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中的孝道

哪些情况容易染上皮炎 http://www.mxxshi.com/py/dxal/m/749.html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春节交织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喜庆,积淀成一个民族美好的集体记忆。春节最核心的魅力就是家的温暖。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来临之际,小编与大家一起看看春节习俗里的孝道。

拜年: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行礼、送祝福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

新年祭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

除夕之夜,农历新年伴着子夜的钟声到来。在新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祖,这一礼仪,有的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怎样等。

迎婿日:大年初二,姑爷看望岳父岳母

正月初二,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俗称“迎婿日”。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门担担。”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

民俗专家认为,“迎婿日”是一种“黏合剂”,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一定积极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春节临近,远方的儿女们都要不辞辛苦的回家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是培育亲情、传播亲情的最好机会。大家团聚在一起叙述一年来对于亲情的感受,体会家庭的温暖。

这是培育孝道、展现孝道的最好舞台,所以利用这个机会行孝非常必要。

回家过年是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事情,过年的这个民俗在我们国家由来以久,“过年回家”是很多远在他乡游子的一个必然选择。传统文化以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所以家庭、父母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到了今天,虽然许多传统的仪式人们都忘记了,但是“过年回家”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有的文化密码却一直保持至今,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记忆。

今天人们过年又为什么呢?

为了团聚家人、慰祭心灵。

“回家过年”家在何方?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那是一个让人心醉让人流泪的地方,高堂二老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回家过年是件幸福的事。对这两位给予自己生命的人,你为他们做多少都不够。相比较给父母一点钱,想起来打个电话,我们过节回家看看,父母可能更为期待;

相对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能亲手给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买一件合身的衣服,当面一句贴心的问候,也算是一种回报。

家对国人而言是唯一的归宿,所以在春节这个浓缩着孝情的“我们的节日”中,儿女忘不了对父母祖先的孝心敬意,只要父母健在,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在春节来临之前赶回家看望父母。你看昨天是春运潮的第一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怀揣孝顺之心日夜兼程,路上再多的艰难都抵挡不了家乡温暖的召唤。回到家乡听着格外亲切的乡音,看着时常入梦的花木,与儿时的伙伴拉拉家常,终于感到这才是我的根。

举例与“孝”有关的春节习俗,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节日中,中国人讲求的“孝老爱亲”渗透在方方面面。

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孝”的国家。许多古话都体现出古人对“孝”的重视,“百善孝为先”;“种田得谷、敬老得福”;“子女孝、父母安”。“行孝”不仅仅只是春节时期的一个习俗,一个举动,而是对长辈、老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

在当代社会,行孝贵在“用心”二字。“用心”行孝,才是真孝、大孝。

来源:网络

在旺苍,孝道就是陪父母看旺苍春晚

点击原文观看旺苍春晚网络直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cangzx.com/wcxwh/9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