集中地反映盐场的情景。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不同生产地之间相互模仿的结果。
图二一不同模西王母仙境装饰画像砖图
1.成都昭觉寺墓、新都新繁清白乡墓2.成都扬子山2号墓
图二二不同模盐井装饰画像砖图
1.成都、新津、崇州等地出土2.邛崃出土
关于画像砖的具体模制方法,推测可能是先在厚木板上凿刻成有画像的阴模,再用砖泥翻模成画像砖坯,待略为阴干后将砖坯放入窑内烧制成砖。之所以推测是使用木模,这是因为在有的画面偶尔留有修补木模的细腰痕迹[30],此外画像上出现的线条,均为凸出的阳线,而非画像石上的阴线,这也是阴刻木模的特点。再者,有的阴刻木模可能是用两块木板模拼合为一块砖的完整画面,故有时在砖上留有两板接合处的隙痕。
由于画像砖是在木模上雕刻,然后再翻模成砖,因此其雕刻技法与成像效果是对立的。从画面成像效果观察,画像砖的塑造技法可分以下几种。
平面浅浮雕高出背景平面0.5-1厘米,轮廓线内的物像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如四川广汉大堆子墓出土的鼓舞反弓画像砖[31],彭山大土堆墓出土的三人舞蹈[32]、灵芝宫阙等画像砖。这种造型技法仅出现在长方形画像砖中,在方形画像砖中尚未发现。
弧面浅浮雕相对高浮雕而言常略称为浅浮雕。特点是其物像高出画面背景,在物像的轮廓线内,用弧面来强调突出物像的立体感。在弧面浅浮雕中还可以分为单层弧面浅浮雕和多层弧面浅浮雕两种,前者的物像表面大体上处于同一平面,而后者在不同的局部以不同的起伏高下相区别,可形成几个层次。物像一般凸出背景0.5-1.5厘米。如西王母仙境长方砖、斧车步从长方砖等即为此类。
高浮雕物像呈弧面并明显凸出于背景平面,立体感很强,常凸出背景2-3厘米。并非整个画面的物像都用高浮雕塑造,而仅是一两个局部,如马身等地方常用这种技法。
阳线条用阳线表现物像的外轮廓或局部的轮廓。这种技法在方形画像砖中使用较为普遍,如成都市郊出土的辎车、斧车方形画像砖等。
上述四类技法中,弧面浅浮雕在装饰画像砖中使用得最为广泛。此外应指出的是,在许多画面中均是两种甚至三种技法同时使用,这主要是指后三种技法。在建筑画像砖中基本都是用阳线条表现。
2.刻画使用这种制作法的画像极少,目前仅见于重庆大竹林墓中的部分装饰画像砖上[33]。根据实物观察,可知其具体制作是先将砖坯制好,在入窑烧制前的半干砖坯上刻画图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
装饰画像砖在制作完成之后,可能大多还要在画像表面着色。从出土时部分砖上所残存的颜色看,可断定有红、朱、黑、绿、褐、橙黄、白色等,除了着朱色的画像砖为单彩之外,一般来说一幅画面上常着两三种颜色。着色的方法和着色的部位,因地区而有差异。在成都市郊,着色时常先将画面满涂白色作为陶衣,然后再着其他颜色,这样使画面的色彩更鲜艳美观。其他颜色是仅着画面的物像还是整个砖上着满,尚不清楚,应是只着图像部分。在新都等地区的长方形画像砖中,未见施白色底彩(陶衣)的情况,而是直接着色于画面的物像和背景上。将这种彩绘的画像砖嵌在周围均用花纹砖组成图案的墓室壁上,富丽堂皇,增加美感,同时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关于着色的颜料,由于未做过成分分析,其成分不明,但从有的砖上残存的颜料观察,其施彩较厚,色彩历经一千七八百年仍鲜艳饱和而不褪色,有可能用的是中国漆或矿物颜料。
(二)画像砖的流通
根据画像砖的制造、流行情况分析,推测当时不同地区应存在着专门制作烧造画像砖的作坊,不同地区间作坊的产品各自覆盖着一定的区域。有学者推测当时已有专门出售画像砖的处所,类似于后世专门销售冥器的店铺,建墓时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购置内容不同的画像砖[34]。但是目前尚缺乏直接的证据。
从目前出土画像砖墓的情况推测,当时的人们可以根据死者生前的特殊经历、社会地位或喜好而定制特殊内容的画像砖。如表现市井内容的画像砖就很少有同模砖在不同的墓中出现的,其墓主可能是生前做过管理市井的官吏,需在墓中表现他的特殊经历。另一种情况即当现有画像砖的内容不足以完全体现墓主的社会地位或拥有财富情况的时候,便先定购部分常见画像砖,然后再凿刻特殊内容的画像石以体现墓主的身份和财富。如成都扬子山1号墓[35],除了前室、墓道内嵌有内容常见的画像砖十方之外,还在中室壁上嵌有表现浩浩荡荡车骑出行场面和规模宏大的宴饮场面的画像石,以符合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特殊身份。
五、画像艺术风格
笔者曾对汉代石棺画像的艺术风格进行过论述[36],而这一地区汉代画像砖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在内容处理方面,还是在造型特点方面都与其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由于画像砖特有的空间限制,因此在画面的构成与组合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装饰画像砖在画面构成和画面组合方面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一块砖上有一个完整的画面构成,并表达了一个主题,是常见的方式。如川西地区画像砖墓内壁上常见的西王母仙境画像砖(图一六;图一七)。
第二,多块砖的独立画面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即每块砖上都有一个完整的画面,但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只有当几个画面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时,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方式。如成都昭觉寺墓的甬道北壁和前室北壁共有十块装饰画像砖,在同一高度排成一排,从墓门侧依次为亭前迎谒、棨车、轺车骑吏步从、斧车步从、轺车骑吏步从、轺车骑吏步从、六骑吹、持棨戟四骑吏、轓车过桥、轺车骑吏步从等画像砖,每块砖面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画面,但是只有将这十块砖排列在一起,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主题,即“墓主升仙图”(图一六)。
第三,在一块砖上有不同的画面分格,各分格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如四川彭山出土的车骑临仙境砖,在一块砖上分为四格,每格中的画面均各自形成一个独立并较为完整的构图,左边两格分别为骑马者和轺车,共同构成墓主升仙图中的车马出行行列。而右边的两格上为西王母,下为仙人博弈、玉兔捣药、九尾狐、三足乌,共同构成以西王母为首的神仙世界。而车马出行行列正是向这一神仙世界驰来,将四个格中的画面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墓主升仙这一完整主题(图二三)。
图二三车骑临仙境画像砖图(彭山出土)
六、分布与分区
(一)分布
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砖墓在四川盆地内的丘陵、平原地区,及中山以下的河流两岸高地上常有发现,分布范围很广,与汉代砖室墓分布范围基本相同。目前已确切发现有画像砖墓的县市为四川成都、新都、郫都(原郫县)、双流、金堂、彭州(原彭县)、温江、崇州(原崇庆)、邛崃、大邑、新津、彭山、仁寿、广汉、德阳、什邡、芦山、天全、雅安、荥经、汉源、西昌、会理、德昌、冕宁、昭觉、美姑、达州(原达县)、旺苍、南充、梓潼、平武、剑阁、广元、阆中、绵阳、三台、宜宾、合江、渠县、宣汉、乐山、峨眉山、宝兴、理县,重庆市区、开州(原开县)、涪陵、丰都、忠县、万州(原万县)、云阳、巫山、黔江等(图二四)。
图二四川渝地区画像砖墓分布图
其中装饰画像砖墓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及边缘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市、县有四川成都、新都、德阳、彭州、广汉、崇州、邛崃、大邑、新津、郫都、双流、彭山、什邡等,以及重庆市区的九龙坡。
(二)分区
川渝地区画像砖墓由于所做考古工作的空间分布总量不均,许多地区的资料很少甚至尚属空白,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区和重庆三峡库区。这两个地区的画像砖墓依据各自的特点,可分两区。
1.川西区
以川西平原为中心,包括周边地区。此外,川西区以西和以北地区的建筑画像砖墓与该区的较为接近。
该区画像砖墓的规模较大,画像砖墓和画像砖的形式多样,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画像砖墓和画像砖类型。该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装饰画像砖墓,此外画像砖与画像石同出现在一座墓内的现象也为其他地区所不见。在建筑画像砖中,其绘画性较强的画像也相对较多。
在本区内,由于各个小区域间在画像的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分三亚区。
川西平原中部以成都市郊为中心,并包括郫都、大邑、崇州、新津、邛崃以及新都南部等地区。其特点是装饰画像砖的形式基本都为方形,一块砖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画像砖墓中有一定比例的画像石。
川西平原北部以广汉、新都、彭州、德阳为中心的地区。其特点是装饰画像砖的形式基本为横长方形,也是一块砖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川西平原南部以彭山为中心。其特点是画像砖的形式以长方形为主,既有横长,也有竖长,既有一块砖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又有数块砖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还有一块砖上分格构成两个以上的画面。其画像砖墓中也发现有画像石。
这三个地区的分布范围分别与汉代蜀郡、广汉郡、犍为郡等当时被称为三蜀的核心地区相当,也分别是三郡的郡治所在地。画像砖墓的这三个亚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而当时的行政建置等因素对于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重庆区
主要指重庆市区以东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地区,基本上包括了整个重庆的北部地区。汉代时这一地区都位于巴郡的范围内。重庆以西直至四川宜宾的长江沿岸一带的画像砖墓与重庆区较为接近。
该区内除了重庆市区一座装饰画像砖墓之外,其余均为建筑画像砖墓。画像砖墓的规模普遍略小于川西区,形制也较为单一,主要都是A型单室墓。虽然有少量画像石墓,但却未出现川西区那种画像砖与画像石混筑的墓。
本区内的画像砖画面多是由装饰性较强的几何纹样构成,绘画性强的画像很少,其艺术造诣也普遍不及川西区的高。其装饰画像砖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都用线条来表现,而未见川西区普遍盛行的浮雕式的表现手法。其线条表现也分为模制的阳线和手工刻画的阴线刻两种,其中阴线刻的艺术手法也不见于川西区。
七、年代与分期
(一)年代
汉代画像砖墓也流行家族多人合葬,因此在断代上有一点值得注意。由于多次入葬,使用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有时可达几代人之久,所以墓葬的建造年代和使用的下限年代即墓葬的上下限年代有时相差较远。然而,画像砖的使用与墓穴的建造是同时的,所以画像砖的年代与墓葬的上限年代基本同时。
就目前所知,所有出土纪年铭文砖的砖室墓,都用画像砖建造墓葬。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已发现蜀汉时期以前的纪年墓约有五十三处,其中有十八处确知其出土地点和墓葬形制、画像砖的大致情况,另有三十五处仅知纪年铭文墓砖而墓葬情况不详,其中除了极少数可能出土于崖墓之外,均应为砖室墓所出。在上述十八处墓葬中,年代最早的为东汉早期永平七年(64年),最晚的为蜀汉建兴五年(年)。在其他纪年墓砖中,最早的为东汉初期建武十四年(38年),年代最晚的为蜀汉景耀四年(年)。从无纪年画像砖墓的情况看,下限基本相同,上限则比纪年画像砖墓的年代稍早,约为新莽时期(表一)。
表一川渝地区纪年画像砖墓与纪年画像砖分期表
续表一
注:资料至于2年4月。“画”为《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成”为《成都考古发现》(科学出版社)。“重”为《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四”为《四川文物》。“考”为《考古》。“艺”为《四川汉代画像砖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年)。“文”为《文物》。“文化”为《四川古代文化史》(华西大学博物馆,年)。“成都”为《成都文物》。“乐山”为《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年)。“晚报”为《成都晚报》。“日报”为《成都日报》。“康”为《康导月报》。“文考”为《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年)。
(二)分期
根据现有资料可将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砖墓的发展演变分五个时期,即新莽时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期、东汉晚期、蜀汉时期(表二;表三)。
表二川渝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砖墓分期表
续表二
续表二
注:资料至于2年4月。“考文”为《考古与文物》。其他同表一。
表三川渝地区汉代装饰画像砖墓分期表
续表三
注:资料至于2年4月。“重博”为《重庆市博物馆藏四川汉代画像选集》(文物出版社,年)。“画选”为《四川汉代画像选集》(群联出版社,年)。“四考”为《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年)。其他同表一、表二。
笔者曾对川渝地区的汉代砖室墓进行分期研究[37],各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演变的主要特点对同期的画像砖墓也适用,因此本文的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