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陌生角落的神秘影像科特迪瓦篇

北京中医雀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210410/8833873.html

文:沙发魔术师

▲科特迪瓦导演菲利普·拉科特

有不少陌生的国度,你可能只听过它的名字,却对它一无所知,最多只能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这个国家的天灾或内乱的报道,又或者是在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上看到这个国家的运动员的身影,而科特迪瓦就是一个绝佳例子。

这个非洲国度显然不是电影大国,在奥斯卡历史上,科特迪瓦仅有三次选送影片去竞逐最佳外语片,而在最近十年内,两次代表官方参与竞逐的影片都出自同一位导演:菲利普·拉科特(PhilippeLac?te)。这位电影小国的导演究竟有何魔力接连拍出两部精彩的作品?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

▲《逃》海报

这部《逃》无疑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科特迪瓦电影,这是菲利普·拉科特的导演处女作长片,曾入围年戛纳“一种注目”单元。印象中非洲电影总是充斥着贫穷落后、悲苦凄凉的主题与画面,而这种充满剥削性的第三世界影像往往是国际电影节和西方观众热切期待的,因为它或多或少带有猎奇的眼光,刻意暴露出落后国度和地区的社会问题。不过,在这部处女作中,拉科特并没有过于讨好西方观众,反而采用稍带魔幻的叙事,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展现这个国家的演变,显然是一部比较高级的政治和历史寓言。

影片开场,我们看到一个穿着像乞丐的黑人青年走进礼堂,冷静地举起手枪杀死了台上的总理,之后他随着众人仓皇逃去,由此拉开这个充满悬疑惊悚的逃亡故事序幕。在这个倒叙的开头后,我们跟随主人公回到他的孩提时期。情节分成三个部分展开:先讲述他小时候师从一位大师,梦想成为求雨法师,却因胆怯无法完成血腥的仪式而错失机会;之后他跟随一名外来的胖女人,担当其助手周游各地公开进行暴食表演赚钱,在一次演出中被拆穿而与胖女人分道扬镳;最后他为了生存,身不由己地加入到一个青年爱国者组织,后来与组织的领袖发生冲突,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表演暴食的胖女人

片名一语双关,既是主人公的名字,同时也指向“逃”的本意。我们看到主人公不停地逃亡,像是在被命运追赶着,不由自主地从一种逃向另一种状态,却总找不到理想的生活。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见证着人性的贪婪和暴力,同时影片也从侧面刻画了这个国家强烈的排外思想和高涨的民族主义,例如在胖女人被拆穿后被群众游街殴打的一幕最为惊心。

全球化浪潮打开了年轻人的眼界,让他们获得物质生活的改善(球鞋、手机、豪车),却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思想腐蚀,特别是拜金主义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点在第三段故事里表现得最为尖锐,主人公在青年爱国者组织里与领袖产生冲突,一时被金钱权力冲昏头脑而酿下大祸。他自小的愿望只是成为一位朴素的求雨者给民众造福,没想到随着经济发展,换来的结果却是不断陷入暴力和犯罪的漩涡之中。最为讽刺的是,双手沾满鲜血的爱国者领袖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总理,这种对比悬殊的人物关系暗中影射出科特迪瓦内战纷乱的根源。

▲魔幻主义的画面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完全以现实主义诠释科特迪瓦政治和历史的纪录片。导演曾想过拍成一部纪录片,但是当他遇到一个青年爱国者成员之后,改变了初衷,选择用虚构故事来刻画自己国家的现实,这样能保持更清醒的距离。故事情节在倒叙和顺序的交错里保持着迷人的节奏,横跨将近20年的人物经历以一种略带魔幻的手法衔接,主人公的命运与国家的历史进程渐渐重叠起来。偶尔闪现的神秘元素(坠落的星星、铺天盖地的蝗虫、涂满全身的泥液、凭空出现的大象等)不断提示着这个西非国度里古老的传统并没有被现代化彻底取代,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新事物和平并存。

这种魔幻的手法成为了导演的标签风格,科特迪瓦的历史和政治问题不是在恢弘的大事件里展现,而是透过虚构的个人经历(《逃》),或者在高度剧场化的仪式(《国王之夜》)里徐徐展现。在这部影片里,主人公的命运似乎成为了科特迪瓦历史进程的缩影,他一直在不安地逃走,暗喻着这个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从传统过渡至现代化的剧烈转变,各方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暴力和内战。主人公最终还是选择用暴力来对抗贪婪、腐朽、不公的权力化身,然而,暴力却没能使社会回复正常秩序,暴力只会滋生暴力。于是,他再次陷入逃亡的怪圈里,这似乎是命中注定而暂时无法解脱的死结。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cangzx.com/wcxly/13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