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书记,我快80岁了,你让我学点技术怕是恼火,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村上了,得亏身体还得行,能种些粮食,你让我做点别的我也莫法,你说我咋个巩固脱贫成果喃?
我眼睛也不行,学这些技术,怕耽误董书记你的工作哦?
这东西太深奥了,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懂到底说的是什么?
董书记:......
年4月15日,由四川省气象局下派广元市旺苍县黄洋镇金华村第一书记董元昌在村委会一场以食用菌种植技术为培训主题的农民夜校结束后面对两鬓斑白的贫困户的提问皱紧了眉头。
贫困户王保礼等的这番疑问确实难倒了这个刚到任不久的第一书记。虽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但现如今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旺苍县金华村想通过种粮实现稳定脱贫似乎不是一个长远的法子。
△旺苍县黄洋镇金华村
位于金宝山上的金华村是黄洋镇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全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0户人,虽在年、年基本脱贫,但因该村海拔较高,位置偏远,在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脱贫后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持续增收便成了摆在第一书记董元昌面前的一道难题。
随着走访的深入,董元昌惊讶地发现王保礼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现象在农村,至少在金华村已经十分严重。
金华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常年不在村,个贫困人口中40岁以下的常住人口不足10人。但凡有法外出务工的都不愿留在村上。
有一次,董元昌在村上碰到一位帮扶责任人在他面前夸赞他帮扶的贫困户杨菊芬产业发展得十分好。不仅养了4头猪、4头牛、50只鸡,而且一个人还种了5亩水稻。
当他暗暗佩服这位贫困户时,这位帮扶负责人话锋一转说:“明年她不准备再种那么多粮食了,家里本来劳力就少,种粮十分辛苦,收益还低。”粮食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得知如此要强的村民选择放弃种粮,这位帮扶责任人的话暗暗刺痛了董元昌的内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粮农做点什么。
然而在缺劳力,缺技术带头人,老龄化、“空心化”严重的金华村想要发展高技术含量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是行不通的。思来想去,一时也找不到突破口。
△董元昌搬运大米
年5月份董元昌与乡镇一位老干部走访村民过程中无意间听他说金华的大米曾经做过“贡米”,然而现在出名的却是隔壁乡镇的龙凤大米。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董元昌突感自己似乎找到了发展村经济的突破口,原来金华村的宝贝就是王保礼觉得唯一能做好,杨菊芬想要放弃的水稻,而且水稻种植技术含量低,大米生产销售也不是难事儿。
这位老干部口中的龙凤镇实际上与该村是接壤的。既然都说龙凤米好吃,董元昌就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同志特地跑到龙凤找了当地的熟人买了市场上最畅销的大米品种。经过多次品尝与对比,他们发现金华村五社、六社的晚熟水稻与龙凤大米有着一致的优秀口感。
△董元昌正在包装金华大米
说干就干,他咨询了几个精干的人,与村支部书记杨小明、村主任尹海英合计一番,在省气象局成都高原所的支持下,争取到帮扶资金1.1万元,购买了打米机、真空包装机、电子秤等设备,建设了10余平方米的厂房,一个新的加工包装一体化厂房便有模有样地投产了。
过去,许多大米商贩到村收购大米,由于村民很难将大米运出山,因此价格常常被压得很低。现在有了自己的加工设备,不仅运输问题解决了,大米价格升高了,还能赚个糠养鸡、养猪,可谓一举多得。
有了加工厂房及制成品大米,还需有客户。董元昌积极联系省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的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你几斤、我几斤,很快预定了0.5吨。他又发布了