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关于写作,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谈写作,内容稀松平常,不知道该如何写;想表达得太多,不知道如何梳理;写完后读起来干瘪,没有画面感;叙事要怎样写才能体现高质量......教育叙事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阐释,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代入感强,接地气,老师们在情感上容易引发共鸣;一个好的讲述者往往会使用一些讲述技巧,比如在故事中使用埋伏笔的方法,凸显故事中的冲突、矛盾、困惑、误解等要素,构成了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因此,我们呼吁老师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教育篇章,呼吁孩子们、家长们拿起笔来,通过“共读共写”达到“共生活”的目的。“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写自己的教育史——在书写中成为最好的自己》《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改变自我,改变世界——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叙事原创|王兮来源|让梦想开花关于写作,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内容稀松平常,不知道该如何写想表达得太多,不知道如何梳理写完后读起来干瘪,没有画面感叙事要怎样写才能体现高质量写作的重要性“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被朱永新老师戏称为教师发展的吉祥三宝。在我看来,从浮光掠影抵达深刻洞见的路径之一便是写作。有人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支撑文字背后的是情怀的感染力,是理念的解释力,是概念的领悟力,我深以为然,通过精准的表达锤炼思想,开拓精神世界,也彰显学校与个人的实践成果。因此写作的重要性不用质疑。(《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新教育人的选择:职业认同与“吉祥三宝”》)教师叙事的概念叙事是教师通过描述教育生活,讲述教育故事,通过教育叙事材料来阐释自己的行为和经验,从而让其他老师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也就是说,“行为和经验”是观点,“叙事材料”只是阐释行为和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师的讲述让他人理解自己的观点做法才是叙事的目的。(《教师与教育叙事——勾画出你的教育主题词:打开一条通向儿童世界的路,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的路》)教师叙事的三种模式1、彰显成果:为什么做(实施缘由)——怎样做(实践过程)——做的效果(评价反思)、解决问题:“问题——反思实践——解决”3、凸显成长:之前的不堪——遭遇改变——之后的收获。(《一场自我发现的英雄之旅》)主题鲜明突出,明确叙事目的新教育的老师们常常是教室的深耕者,功夫下得多,想表达的观点也比较多。有的老师一篇文章就把十大行动讲了个遍,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片段式的浮于表面的表达,一厘米的厚度,一公里的宽度,每个行动都如同蜻蜓点水,留不下一丝痕迹。有的老师则是觉得事情似乎做了一大堆,但那都是稀松平常鸡毛琐碎的事,“天边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如果要把这些事情编织成文,他自己觉得这就是叙事材料的堆砌。由此可见,叙事首要步骤就是梳理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如何梳理主题?我们写研究报告,往往是自上而下梳理,先有主题再选材。但叙事却不然,它是一种自下而上地生长,也就是萃取提炼的过程,是教师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零散事实升级为“概念”的过程。所以,无论是话痨型的前者,还是无话可说型的后者都需要花时间对自己的记忆和行动实践的资料,适当进行“收拾”“归整”,从一片乱麻中理出头绪。留心一下自己的新教育实验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在十大行动中的某一项有没有“特别”的经验举措,有没有典型案例发生。当然,这种特别之处还可能是人无我有的一些心路历程;可以是自己从书中得到的一些启发思考,并从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强化;将这些“特别”之处拎取出来,梳理出一条线索,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用生命叙事——年,有爱有痛,一路走来,依然是理想主义者》)重点一目了然,突出关键细节当我们明确了叙事的目的就要根据目的选材。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写作重点是什么。写作时要修枝剪叶,有详有略,旁枝末节甚至可以略去不提。比如,在帮助李霞老师梳理她的“阅读行走”课程时,围绕着“行走可以是对文字深处知识的追溯,行走也可以是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脚步印证阅读”这一主题,略讲班级阅读,详讲研学行走。因为前者,很多老师都实践颇深,李霞老师的做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研学作为当下的“热点”、课程的亮点,需要条分缕析,言之凿凿。所以,她重点阐释了课程的目标,导学单的制作,课程的实施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反思等,让听者耳目一新,给人启迪。(《改变自我,改变世界——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有些老师特别喜欢用板块式的方式来写作,比如在缔造完美教室中我采取了如下的几种方法,每一种方法我举出一个事例来论证。这样的叙事看起来条例清晰,却读起来味同嚼蜡,乏善可陈。因为叙事讲究动态的过程,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描述,让人产生画面感和情感的共鸣。如何凸显情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细节的描绘,把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情感的微妙变化,叙述对象的动作神态表情一一坦露出来,就会引起听者的共情。在叙述的过程中,即使有一条主线,也要注意表达的先后顺序。比如,我们既要注意用时间顺序来表达我们的成长的节律,又要注意以不同的角度(家庭、学校、同学之间、老师和孩子之间)来解析这一事情的始末,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故事见真知的目的。感性中还原理性,切勿过分煽情教育叙事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阐释,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代入感强,接地气,老师们在情感上容易引发共鸣;一个好的讲述者往往会使用一些讲述技巧,比如在故事中使用埋伏笔的方法,凸显故事中的冲突、矛盾、困惑、误解等要素,构成了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当然,在这样的描述中,不能为了达到艺术效果而过度渲染,让故事失去了真实性,更不能选材的偏颇或者略去一些重要的背景因素让听者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有的老师往往是这样讲故事的,我采取了怎样的方法,从此以后,那个孩子就变了。这样的话让听者很是怀疑,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也这样做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呢?这样的叙事或许有激励人心的作用,但对事实的解释力明显不足,很难让人真正从叙事中有所顿悟和收获。(《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有的老师喜欢抒情,从头至尾用各种词汇去描摹和渲染,这样的语文老师的强调往往让听者有一种背诵课文的感觉。文章语言既要讲究生动,也需要质朴和平易近人。但同时,由于教育叙事更多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基于“事实性知识”,老师要从故事中提炼出方法论和理论支撑,对于一线老师又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是为什么新网师执行院长郝晓东曾经呼吁“教师培训要少听故事”的缘由。所以,教育叙事写作是从“观点提炼”到“现象还原”的过程,而听教育叙事则是从“现象还原”到“观点提炼”的过程,一正一反指向的是情感体验后的理论梳理,从而真正丰富自己的认知地图。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因此,我们呼吁老师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教育篇章,呼吁孩子们、家长们拿起笔来,通过“共读共写”达到“共生活”的目的。(《书写自己的教育史——在书写中成为最好的自己》)00,岁月可期作者|王兮成都市武侯区新教育建设办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作为5G元年,科技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魅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5G技术既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竞争和发展的代名词。选择、重构、期待是我对5G技术的理解,同样也是年我自己的年度关键词。选择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来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布局5G发展,各大运营商都在推出5G手机,等待还是换机成了许多用户的选择难题。我同样面临这样选择的难题。李镇西老师早在去年便与我有了这样一番谈话。那日,他让我去办公室一趟。他问我,是否愿意来武侯区新教育建设办,做一个专职的工作人员?言辞间颇为恳切,说实话,这样的提议是我从未思及的,他让我回家好好想想,再回复他。那一晚,又是一个无眠之夜。01年9月18日,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李镇西老师,第一次听他讲新教育,“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是我对新教育最初感受。那一晚无眠,坐在电脑面前看新教育榜样教师快乐小荷的毕业庆典,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己,泪流满面,就在那晚之后,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我要带着孩子们去走那一条路。三年过去,年我成了新教育榜样教师,星星班也获得了年度缔造完美教室提名,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如今,我又再次无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左手是我热爱并耕作多年的教室,我的学生,我工作的伙伴,右手是一条崭新的荆棘丛生又处处风景的道路,孰去孰从,我不知道。……回学校收拾东西,我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静默良久,孩子们放了暑假,教室空无一人。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新教育道德图谱,“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几个字我看了许久,我当然知道它的含义,也明了李老师的信任和良苦用心,从一个一线的老师成长到全国榜样教师,他看见了我对教育那种热忱和情怀,我分外感激,然而,从一个班到一个实验区,其间跨越了太多,我感觉到肩头的沉重,内心惶然。当然,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于是,在教室里的每一天变成了倒计时。更多的是牵挂。一个孩子在我认识他之前早已“享誉”全校,那个孩子智商奇高,近似贪婪得热爱阅读,但却始终走不出自己的世界,不与其他孩子玩耍,喜欢把自己蜷缩在书柜里,有时,又放肆地躺在地上不起来。我讲生字时偶尔会讲讲这个字的甲骨文,从而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它最初的意思,我希望孩子们感受到每个汉字的温度,从来不听课的他只要一遇到我讲甲骨文便听得出奇认真,两眼放光,下课后还缠着我把自己的参考书推荐给他,甚至一度用甲骨文来给我写纸条交流……另一个孩子是个单亲家庭,妈妈沉浸在悲伤中不工作酗酒,靠亲戚的救济养活女儿。女儿长得特别乖巧,几次因为妈妈酗酒瘫睡在马路牙子上,只能默默守在妈妈身边。还有一次,被酒醉后的妈妈关在门外,警察把她带到警察局睡了一夜,第二天又来上学。更多的时候是饿着肚子,因为妈妈宿醉未醒,家里没有早饭,也没有钱买早饭。她中午在学校吃饭,一百多块的伙食费交不起,我给她向学校提了申请,每天早上还会给她带个鸡蛋、馒头什么的当早餐。我也跟她妈妈谈过,但收效甚微,清醒时还好,喝醉了酒半夜三更就给我打电话哭诉自己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女儿学习上只能靠自己,拼音不会认,生字更是错一堆,我便指定了一个女孩,我和她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轮流给她补习,这些日子日渐有了起色,语文成绩从七十多分可以考到90分。家长座谈会上,她妈妈露出难得一见的微笑。还有个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看起来十分精灵,但上课注意力特别短暂,写字更是横七竖八,缺笔少划,对他我是格外关心,随时提醒,我还请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说需要进一步诊断。……心里沙漏一般滴滴答答,讲台上的每一分钟都仿佛成了一种绝唱。因为离别,所以更想要对他们温柔以待。照例是田园式的精耕细作,深扎于教室的泥土里,日出晨诵,午时阅读,晚时暮省,日复一日。“户庭无杂陈,虚室有余闲”,教室虽小,却可以和孩子们共话春风桃李,日月古今,用课程把琐碎的日子编织得丰盈而美丽。家长座谈会那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缺席了,因为不敢面对,连道别都不敢轻言。选择便意味着割舍和放弃,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我的离开是一种变数,不知道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便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哽噎在我的喉咙里,亦成为年最大的遗憾与愧疚。重构解决困境的核心之道便是重构。面对5G,站在新时代门口的运营商便面临着重构的选择。而我和许多一线的老师、学生、家长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重构。年下半年,“部编本”教材即将结束三年的过渡期,取代之前的“一纲多本”,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大家都高呼“阅读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而这些年,我对阅读和写作始终牵系着丝丝缕缕的情感,阅读是光,写作是影,光影之间便陈亘着自我。如何读写结合,挖掘语文教材里的训练点,如何通过课外拓展,实现读写迁移,让孩子读得快乐,写得开心,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也算是对自己“善述”的总结。应长江文艺出版社邀约,便有了执笔写部编教材配套写作教程的念头。想来是容易,但真要动起笔来却甚为繁琐。但人一旦有了选择,接下来便是对整个思维的重构。明确单元语文要素,梳理写作思维导图,兼顾教材写作训练逻辑,增补相关的名家名篇片段,更要把写作策略用孩子的话明明白白交代清楚。半年来,闲空之间,脑袋里一直萦绕的便是写书之事,各种资料如“獭祭鱼”般,偶有一得,便用手机记下。被时光泡透了,终不负有心人。新书出版在即,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何莉老师、张晓鸥老师给予我的帮助,郅锦霞老师还为每一篇画上了思维导图。因为文字的耕作,让朴朴素素的日子有了几分明丽和动人。七月姜堰新教育年会,再次遇到了广元旺苍县教育局局长向荣贵一行。我和向局长是年年会上认识,或许是因为我在年会上的发言引起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