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历程深耕课堂,进军理想一一实验小

深耕课堂进军理想

实验小学参加旺苍县新网师

第二次主题培训活动

暨学校“理想课堂”推进纪实

作者:旷俊华

学校新网师第二次主题培训活动篇

4.28一29日,时至暮春,草也青青,木也欣欣。旺苍县教育局对全县教师进行了新网师第二次主题培训,我校也积极组织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两天培训,呈现了三个主题,“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示范课、交流课、评课及讲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也带给我们对理想课堂评判的标准。我们受益匪浅,看到了方向,找到了航标。相信,这次培训之后,我们推进理想课堂的步子会更快,更坚定,更精确。因为,浪漫阶段已过,精确阶段正当时。

28日,两节榜样教师理想课堂展示及她们的说课,让我们对理想课堂有了概念,有了模式,有了目标。李亚敏老师的《羿射九日》,我们看到了课堂的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阅读与运用的结合。牟正香老师的《伯牙绝弦》我们看到了此课用一个大问题统领,其他环节全围绕它服务,课中环节层层推进,三重境界一一呈现。两位老师的说课都特地强调对目标的把握,要结合课标、结合学生所处阶段、结合单元主题、结合本课来确立A、B、C三类目标。目标正确,方向就对,所有环节皆为目标服务。

本县教师的示范课,皆让我们看到理想课堂的影子,初步模型,较以往课堂的巨变。她们的说课,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艰辛,她们的努力,她们的蜕变。

郝院长的点评,使我们对理想课堂顿悟,有醍醐灌顶之感。他强调理想课堂无固定模式,但三重境界不可缺失,要有框架保底,要能发掘到知识的魅力,要让知识、生活、生命共鸣。《羿射九日》,我们要学习李老师问题的层次感,问题的精准,有契合性,有挑战性。《伯牙绝弦》要能上到知音的可贵,人本孤独,渴望理解,但又不易被理解,能懂自己的少之又少。伯牙艺术进到极端,曲高和寡,能懂他更难,因此遇懂他的子期,极为珍视。愿我们人生能拥有知音,同时也能成为别人的知音。

本校教师何晓敏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郝院长强调深研文本,深挖内涵,要品读,要通过模糊词理解背后的深刻内涵。“美丽”是通过花看到他们的价值观,由“花”到“思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人人为我”为第一境界,“我为人人”为第二境界,“我愿奉献”为第三境界。作者留德十年,奠定人生基础,深被这个民族折服,希望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也有此精神此境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29日下午,继所有活动结束,郝院长在培训总结上,强调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要有解释力,要能提升到一定高度,因此我们要有内涵,要有理论储备。我们的新教育经过浪漫期,现在应进入精确期,最后可形成旺苍模式的新教育,即综合期。特强调不进入精确期,新教育会走散,直至消失。

在施行新教育的路上,郝院长提出5个注意。1.不确立不切实际的目标。2.推进新教育应有边界感。3.把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作抓手,重点突破。4.把教师成长做根本,把孩子变化做检验标准。5.推荐《新教育的年度报告》。

在总结会上,局领导向明华强调各校要紧抓“理想课堂”,要实现课堂三重境界,要拥有六个纬度,要体现三环五要素。要落实,要促进师生共发展,要全面提升质量。同时对各校作了具体要求,并对理想课堂全面推进作了科学的时间安排。

最后局长向荣贵说明了选“构筑理想课堂”的原因,强调了本次专家的做法、理论可作我们理想课堂的评价。并表示我们的新教育才在起步,但我们的方向正确。我们在航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风浪,我们要有信心、信念与风浪搏击,我们师生要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局领导的殷殷嘱托,切切期望让我们深深明白新教育的重要性,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这关系到旺苍教育的未来,我们师生的未来。

学校“理想课堂”推进纪实篇

本期,学校开学就把“构筑理想课堂”作抓手,成立领导小组,先做顶层设计,再精准发力,最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一阶段,理论指导

为老师们购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让老师们先行阅读,储备理想课堂的理论,观摩理想课堂的模式,感悟理想课堂的魅力。

几位校领导及交流教师王娓娓(浙江仙居一小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和陈丽琼为老师们作了讲座,让老师们进一步悟“三重境界”“六个纬度”“三环五要素”,同时也拿出具体操作模式。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

语数按年级,其他按学科,分好备课组,行政人员进入各组督促。集体备课,集体磨课,最后展示。所展示出来的课须是小组集体智慧,须是千磨万击,须具备理想课堂的模式,须有理想课堂的理论作支撑。

每周二下午语文理想课堂展示,每周四下午数学及其他学科理想课堂展示。上展示课的老师需上课、说课。评课时,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以理想课堂的理念及模式进行评价,找出问题探讨,也找出可推行的地方借鉴。

第三阶段,打磨示范课

何晓敏是本校一位年轻教师,今年成为新网师成员。5月底高研班在太原研讨,何老师将代表旺苍晒课,此次线下培训,也被安排上示范课。

4月中旬,接到任务,时间紧急,而且又是从未尝试的理想课堂。况自身年轻,虽聪明灵气,勤学好问,但毕竟历练不够,沉淀不多,底蕴不深。因此,其艰难可想而知。学校为她成立备课小组,为其教案反复斟酌。在何老师反复试上的过程中,备课组出现观点分歧,究竟这堂课的重心是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还是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体现工具性的老师要求此课重分析语言文字,重读写,拓展延伸点到为止。体现人文性的老师认为应深挖此课内涵,课外大量收集资料,全方位认识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探求作者内心情感,心之所向。作为语文课,这两点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比重怎么分配,理想课堂它究竟要达到什么高度,我们陷入迷茫。

教研室的李星云老师和姜丽华也高度重视我们这节课,也给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也强调了拓展延伸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让人感动的是,不是本学科的韩校长也加入了备课组。在听何老师最后一次试上后,我们还在探讨孰轻孰重,韩校长以他外学科的身份,跳出我们语文老师多年的桎梏,再加上本就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就高远的人生境界,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语文课应上成一种文化,上成学生喜欢的课,上成一种高境界,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带到自己所知道的世界。此课应深挖内涵,深研作者留德十年,深研这十年为他奠定的人生基础。同时要把题目与文中德国民族的高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联系,这实际就是一种相通。在和学生交流时,防止学生把德国军队与德国民众联系到一起,当时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军队是军队,民众仍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许多精神值得学习,值得当时的中国人学习。

我们最后呈现的课堂的确还没到一定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在探究,在磨砺,至少我们群体里有和郝院长相似的声音。证明我们的理想课堂只需得到一个认定,就可依方向而进。

新教育为我们指明了正确方向,构筑理想课堂是我们质量的保证。深耕课堂,进军理想,是我们当前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在深耕课堂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难题是我们底蕴不深,知识储备太薄弱。我们当务之急应是多读经典,多读教育专著,古今文化、中西文化融汇贯通,让自己充盈,让自己丰厚。在进军理想课堂的路上,我们必得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真正将我们的课堂变为理想课堂。

图文:旷俊华

编辑:任莉

审核:韩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cangzx.com/wcxjj/14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